中国历史上14位最擅长防守的名将排行榜(中)

孙子兵法云,攻城是最后无奈的选择——的确,在冷兵器时代, 顿兵于坚城之下,不但牺牲惨重,而且容易师老心疲。孟子也有“三 里之城、五里之郭,环而攻之”的话。但同时,敌人兵临城下,对守 成的何尝不意味着巨大的压力和困苦。 历史上攻城与守城的战例不计 其数,攻守也是为将者必须掌握的战术。对于守城,将能、兵勇、粮 足、地险、城固自然是很重要的条件,但最关键的还是人心,所谓众 志成城,这个成语说的太精辟了。下面选出中国历史上到民国之前最擅长防守的一些名将,尽量涵盖每一个朝代,排名只是嘘头,仅代表 自己看法。他们有的在守住了城池之后,绝地反击,比如田单;有的在守城过程中,活活把敌军主帅逼死,比如王坚;有的寡不敌众,城破人亡,比如张巡…他们都是英雄,体现了中华名族的英勇善战,百折不屈的精神。另外,明末的袁崇焕,其主要战役宁远大捷争议太多, 所以未上榜。

中国历史上14位最擅长防守的名将排行榜(中)

今天就给大家说一说中国历史上14位最擅长防守的名将,由于文字过多昨天说了第14名到第10名,今天说一说第9到第6名

排名9、华元

春秋时期宋国人,官至宋国大夫,为宋国六卿之一。历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堪称“四朝元老”,长期担任宋国右师,掌握国政。集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刺客、人质、战将于一身,在强敌如林、诸候纷乱的时代,为宋国独撑一方大厦。其指挥的宋都守卫战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守城战役了。公元前595年,宋国杀楚国使者,楚庄王伐宋。当时晋国刚刚战败,无力救援,宋国被楚国攻击长达9个月,城里已经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交换孩子来吃,用人骨做柴烧)的地步,楚国基本上也弹尽量绝了。这时华元居然深夜潜入楚国的军营,偷偷来到楚国大将子反的寝室,把他叫起来说::“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就这样,华元以其出人意料的行为结束了这场艰苦的持久战,结束了宋国的危难和困苦,自己又到楚国做了1年的人质。

中国历史上14位最擅长防守的名将排行榜(中)

地点:宋国国都(商丘)

攻方:楚庄王亲征 兵力:不详,很多

守方:华元 兵力:不详,很少

坚守时间:9个月

评价:时间确实早,那个时候也没什么兵书看,能被司马迁当做第一个防守战写入史记,也是难得。虽有妥协,但以弱敌强,不辱国威,在当时晋国都不敢和楚国正面冲突的情况下有此表现,华元和的宋国一战赢得了普遍而长久的敬重。 。此外,还有华元留楚,华元送琴,华元说亲等典故。不过这一站算不上完胜,感觉华元的口才盖过了军事才能。

中国历史上14位最擅长防守的名将排行榜(中)

排名8、司马懿

三国时期魏国人,西晋的奠基人。众所周知,诸葛亮六出祁山,最终失利除了内因之外,绝大部分是因为司马懿的防守。公元231年,诸葛亮兵出祁山伐魏。司马懿知道蜀军远来缺粮,求战心切,加之诸葛亮足智多谋,难以对付,于是据险扼守。诸葛亮求战不能,果然引兵退回。魏将张郃请求截击蜀军后路,司马懿不允,只是尾随观察。到达祁山后,诸将纷纷请战,司马懿登山修寨,依然不允。众将当面指责他畏蜀如虎,他不加理会。5月,众将向司马懿施压,伺机进攻蜀军,结果战败,只得退保营寨。6月,诸葛亮退军,张郃追击,结果中伏身亡。司马懿从此更加坚信防守策略的正确性,面对诸葛亮咄咄逼人的进攻,从来不与争锋,甚至在诸葛亮赠送妇人首饰羞辱他时,他也欣然接受,忍辱负重,仍旧按兵不动。无奈的诸葛亮终于在壮志未酬的忧伤中死去。失去诸葛亮的蜀国,再也无法对魏国构成严重威胁。司马懿的防守政策取得了重大胜利。

地点:卤城(以诸葛亮第四次兵出祁山为准,司马懿从此次开始成为魏军前线最高指挥官)

坚守时间:不到一年

攻方:诸葛亮 兵力:10万

守方:司马懿 兵力:不到10万

评价:《新三国》里面,诸葛亮评价司马懿是“魏国第一防守大将”。其实不光是在军事战争中,在政治战争中,司马懿同样善于防守、能保防线不失,这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不丢,至于朝内的政治斗争则多次采用以退为进的战术,并在关键时刻发起致命一击,实现重大成功。毕竟,连诸葛亮的进攻都能防守的住,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中国历史上14位最擅长防守的名将排行榜(中)

排名7、耿恭

东汉名将,名族英雄,开国名将耿弇的侄子。公元74年,耿恭耿恭为戊校尉,驻屯于车师后王部金蒲城(今新疆境内),屯田兵数百人,守护着车师这个汉匈战争的前沿阵地。汉明帝18年,北匈奴单于果然派左鹿蠡王率两万骑兵前来攻打耿恭。耿恭以逸待劳,先发制人,以所募数千人直冲敌阵,敌兵顿时七零八落,无力攻城。但匈奴人狡猾地切断了水源,城边的山涧干涸了。在这种绝境,耿恭不仅身先士卒,“榨马粪汁而饮之”,同时率众于城中掘深井取水,在他的鼓舞和激励下,当井深达到十五丈以上时,终于井水涌出。匈奴人万没料到城中竟有水源,以为神助耿恭,无奈再次撤围而去。然而此时整个西域的情势都异常严峻,朝廷因汉明帝驾崩而无暇发兵救援,本已遭受匈奴重压的车师国终于再次背叛朝廷,与匈奴连兵进攻耿恭。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严重局面,耿恭与将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数月后,耿恭数千士兵只剩下几十人,粮食也吃光用尽了,匈奴开始了劝降攻势,以“封王,嫁公主”诱之。但耿恭越是绝境志弥坚。他手刃匈奴劝降使者以示誓死不降,“煮铠弩食其筋革”以示誓与疏勒共存亡。在公元75年那个大雪封山的冬季,耿恭和几十个饱受冻馁之苦的弟兄们,就是凭着为国尽忠的一腔热血,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还使疏勒城成了匈奴人不可逾越的屏障!!!之后,耿恭退回玉门关,仅剩13人!

地点:北京

坚守时间:4个月

攻方:北匈奴 兵力:2万

守方:耿恭 兵力:数百

评价:在《汉书》中,耿恭被放到《苏武传》中,他们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坚强的信念下与敌人做抗争。与他的伯父不同,耿恭的对手是汉高祖刘邦都无可奈何的北匈奴。卫青,霍去病依靠西汉强大的国力,在汉武帝穷兵黩武的支持下,追击匈奴。而耿恭,在内无强兵,外无支援的情况下,依靠着对祖国的忠诚,守住了疏勒城,令匈奴人闻风丧胆。

中国历史上14位最擅长防守的名将排行榜(中)

排名6、韦孝宽

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人。韦孝宽,广读经史,足智多谋,攻守兼备,善于用间。在战胜东魏、攻灭北齐的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人生最著名一战,便是守城的教科书一般的存在--玉璧之战。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十月,东魏丞相高欢率大军攻玉壁,连营数十里。他奉命领兵坚守。高欢军于城外堆土山围攻,他加高城垣,使其不能入;高欢军掘地道欲入城,他截断地道,潜伏士卒,擒杀进入地道的东魏军。高欢攻城50天,士卒死亡7万人,精疲力竭,用尽心计,仍未攻克,高欢急得旧病复发,遂于十一月初一解除对玉壁的包围,撤军。高欢回到晋阳后,一病不起,于次年正月死去。

地点:玉璧

攻方:东魏高欢 兵力:13万到20万之间

守方:韦孝宽 兵力:不过万余

坚守时间:50天

中国历史上14位最擅长防守的名将排行榜(中)

评价:玉壁之战中,从高欢攻城使用的战术到韦孝宽守城使用的战术看,可谓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都达到古来战争中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这或许是古代战争史上一次战役所涉及战术内涵最丰富最齐全的了。再借用一下在网上看到的评价。韦孝宽驻守边城多载,屡抗强敌。他头脑不拘一格,所有的计谋筹划,布置之初,大家都莫名其妙;到成事时,方才惊服。足智多谋,攻守兼备,善于用间(个人认为他用间的能力堪称中国军事史上前三名,其事迹可以作为孙子兵法的教学案例)。虽在军中,仍广读经史,老年得眼病时,仍叫学者读给他听。他早丧父母,对兄嫂很孝敬,所得俸禄的不入私房。对亲族的孤遗必加振赡。是一个对同志像春天一样温暖,对敌人则像寒冬一样冷酷无情的阴谋家型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