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辛万苦重回祖国怀抱的土尔扈特部落

17世纪30年代,由于不敌野心勃勃、实力强大的准噶尔部发动的兼并战争,蒙古族一部,土尔扈特部落不得不离开自己祖祖辈辈放牧的牧地,从伊犁河流域出发,一路向西,历经磨难,,迁徙到伏尔加河流域下游南北两岸荒无人迹的的广大草原,这里土肥水美、远离战争,饱经战火洗礼的牧人们终于找到了安静和平之地。由于当时的俄国经历了二十年的大混乱时期,政局刚刚稳定,又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对付西方强邻波兰上, 所以, 当土尔扈特人来到伏尔加草原时,几乎如入无人之境。俄国地方军政当局只能坚守城镇,根本无力制止土尔扈特人占领草原。 土尔扈特人把这里看作是休养生息、发展牲畜业、繁衍部落的理想境地, 于是,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放牧牲畜,逐水草而居,行围猎之利。放牧范围不断扩大,俨然把这里当成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在这里,他们按照传统政治制度建立议事、决策和权力机构,商定部落内外大事,制订法律和执行机构,解决部落之间的矛盾、争议和各种纠纷,维护社会秩序和部落的稳定。土尔扈特人按蒙古习俗敬佛,诵经。其实,就是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了一个自治的国家。

历经千辛万苦重回祖国怀抱的土尔扈特部落

17-18世纪,俄罗斯在经历了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等雄主的统治后,国力大增,对领土的控制能力也大幅增强,原本不怎么干涉境内的土尔扈特部自治,现在也开始了逐渐收回对部落的治理权,牧场只能被限制在指定的范围内而不能无限扩张,同时必须改信东正教而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藏传佛教,就连衣食礼仪也都必须全盘俄化。这种凌驾于一个民族的耻辱已经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土尔扈特人的宝贵尊严几乎被剥夺殆尽。作为以对外扩张为国策的俄罗斯来说,土尔扈特是骑兵最好的来源,蒙古骑兵无疑就是最理想的战争机器,以1768年一年为例,俄政府便向部落征兵八次,大量青壮年被迫离开亲人,被驱赶到前线,成为侵略他国领土的牺牲品,数以万计的土尔扈特人丧生在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的血腥战场。

历经千辛万苦重回祖国怀抱的土尔扈特部落

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土尔扈特人更加思念远在万里之遥东方的祖国,加上准噶尔叛乱被平息的消息传来,更坚定了他们回归故土的决心。公元1771年1月5日,在经历了近4年之久的酝酿后,年轻勇敢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正式发动武装起义,因计划泄露,他只率所属17万族人,分三路踏上了回归祖邦中国的漫漫征程,而一少部分则因得到消息太晚还来不及行动,永远地留在了异国他乡。俄罗斯女皇闻讯后立即派兵数万进行追击和阻截。渥巴锡和他的族人们历尽苦难,跋涉万里,喋血异域,有十万人因战争、饥饿和疾病而丧生,他们赖以生存的驼、马、牛、羊也几乎 全部丧失。然而,虽历九死却依然动摇不了他们心向祖国的决心和意志。出发时的17万族人,到达伊犁者竟不足七万,而且多是老弱病残,小孩,个个衣衫褴褛,疲态毕现。经过为期七个月一万多里的长途跋涉与征战之后,土尔扈特人终于回到了故乡,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一次民族大迁徙。1771年7月8日,前锋部队在伊犁河流域与前来相迎的清军相遇。6月初5(阴历),清军总管在伊犁河畔会见了刚抵达的渥巴锡,以及土尔扈特部的主力和大队家属 。9月初8傍晚,渥巴锡在承德木兰围场觐见了乾隆 。

历经千辛万苦重回祖国怀抱的土尔扈特部落

民族英雄渥巴锡

乾隆对土尔扈特回归十分重视,命令伊犁将军安置。将渥巴锡的旧土尔扈 特部分为东西南北四路,分别安置在今天的乌苏市、博乐塔拉蒙古自治州、和 静县以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等境内游牧。渥巴锡主率南路驻牧于今天的和 静县。为纪念土尔扈特部不畏千难万险、义无反顾,回归祖国怀抱的壮举,乾隆特命在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的普陀宗乘庙前,竖立《御制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石碑。

历经千辛万苦重回祖国怀抱的土尔扈特部落

和静镇街心公园渥巴锡纪念碑

今天,在新疆和内蒙古生活着近50万土尔扈特人。他们善良,好客,勇敢。他们是祖国大家庭里优秀的一员,他们的先祖用生命、用行动向他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什么是民族之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