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本科申請中的「美高效應」

美國大學越來越傾向於招收美國讀高中的學生,而且這種趨勢還會延伸,越來越多的學生家長意識到了優勢,選擇在高中階段將孩子送往美國讀高中,因此產生了愈發膨脹的“美高效應”。

那麼到底就讀於美高的中國學生在美本的申請過程中有哪些優勢和劣勢呢?

優勢一:美式價值體系的建立和實踐

美國高中的自由包容的氛圍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拓視野,瞭解和接近美式價值觀的機會。初入美國高中的同學最擔憂的是在討論課堂,圓桌會議上和當地的孩子短兵相接,很多學生會把這種畏懼歸咎於對個人語言表達不暢的擔憂,這種擔心更多的是由於我們的孩子缺乏一種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不敢也不會主動地去提問題。在經歷各種痛苦地融入,美高同學逐漸學會了自主思考和有創意地解決問題,也懂得了如何抗擊負能量和壓力,客觀地分析自己的優缺點並進行彌補,而這正是我們許多就讀於中國高中的孩子所缺乏的鍛鍊。

申請中美國大學逐漸把更多的考量移交到對人性良善的關注上,認為良善高於一切技能。在美國高中的不同社區中,孩子們積極地投入到社區活動中去服務社區,慢慢建立起和周圍同學相似的美國大學所期待的價值體系。美國讀高中的孩子往往會有機會接受道德認知的培訓和各種規則意識。

美國高中的學生在文書寫作的過程中,更傾向於自己獨立完成,用真誠的語言講述自己真實的故事。通常美國高中12年級的第一個月,很多學校英語老師利用英文課的時間輔導和修改學生文書。

優勢二:課程設置與大學學業的銜接

美國高中的課程設置,知識結構和大學的教學體系是一脈相承的,大學通常更看重學生在高中整個階段的課程成績(看曲線是否呈上升狀態,來判斷學生未來學習的走向和潛力)。 而且大學通常對學生在高中的課程和學習年限的安排有嚴格要求,就是希望錄取的學生有語言能力,人文的素養,健康的體魄,藝術鑑賞的能力和基礎科技知識的儲備。

美國高中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在美國讀高中的孩子剛開始接觸歷史,英文和宗教這些文科課程時非常痛苦,因為這些課程某種程度上會增加他們提高GPA的難度,而且在計算GPA時,每一個大學都有自己計算GPA的方法,大學會弱化或刪去非文理主打課程,更側重關注國際生英語語言,社會學,歷史等文科的成績。但經過三四年積累,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為他們順利完成大學學業奠定了牢固的學術基礎。現在許多大學都需要學生提交一份被老師批改並估分的寫作樣板(如布蘭達斯大學),往往美國讀高中的學生提供的樣本既能體現寫作水準的真實性,還能體現學校課業的難度。美高的學校課業特別強化閱讀,美高學生的標化準備和學校課業並非矛盾,閱讀是幫助兩者交叉的最佳途徑。

美國高中課程設置以博雅教育為基石,選課的靈活性和個性化特徵讓美高學生既可以適應如哥大這樣既重視通才教育又設置核心課程的大學,也可以適應如布朗大學這樣完全給學生自由發展的學校,或者 Sarah Lawrence這種獨樹一幟重視閱讀,不強迫學生一定要朝著一個固定的目標去發展的學校。

優勢三:校園升學指導的及時跟進與溝通

每一所美國高中都有自己的傳統和豐富的教學和社區資源。從申請大學的角度而言,校園升學指導的優勢尤其明顯。很多升學指導有著十年以上豐富的工作經驗,很多大學申請辦公室主任本身就是某所頂尖大學的前任招生官,他們往往能夠幫助美高學生得到第一手的資源和信息。每年的秋季,美國大學的學校招生代表會主動拜訪美國高中,推介和麵試有意向的學生。在申請季中出現錯誤時能及時致電大學招生辦公室去解決,對學生最新的成績能高效率地,快速地更新。

優勢四:平時成績和推薦信真實可信

美國高中學生的平時成績和推薦信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公信度。美國的老師認為作為教育者需要有自己專業的判斷,包括校長和董事會都會最大程度上尊重老師對於學生的評分,如果學生的學術不達標,老師一定不會盲目地做任何偏離事實依據的評斷。作為美國高校招生諮詢委員會NACAC的會員,我們從NACAC的報告裡面發現,一個申請者的高中平均成績(GPA)在整個大學招生錄取中的比重佔到75%。招生官判斷一個學生的GPA是否優異時,往往會先把每個學校的課程的設置,評分的標準,老師的教學能力,學校的排名,該學校過往的校友在自己學校的成就等各種因素納入考慮範圍。招生官可以完全信任他們充分了解的高中。對於推薦信,美國的老師非常在乎自己的聲譽,當他們在簽字的時候,會有一種宣誓的鄭重,會對自己寫的推薦信負責任,絕不會存在像中國高中推薦信偽造的現象。

優勢五:面試表達與溝通

我們發現在申請過程中面試越來越重要,以前只是最頂尖的學校會要求校友或校園面試,但是現在很多學校都會強烈推薦校友面試或者是藉助第三方機構對學生進行面試。今年絕大數大學仍然只是強烈推薦第三方機構面試,但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來看,大學會要求學生們必須參與面試,他們會希望能考驗到學生當場交流的能力。我們觀察到很多美高的學生在10-11年級就借參觀學校這個機會安排校園面試。這種真人面試,學生的肢體語言會彌補語言能力的不足。在國內極少部分的學生最後關頭才得到校友面試,或者更多時候爭取到了第三方的面試或Skype面試的大環境下,特別是那種隔著屏幕的面試有時候會給孩子們平添緊張。而美國讀高中鼓勵學生課堂的參與和討論,引導學生在晨會,週會發出自己真實的聲音,建議團隊的互動和溝通,這些經歷提升了學生面試與人面對面溝通自然表達的能力。

優勢六:豐富的社會與學校資源和傳統

美國有很多學校被稱做預備學校,為特定的幾所大學輸送預備人才,相應傳統中很多大學會把大量的錄取名額保留給這些預備高中,這也是對這些學校的傳統價值和教學水平的肯定。美國的一些州的州立大學是對自己州內學生有傾斜的(如TEXAS ,California ,Michigan),比如在加州讀高中的話被UC的學校錄取的概率會大大提高。

我們在上文中說了很多美高的優勢,但是美國高中學生也不可避免地要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

挑戰一:自由的環境鑄造雙刃

由於家庭成長環境和教育體制的問題,很多學生初到美國高中無法適應那種相對自由,無家長監督的環境。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強大的自制能力,無法自己安排好生活,可能會被GPA,課外活動,標化準備等擊垮。

美國高中並沒有追逐升學業績的概念,美高學生無法體會像在中國的學生的申請大學的緊迫感,更不能放棄學業專攻標化成績。但是,反過來講,如果這個學生有強大的自制力和管理時間的能力,自由的學術環境則是一個優勢。

美國高中側重於培養學生的人格和素質教育,更關注學生能否給社會和學校帶來什麼貢獻和改變,申請名牌大學並不是主要目標。因此,美高的學生選擇學校會更加自由,聽從內心的聲音。什麼學校是最合適自己的。

挑戰二:資源難以整合

美國高中的學生有很多校園內外的課外活動和體育藝術特長。但是,往往因為學校的交通不方便,附近的資源不多,和學校的學習和活動衝突導致無法開展或深化。美國本土的學生往往都會參加三到四個社團, 150小時的義工,體育活動達到了校隊的水平居多。而中國學生初到美高,體育運動剛剛起步,主流社團主席席位也已經被本土學生佔據,競賽方面也多是中國人擅長的數理和常見音樂類的獎項,並沒有很多美國本土的競賽如寫作大賽,科技創新大賽等. 最後在社區服務方面也因為要花大量時間維持平時成績,沒有多餘的時間,缺乏交通和人力物力的支持而放棄。這些外在原因造成的侷限使很多美高的學生在課外活動拓展和規劃上苦嘆無時間,無資源,無目標而一籌莫展。

挑戰三:教育目標和理念的差異

因為教育目標的不同,美國高中並沒有因為申請大學而改變平時學習和生活的節奏,更不會以大學排名作為風向標來選擇學校。大學排名僅僅是參考依據之一,不是唯一,他們更看重的是學生和理想大學的匹配度。因此,校園升學指導給學生的申請大學名單相對比較保守,升學指導需要保證學校100%的申請大學率,並不會主張選擇衝擊過多的夢想學校。升學指導對於學生也會有主觀性的看法和傾向,能否與指導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很重要,且指導老師的辦事效率和溝通能力以及人脈資源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申請結果。

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去美國讀高中,我相信不只是因為美高申請大學的優勢,更重要的還是這段人生經歷會給孩子帶來的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包括:創造性的發散思維能力,邏輯性的批判能力,閱讀與寫作能力,學術能力及好奇心,領導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還有孩子的思想成熟度,等等。不管在國內還是在美國讀高中,只有這些能力和品質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完成大學的學業,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