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談性情:七情六慾不是性

南懷瑾談性情:七情六慾不是性

南懷瑾 對(太湖大學堂)學校教師講話

生下來的孩子就有思想,肚子餓了就哭,捏他疼了會哭,逗他開心也會笑。生命中的“性”“情”這兩個東西,中國上古文化幾千年前就提出來,也就是《易經》所謂陰陽兩半合攏。

南懷瑾談性情:七情六慾不是性

一)“性”在後天指的是:生命本有的、能夠知道一切的知性:中國字一個字代表很多的意思,這個“性”字,不是本體先天的本性,是講後天的性。性就代表知性,能夠知道一切。胎兒在孃胎幾個月已經有思想,父母在外面的動作他都知道,不過記不得了。這個“知”是生命本有的。

南懷瑾談性情:七情六慾不是性

“情”不是“性”

二)“情”不是“性”:嬰兒時會哭會鬧,那個是“情”(不是性),我們現在經常說“我情緒不好”,情緒不是知性哦!我們舉個例子,譬如自己要發脾氣的時候,知道自己要發脾氣,內心也會勸自己,不發也可以啊,可是忍不住會發,這是情的作用,不是知性的作用。

南懷瑾談性情:七情六慾不是性

情是七情

三)“情”是七情:這個情是什麼呢?幾千年前,《禮記》先提出來性情。希臘,埃及、印度、中國這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先提出來性情。性是知性,情是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中國後世講七情六慾,六慾是佛學的名詞(眼耳鼻舌身意),暫時不討論(六慾),現在我們講中國本土的文化。

七情與身體臟器關係簡析):七情的“喜”,是屬於與心臟有關的;“怒”與肝臟有關;“哀”是肺腎的關係;“樂”是高興,同心腎都有關係;“愛”,貪愛,屬於脾臟的關係,我們通常講脾胃,胃是胃,脾是脾,作用有別;“惡”,討厭,這些人的個性,看到人與物,隨時有厭惡的情緒;“欲”,狹義的是指對男女性的慾望,廣義的是貪慾,包括很多,求名求利,當官發財,求功名富貴,要權要勢,這都是欲。

南懷瑾談性情:七情六慾不是性

1、“喜”:很少有人天生一副喜容,尤其是中國人。我說我們的教育是莊重的,不是誰人不敢隨便叫,不敢隨便笑。所以東方人個個都像是討債的面孔,好像別人欠我多、還我少。所以佛學講“慈悲喜捨”,一個人每天歡歡喜喜,那是很健康的。

2、“怒”:你看我們很多朋友一臉怒相,任何事都看不慣;還有些人眉毛是一字眉,脾氣很大。東方屬木,肝也屬木,東方人肝氣都容易有問題,所以容易動怒。

3、“哀”:內向的、悲觀的,什麼都不喜歡,一天到晚努個嘴,頭低下來,肩膀縮攏來,看人都是這樣畏縮。現在說的自閉症、憂鬱症、躁鬱症啊,都與生理上的肺與腎有關的。

4、“樂”:有些人是樂觀的,我們這裡有一個朋友,我叫他外號“大聲公”,笑起來聲音很大,外面都聽得到,他就是樂觀的人,胸襟比較開朗,這和心氣關係密切。

5、“”:這個愛字呢?中文所講的愛有貪的意思,貪是對什麼都喜歡;有人喜歡文學,有人喜歡藝術,有人喜歡打拳練武功,有人喜歡偷錢,有人喜歡散財,各人喜愛不同,這個“愛”字包含就很大了,東方稱貪取叫“愛”。現在西方文化講愛的教育,是由耶穌的“博愛”一次來的,那就是中國儒家所講的仁,佛家叫慈悲,我們普通叫寬恕。儒家孔孟關於做人有兩句很重要的話,“嚴於律己,寬於待人”,這是教育,嚴格的反省、檢討自己的過錯,寬厚對待別人、包容別人,照應別人。這是講到愛,順便講到有關教育的一點。

6、“”(wu,四聲):惡的心理就是討厭,有人個性生來就有討厭的心理成分,所以隨時自己要反省,“喂!老鄉啊,這有個東西我們一起去看看。”“你去吧,我討厭”。會不會這樣?討厭是一種情緒。

7、“”:剛才提過了,生命一下來,嬰兒小孩都有。如果碰到好的教育家、好的老師,一望而知,可以看出孩子的性向應該走哪一條路,學什麼比較好。

南懷瑾談性情:七情六慾不是性

你們教育孩子,要想了解他的健康,就要認識這七情,這是一般的心理情緒的狀況。我講這些,是引起你們從事教育的人的主義,同時配合古今中外有關教育的知識,好好研究。現在我們只是站在教育立場上講,實際上,整個政治的大方向,做人做事都在內,都要特別注意。好了,謝謝大家。

南懷瑾談性情:七情六慾不是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