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读后感



唐太宗李世民27岁做皇帝。觉得自己之前一直打仗,不懂如何治国,怕如隋朝般短命。于是命魏征和虞世南,从上古五帝到晋朝的所有典籍里抽取修身、齐家、治国的精华,汇集成「群书治要」,五十多万字。此书在宋代失传,清代由日本人传回。近年有人从中抽取最精华的360句成书「群书治要360」。如下是读书时的随感。


1. 「宁过于君子,无失于小人。」


宁肯委屈君子,也不错用小人。君子在任何位置都会尽心。小人若在高位,则后患无穷。


2. 「情动于中,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所谓音乐,是内心感情或情绪的外化。有诸内,必形诸外。不同的社会,一个社会不同时代,流行音乐都不同。通过音乐可以判别人心的状态。一个人在不同时候想听的音乐也不同。反过来,音乐也可影响人的心态,能疏通特定的经脉。比如听到一首歌会笑,听到另一首就会哀伤,比如开战前擂鼓,收兵时鸣金。于是有,移风易俗,莫善于音。


3. 「无私,百智之宗。」


这话很关键。我们都想要智慧,但如何得。无私即可以产生智慧。没有私欲障碍,能看清事物本来面目。所谓利令智昏。


另外有一句:「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想要治理好一国家一公司,靠的是用人才。如何吸引人才,靠的是自己修养好。如何能修养好,靠的是领悟和习练道德。道德博大精深,应从仁慈入手,这是着力点。最后这句,跟「无私,百智之宗」神似。


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所以儿女都得父母自己带,父母才会下定决心、付出代价把儿女的坏习惯纠正过来。哪管你哭闹撒泼,认了错才行。其他人带,不愿操那份心费那个力,应付过去就行。或者一味娇惯,或者粗鲁镇压,反正将来也不是我跟这些熊孩子生活在一起。在教育儿女上偷懒的父母,一定会后悔。


5. 「仁者莫大于爱人,智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能。」


最上乘的品德和能力,都落脚在人身上,而不是事和物上。


6. 「先仁而后法,先教而后刑,是治之先后也。」


若没先教育仁义,就别施加刑罚。刑罚能让人不敢不孝,却也不能让人真心尽孝。仁义为本,法令为末。无本则不固,无末则不兴。法令条文越细,钻空子的人就越多。但不是说不要法令,而是在法令之前,先以仁义教化。这是今天社会的问题。依靠管制和经济,但基础的道德教化缺失。反观美国,是有基督教的。美元上印着:我们信仰上帝。上帝看着他们的心。可谁在看着我们的心。


7. 「男女饰美以相矜,而能无淫佚者,未之有也。冶容诲淫。」


打扮妖冶,穿着暴露,以获取别人的注目,这样自然容易招致淫秽之行。不要试探人的底线,吃亏的是自己。有人会说,怎么穿是我的自由,其他人要管住自己。可这样说的人,真有深刻观照过自己内心深处吗。从现实讲,不可能除尽地上所有荆棘,但只要自己穿好鞋子,即能走遍天下不被荆棘所伤。


8. 「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故圣人之施舍也,不必任众,亦不必专己。」


群众喜欢和讨厌的,都要考察,不能轻信。自己喜欢和讨厌的,也要反思,不能任性。这就把自己和其他人放在同等地位,不以一个压倒另一个。那谁在反思自己呢。谁在他人和自己之间作评判呢。可能在小我之上还有个大我。


9. 「不修善事,即为恶人。无事于大,则为小人。」


说得通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0.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干什么事都得先有基础。不取得信任就使唤别人,他以为你在虐他。不取得信任就提意见,他觉得你在诽谤。上路前,先问自己有木有本钱。事有不成,反求诸己,别觉得委屈。


11.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人有个倾向,爱上个东西,就觉得它完美,期望它完美,恨上个东西,就觉得它坏透了,一无是处。不可被这情绪迷了。若爱一人,也清楚它的缺点,若恨一人,也清楚它的优点,离婚的就不会这么多了。据说一线城市的离婚率有40-50%。


12. 「君子和而不同。」


彼此的见解不同,但能和谐相处。如老外常说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表达的权利。但如何自然做到而不是刻板模仿呢。我觉得「恕」可以。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就明白别人的见解为何跟我不同,就不会因此生怨气。


13. 「谋臣稀赏,斗士常荣。」


谋臣献计,防患于未然,斗士用命,临阵拼杀。既然防患于未然,就不出现危险,现不出大功劳,于是赏赐就少。临阵拼杀,非常激烈危险,大家都看得到,于是功高爵重。像扁鹊说的,他哥哥医术最高,病一旦有个苗头就化解了,你感觉不到,觉得他医术平凡无奇。扁鹊自己医术一般,等你病入膏肓了才动手,又是开刀又是扎针,病人就觉得你好厉害。防患于未然的人,既要功夫高,又要耐得住寂寞,品性好,不容易。要珍惜这样的人,要立志做这样的人。


14. 「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奇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纣王开始用象牙筷子时,他的亲戚箕子就说,他用象牙筷子,接下来就会用玉杯,再然后,就想要远方的珍奇玩意来享用,车马宫室逐渐奢侈,一环接一环,从此国家就难了。问题是,箕子如何能推断这整个的过程。我觉得凭借的是心。用象牙筷子背后的那颗贪奢之心,此心一以贯之,则后面的都能预测到。一切唯心造。


15. 「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


舟和水的比喻,容易懂。但为何说,只要以这个来考虑危险,那危险就能知道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方法论:反过来想。任何工具都有两面。危险常在于,只看到一面,忽视相反的另一面。只是这个看法不一定对,请斟酌。


16.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诚,本身就是滋养的能量,源源不断。诚,本质是自己与外界的无障碍的开放沟通。共振即是能量之源。如一滴水汇入大海,也永不干涸。


17. 「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不敢以父母之遗体行危。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口,不辱其身,可谓孝矣。」


孝,就是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负责。若心里时时有父母,就不会走险路,若摔断腿父母怎么办,就不会跟人飙勇斗狠,若受侮辱,父母岂不忧心。把自己活好,是真孝。比买什么东西说多少好话都强。


18.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先后顺序,浅了说,做好第一个才能做好第二个,深了说,做第一个就是在做第二个,一枚硬币的两面。


19.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是个灵活的人,不教条。该说的话要说,不该说的话不说,要看时机,也要看对方的脸色。否则不会有好效果。忽然想起一句:无怪贤人狡兔心。战战兢兢,如屡薄冰。不是怕,是见了太多人情世故,知人心之危。


20. 「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而能无为非者寡矣。」


富二代的奢,官二代的骄,是自然而然,然后就是为非作歹,钱和权也保不住。二代多是苦命人,莫羡慕。即使富一代官一代以道德教化二代,可挡不住周围的人献媚。你父母有钱有势,人家都是给笑脸,吹捧,甚至不惜把你教坏,绑在一条船上。于是二代在父母前装样子,在别人面前才显露骄横。这是社会问题,人性问题,不好办。诸葛亮也没办好。


不过有个人可做榜样。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后,裸辞,换了名字,去到一个新地方做生意,富了,裸捐,再换个地方白手起家,富了,再裸捐,如此三聚三散。我不做官一代不做富一代,自然没有官二代富二代。只是,世上有几个范蠡呢。


21.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为善如登山那样艰难,需要时时克服习气。为恶如山崩,一失足如千古恨。很多事情都是如此。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参天大树长一千年,一把火一天就烧没了。所以,行百里者半九十。贝索斯说的,做企业每天都是day one。慎终如始。


22. 「礼,敬而已。礼之教化也微,其正邪于未形,使人日徒善远罪而不知也。以旧防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


心中有敬意,自然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就是礼。礼与乐,二者都是心的外化。礼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让人无意中远离祸患。以为旧的堤坝无用而毁之,必遭水患。以为传统礼仪无用而放弃,必有后患。若心里对人没敬意,就觉得礼数是刻板,是装样子。见到长辈爱理不理,饭菜上桌自己先动筷子。科恩兄弟的经典「老无所依」里,老警长说,自从人们不再称呼彼此先生女士,自从年轻人在鼻子上打孔,把头发染成黄色,世道就坏了。看,老外的见解也是一样。


23. 「上为下效,谓之教。」


自己做好,胜过千万说教。多么简单直白,却少有人做到。像老话说的,吾道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4. 「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禄者,则欺而浊。知重其禄,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则竭而不足。知少其吏者,而不知所以尽其力者,则事繁而职阙。」


若提倡清廉却不给高薪,那官员还是会乱来。若给高薪却不精简人员,钱就不够花。若精简人员却不知如何激励他们尽力,那事就繁杂。要有好的结果,需要做到一连串正确,系统工程。想只做好一个关键点就高枕无忧,妄念。


25. 「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


动嘴皮子是容易的,为沽名钓誉也可做点好事给人看,但日常的待人接物脾气秉性更难伪装,更接近真实。比如一导演,若是老拍轻浮的快餐电影,不管他在微博或电视上说什么责任道义,都是假的。若平常私生活混乱竞搞潜规则,不管他拍了多少深刻而正向的电影,人家心里也难生起尊重。


26.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大实话。大道理。一个人若不孝生他养他的爹娘,怎么可能对别人真好。一个人肯对别人好,也是从他对爹娘的感恩里自然生发出来的。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求好老公好老婆,更得从孝子里选。


27.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


祭祀祖宗这事,别太频繁,容易心烦,就会不敬。也别太稀疏,容易懈怠,然后干脆不做。其实,很多事都是一样。得保持一定的节奏,不能走极端。


28. 「好战者亡。忘战者危。」


很多事都是如此。不能贪,也不能忘。好跟人争辩的人,斗性太强,不理解各人经验不同,禀赋不同,立场不同,不懂「和而不同」。但若全忘了辩论也不好,心裡得时时有个不同的声音,才能反观自己,认清自己,不至于迷了。


29.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


看到一叶枯黄而落,就知道秋天到了。觉得自己安全,实际上很危险。觉得自己哪裡都有问题,公司随时会破产,那还算安全。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形式在变模式也在变。变化之中,岂有安全可言。见到变化的苗头,预判它的后果,不免心惊胆颤,才算离危险远一点。


最后,这些随感都可能是偏的,错的。还请斟酌,请批判。


「群书治要」读后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