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現金貸風生水起 你知道信用卡的信用風險嗎?

6月20日,中國銀行業協會銀行卡專業委員會發布了《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藍皮書(2018)》。藍皮書顯示,截至2017年底,信用卡累計髮卡量7.9億張,當年新增髮卡量1.6億張,同比增長25.9%。隨著髮卡量迅速增長,信用卡的支付場景也越發豐富,與信用卡相關的分期、現金貸等業務也開展得風生水起。對持卡人而言,豐富的玩卡方法帶來了方便與實惠。但是,信用風險也隨之而來,不得不防。

分期現金貸風生水起 你知道信用卡的信用風險嗎?

近幾年,各家銀行發行的信用卡產品不斷增加,信用卡申請渠道也逐漸從過去的線下填表過渡到了網上申請。因此,不少人申請了多張卡片,有的卡片申請後甚至根本沒有激活。殊不知,每申請一張信用卡都會在個人信用報告上形成一條信息。消費者短期內密集申卡,很容易“弄花”個人信用報告。一旦此時恰好有房貸、車貸等貸款需求,銀行會認為持卡人資信狀況存在問題,影響正常貸款審批。此外,申請信用卡後不激活雖然不會有費用支出,但是仍然會有銀行授信產生,一旦總授信超過一定範圍,再想申請新卡可能會難上加難。

在剛剛過去的“618”年中購物節中,不少人免不了用信用卡“買買買”。收到賬單之後,除了銀行會“貼心”地打來邀請辦理分期的電話,五花八門的信用卡代還平臺也趁機推銷業務。從實際費率來看,代償平臺的費率略低於銀行的分期手續費,但是實際算下來綜合年化利率水平依然超過了10%,部分平臺甚至高達20%。還有一些平臺申請代還信用卡業務需要消費者填寫非常詳盡的客戶資料。不僅包括身份證照片、動態影像,還要求申請者提供手機服務密碼、信用卡CVV2等信息。這些信息一旦洩露,不僅影響個人信息安全,更增加了信用卡盜刷風險。

消費者如果一定要使用信用卡代償服務,首先要選擇資質條件較好的平臺,以保證自身信息安全;其次是在使用之後查詢自己的徵信報告,看名下是否有多出來的貸款業務,以便及時發現因信息洩露後產生的虛假貸款業務等,規避損失。

分期現金貸風生水起 你知道信用卡的信用風險嗎?

如果消費者持有多家銀行信用卡,哪怕沒有刷卡消費,也可能會接到以“XX貸”“XX分期”為名稱的推銷業務電話。有的銀行是刷卡超過一定金額後自動分期,有的銀行是把分期金額轉入借記卡,隨後按月還款。實際測算會發現,無論採用哪種方式,實際利率水平都會高於同期的信用卡賬單分期利率水平。如果分期筆數過多,再加上分期手續費,稍不留意就可能出現未及時足額還款的情況。一旦發生逾期,不僅會面臨銀行的高額罰息,相關信息還會被計入信用報告,幾年之內都不能消除。

隨著支付環境改善,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信用卡支付已經不侷限於刷卡和閃付等場景,無卡支付、NFC支付等給持卡人帶來了更多的應用場景。不過,消費者需要謹記,卡片背後掛鉤的是個人信用記錄,保持良好的用卡習慣,面對不熟悉的業務應詳細瞭解之後再使用,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護個人信用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