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破發次日大漲,小米成長最大障礙:何時成爲份額超50%的NO1

首日破發次日大漲,小米成長最大障礙:何時成為份額超50%的NO1

小米的上市無疑是成功的,奮戰八年,500億美元的估值,眾多大佬捧場,雷軍與有榮焉。

非要找一點不盡人意,還是估值問題,預期的1000億美元估值腰斬、預期的IPO首日破發,甚至預期中的納入恆指,預期中的第二日大漲。

但說到底,在香港這樣一個開放的國際資本市場,這樣一個權貴和散戶沒有漲跌板限制的角力市場,小米關於股價的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破發的不難看,回漲13%的幅度也算不得追捧。

關於小米的估值和股價成長性問題,輪不到K線技術或者A股的神秘力量加持,成熟的公司想在成熟的資本市場獲得人心,投資價值決定投資價格。

500億美元市值,近70倍的市盈率(小米淨利潤為負,按非GAAP利潤算),已經是對“厚道人”雷軍的厚道價格。

蘋果市盈率18倍、谷歌市盈率48倍,FACEBOOK市盈率33倍,騰訊市盈率40倍,阿里巴巴市盈率48倍,百度市盈率25倍……都是一年上百億——上千億元淨利潤“實打實賺錢”的公司。

相比之下,小米獲得了超出國際巨頭平均水平的市盈率,港交所投資者們,善意滿滿。

首日破發次日大漲,小米成長最大障礙:何時成為份額超50%的NO1

當然,大公司也有市盈率超出常人理解範圍,亞馬遜市盈率一直高達200—300倍。但這家虧損了十多年的巨無霸,在2017年開始淨利潤狂飆,季度增速經常超過100%。

估值取決於能力。蘋果、谷歌、臉書、騰訊、阿里,在各自領域均擁有NO 1的影響力,在競爭中擁有絕對的議價權力和盈利能力。相對較弱的百度,仍然在中文搜索和營銷市場佔據主動。

另類行者亞馬遜,高企的估值,源於穩穩的全球電商把控力(中國市場之外)。尤其是決勝未來的雲計算,亞馬遜一騎絕塵。在智能音箱等小眾市場,也開始展現制霸能力。

小米還沒有單一市場的絕對話語權,這是估值未能達到雷軍理想1000億美元、2000億美元的原因。

有強勁利潤,可以用蘋果、騰訊做估值標杆;沒有強勁利潤,可以拿亞馬遜做估值標杆。前提有共性:有沒有所在市場的絕對話語權。

雷軍把小米包裝成硬件+互聯網+電商“三位一體”的新物種,值得欽佩,但也註定三個維度的平均、平庸化。

硬件是小米大本營,也是小米最接近制霸地位的領域。

儘管在個別日期和個別市場能夠拿下第一,但無論手機還是其他硬件,小米需要與華為、Ov、海爾、格力持續纏鬥,整體銷量甚至還落後一點,無法看出壟斷優勢來在何時何地。

財經雜誌撰文指出,小米手機在國內的銷量始終沒有突破6000萬臺的天花板,與2014-2015年的銷量相當。那時候小米專注國內,力壓華為和Ov。現在小米還有3000多萬臺的年銷量來自海外市場,但國內銷量已經被後三者趕上甚至超越。

在未來相當時間內,華為、小米、Ov持續手機白刃戰:新零售銷售模式趨同,產品、功能迭代趨同,彼此之前沒有神秘感,也模糊了各自優勢(小米擅長互聯網、華為走高端、Ov強大的地推渠道),勝負不是百米賽跑。

被認為是新戰場的海外。薄利多銷的模式決定了中國手機企業沒有任何利潤優勢,還要直面三星和蘋果的正面衝突。受制於政策限制,小米在國內手機+互聯網的玩法在海外無以為繼,現階段還不能配合硬件貢獻更多海外現金流。

首日破發次日大漲,小米成長最大障礙:何時成為份額超50%的NO1

說到互聯網,藉助手機保有率,小米擁有了互聯網全家桶,單個App流量不低。但這些產品無法脫離小米系硬件獨立存在。米系互聯網軟件為小米省卻了獲客成本,但也意味著小米互聯網的用戶天花板——只有小米硬件的用戶才有可能使用小米互聯網服務。

小米互聯網業務無法像騰訊、阿里、百度、拼多多那樣成為全網產品,小米不會是社交巨頭,也不會是新聞巨頭,更不會是金融巨頭、遊戲巨頭……這一塊利潤可以長大,但沒有決定性的議價能力。

至於小米硬件賴以成名的電商屬性,充其量也是互聯網業務的一種,天花板在於小米硬件和生態夥伴的成長上限,大不過京東,更遑論阿里。至於全網電商,雷軍有能力也會忌憚三分,畢竟長成另一個京東或者阿里,好朋友劉強東和馬雲又變成了敵人。

科技行業始終是種制衡,全能是雷軍的夢想,又豈不是蘋果、騰訊、阿里的夢想,不然蘋果早就拿下了谷歌、臉書的天下,阿里也不用和騰訊二十年爭霸。

小米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典型的創新樣本,打破硬軟件的藩籬,但不能無限制擴張邊界。

最關鍵的是,實現雷軍的市夢率,需要在某一項業務領域成為中國甚至世界霸主,並且持續貢獻足夠利潤。離這一目標最近的還是手機,幹掉華為、Ov,拿下一半以上市場份額是惟一方法。

這看起來並不容易,需要雷軍擁有夢想,但還要聚焦和專注,不然2016年的低谷還會發生。

說個題外話,雖然估值更低,即將上市的美團點評在生活服務領域倒算得上NO1,這才是區別於小米的加分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