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读后感

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

确实是种奢求

《流浪地球》读后感

2019年春节,电影《流浪地球》在各大院线上映,得到好评。这篇电影之所以取得成功,与电影自身过硬的质量,快速高效的宣传、国产电影的发展需要,经济文化背景等都有关系。

剧情梗概

近未来,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五百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为了拯救地球,人类提出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即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另外一个栖息之地。

中国航天员刘培强在儿子刘启四岁那年前往国际空间站,和国际同侪肩负起领航者的重任。转眼刘启长大,他带着妹妹朵朵偷偷跑到地表,偷开外公韩子昂的运输车,结果不仅遭到逮捕,还遭遇了全球发动机停摆的事件。为了修好发动机,阻止地球坠入木星,全球开始展开饱和式救援,连刘启他们的车也被强征加入。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无数的人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只为延续百代子孙生存的希望……

《流浪地球》读后感

电影影响

流浪地球取得很大的成功,截止到2019年02月23日,票房41.86亿元。有人称之为中国科幻电影的“科幻元年”,吴京又一次收获了钱和流量,导演郭帆,作者刘慈欣一次次登上头版头条。

把这部电影定义为“元年”可能有失偏颇,但绝对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我的理解是它为中国工业电影4.0时代搭建了一个台阶。未来中国科幻类电影的发展至少需要在这个台阶之上进行继续突破前行。

如果说战狼2开启了中国大电影时代的序曲,那么流浪地球则为中国大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造血功能。

战狼2之后的红海行动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爱国情怀、战争这类电影中,这种大电影的发展方向感会越来越明确,类似的电影也会越来越多,品质也会越来越好。

流浪地球以后,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可以挖掘的内容会更多,发展的方向感也越来越明朗,同时也给中国科幻电影注入了更多的可能性。

可能性一:影片本身给与的巨大遐想空间。这部电影的背景之大,可以深挖的内容非常多。拍个三五部同类电影并非没有可能,相信效果应该还不错。

可能性二:给将来的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在文化挖掘、叙事逻辑、特效处理等方面取得给与很多参考。照亮了未来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道路。

《流浪地球》读后感

电影看点

一、特效

喜欢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群体中,青少年占据很大部分,不可否认的就是影片的特效。在资金有限能力范围之内,堪称做到了极致。

3000张草图,10000个特效道具,2000多个特效镜头,100000平方米的实景搭建,目标就是尽可能实现特效的仪式感。

特效是这部电影的看点之一。

在特效选择方面,多是以静态/动态的背景场面,或者远景和宏观效果为主,细节和微观展示部分很少。在特效结果上看,可以说是华语电影中第一部,与好莱坞不相上下。

强烈的特效既视感,也深刻影响了影迷的感官体验。

如此,也算是给将来的华语科幻电影在特效上给与更多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二、情感

如果说特效的成功,让人们深切感受了一下工业4.0时代电影的魅力,那么影片中对于情感的把握是给我影响最深的地方,也是我认为电影取得的最大成功。毕竟特效会随着科技、经济发展而日新月异,永无止境,但情感表达则是电影永恒的主题。

这部影片中,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达。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与此同时,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

这部电影里中,在灭世危机之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向的就是“人类的延续”,这是所有情感中至高无上的。简单说就是想方设法活下来。像影片中出现的“特权、枪械、走私、黑市、假证、仙人跳”等初看感觉怪异的场景,都是为了强化这一至高目标。这既是人的本能,也是人性。

影片为了更好的表达“命运共同体”这个终极话题,着重用“饱和式救援”和“家园情结”来进行例证和强化。而这两个方面的表现效果也得到了影迷的最大认同。

“饱和式救援”和“家园情结”是整部电影的第二看点

饱和式救援

饱和式救援是一种极端的救援方案,为了达到救援目的,需要投入远超实际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即使造成很大浪费也在所不惜,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完成救援任务。(现实中,汶川地震采取的救援方案就是饱和式救援的经典案例)。

影片从头到位所采取的救援,基本上全程是饱和式救援。最突出表现的就是“点燃行星发动机”。在此次行动中,联合政府共派出42万以上队伍,参与人数超过170万,运送7万6千个火石,给4000多个发动机点火。

还有一个细思极恐的地方就是(也可能是我恶意揣测):接近木星时由于引力潮汐导致发动机熄火后,智脑应该是已经测算出地球基本上没有了希望,可能这时候智脑已经在做“叛逃”准备。联合政府科学家团体与智脑共同测算,还有一丢丢希望就是重新点燃发动机,把地球推入预定位置。当这种几率变成0的时候,智脑立刻开始启动知足延续计划,也就是所谓的“叛逃”。智脑的所为,都是一直在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终旨,当然不是真的叛逃。当刘培强坏掉飞船的种子计划后,人类已退无可退,联合政府就默许了刘的自杀式爆炸行动,它成了地球的唯一希望,这些都是为了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活下去)。

家园情结

在中国文化中,对家园情节尤其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国才有家”、“家和万事兴”、“父母在家就在”等都是这种情结表现。

地球都没了,地球人还是地球人吗?索性,带上家园一起流浪吧!!!

小说里有没有考虑这种情结我们不做探讨,当改成剧本时,再与小说比较研究本身就意义不大(道理与马和牛相比一样),本身就是两样东西。而在电影中最能引起中国人乃至世界认同的,正是这种家园情结。这一点,与好莱坞电影完全不同。

好莱坞影片,简单来说,就是在英雄+美女+野兽+特效中,根据剧情的需要进行排列组合,但基本上所有的电影,突出的大多数是个人英雄主义。

“家园”这种概念,本身就是集体概念,集体面前,尤其是灾变面前,任何人都可以牺牲,任何人都责无旁贷,这是中国文化中的大义,不容违背。

地下城中选取的70-80年代的文化背景、年文化、基本物资集中分配制度、教育体制等就是为了体现“家园情结”(大局观要求大量的资源用于科技救世,相应的文化、民生、物资萧条也就顺理成章),这些就是中国特色。

乃至舞龙、麻将、标语、交规背书等这些细节,都是在强调“家园情结”。当看到麻将时,我脑袋中瞬间就联想到了几年前的一个小新闻,洪水过后,雨还在下,四川的一家庭在水里打麻将的新闻.....

这些,满满的都是“家园”的味道。而这些看上去温馨的和不舒服的场景,折射出来的中国文化中的那种坚韧,值得回味。

为了入驻地下城,地球上一半的人没了……

杭州地下城没了……

走着走着,人没了……

冰冷的死亡背后,唯一的支撑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这个大家园”。

当出现刘培强烧掉智脑,毁掉地球种子计划时,虽然这行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相背离,但是家没了,地球人还是地球人吗的这种“家园情结”得到爆发,这里引爆了电影的核心价值观,虽引起很多争议,但这个行为,正是电影的焦点和痛点,也是槽点。这正是这部电影中最值得思考的地方,没有之一。

《流浪地球》读后感

扩展阅读

一、天文

1、引力弹弓(又名引力助推)

就是利用行星的重力场来给太空探测船加速,将它甩向下一个目标,也就是把行星当作"引力助推器"。

这有点类似离心力,以飞行器为例,飞往内行星,朝向太阳就可以获得加速度;而飞往外行星的飞行器,就算有着火箭助推器,由于是背向太阳飞行的,要抵抗太阳引力,故其速度会逐渐降低。

《流浪地球》读后感

2、 逃逸时代

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得地球脱离轨道,在不断绕着太阳转圈运行获得加速度,直至木星轨道附近,利用木星引力,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3、洛希极限

洛希极限是指当行星与卫星距离近到一定程度时,潮汐作用就会使天体本身解体分散。这个使卫星解体的距离的极限值是由法国天文学家洛希首先求得的,因此称为洛希极限。当天体和第二个天体的距离为洛希极限时,天体自身的重力和第二个天体造成的潮汐力相等。如果它们的距离少于洛希极限,天体就会倾向碎散,继而成为第二个天体的环。它以首个计算这个极限的人爱德华·洛希的名字命名。

相关阅读:

带上地球跟我走!5大问题+10大科普,看懂《流浪地球》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936199/

二、流浪地球的“彩蛋”

流浪地球有许多经典镜头,比如说:

在满是灰尘的接线室,工程师拿出放着烟和字条的盒子。盒子里那张写着“记得穿秋裤”的纸已然泛黄。年近中年的工程师,也曾是一个要妈妈催着穿秋裤的孩童吧。可是,或者因为抽签,或者因为海啸天灾,他的妈妈已经离开很久了。

很多电影都无法逃脱英雄史观的桎梏,让人们以为拯救世界,改变历史全是某几个人的功劳。而流浪地球,刘培强飞跃空间站时,发现还有其他人在爆破舱门,反抗火种计划。刘培强想起可以炸木星推地球时,联合政府告诉他以色列科学家早已经想到了。苏拉维希发动机试图点燃木星时,另外两座发动机也燃起了5000公里高的火焰。历史,从来都不是个人奋斗,而是朦胧的必然加上一点运气。

相关阅读:

流浪地球细节与彩蛋整理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924531/

《流浪地球》有哪些精彩看点?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936778/

三、流浪地球的台前幕后

可参考:

流浪地球是烂片还是佳作?大家心里有个底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504355/

一份活动摄影师小记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950859/

《流浪地球》读后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