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爲什麼不稱帝?

聚焦每日甘肅


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司馬懿歷經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代主人公,曹操、曹丕時代,司馬懿身份低微、備受壓制、沒有實權。到了魏明帝曹叡時代,司馬懿才誅孟達,扛孫權,拒諸葛,平公孫,通過不斷的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建立功勳,逐步接觸到了軍權。但也受到曹睿的壓制,並未掌握太多的實權。

司馬懿終生為文官,雖領兵和諸葛亮多年鏖戰,但軍事水平也就那樣,終其一生也只是掌握了雍涼地區的兵權,軍隊系統安插自己勢力的人馬,也只是部分掌控,通過了三代父子的努力才掌握全軍。

魏明帝曹叡病逝前託孤給曹爽和司馬懿,此時曹魏政權的文武大權仍然掌握在曹氏、夏侯氏手中,以及部分忠於曹魏的文武臣僚的手中。面對著曹爽的步步緊逼奪權,逼得司馬懿只能夠採取忍讓、稱病不朝避禍,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掌握禁軍,司馬昭、司馬孚的官職也被曹爽架空或藉機貶掉,司馬懿的部分故舊,一直受到曹爽的打壓。這說明司馬懿此時的權力還是相對薄弱的,只能等待時機以觀後變。

司馬懿在家裝病,甚至裝出又聾又啞、老態龍鍾的樣子,一退再退的策略之下,曹爽被司馬懿成功麻痺,加之曹爽當權後,大肆打壓司馬懿、蔣濟、高柔、王凌等曹魏元老,從而引起元老們的集體反對,也正是在這些曹魏元老的默許和支持下,公元249年1月司馬懿乘著曹爽及其黨羽跟隨魏少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曹叡、都城洛陽空虛的時機,發動了高平陵之變,一舉摧毀曹爽陣營,控制了曹魏政權。

司馬懿通過兵變實際上掌控了京畿地區的衛戍軍隊,但是在西域,東北,北方,東吳前線仍然大量存在著忠於曹家的五子良將的後代的部隊,“淮南三叛”就是明證。

當時外部有魏蜀吳三國、南方部落、西南蠻夷、東北部族以及西北戎狄這些地區的各小國並存。最關鍵的一點是曹丕復通西域後,曹魏基本上處在被圍困的狀態。蜀吳兩國實力上不如曹魏必定一起呼應,西北、東北也是虎視眈眈。

司馬懿在這場政變後的表現令屬下心寒,蔣濟、尹大目洛水發誓不算,曹爽四兄弟與李勝、畢軌、丁謐、桓範等支持者一併滅三族的“言而無信”是司馬懿最大的輿論劣勢。

公元250年春開始,司馬懿就久病臥床,油盡燈枯,不敢篡位稱帝,全因“實力不夠”。


美麗青春您真痘


司馬懿不稱帝是經過深思熟路的。

1、司馬懿早年就是個愛國英才,看不慣朝堂的爾虞我詐以及曹操本人的一些手段,以至於在最初曹操邀請司馬懿出世的時候,司馬懿五次三番的拒絕甚至不惜自斷雙腿,可見其想保持初心平淡過此生的願望。在入世初期更是一心一意輔佐曹丕,也曾發過誓一生永為魏臣。即便老年時世事變遷,但是“永為魏臣”的初心依然沒變。

2、到了晚年時期也就是在被曹爽逼得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才走上了反路,那時的他也就是距離終逝的前兩年,反的導火線是被曹爽壓榨逼迫,更是想在晚年的最後一搏,並非是為了稱帝而反

3、鬥倒曹爽之後,整肅朝堂,發展司馬家實力,再之後司馬懿也無心再朝前走這一步了,自己已是垂死之人,親人朋友都已相繼離去,自己當不當這個皇帝也已經無所謂了,當了反而更為後人旁人唾罵

4、司馬懿如果稱帝了,可以威震一時,但是自己的兒孫尚不能服眾,將來如何繼承大位,所以不如讓自己的兒孫放手去博把能做的事都做了,將來立了威立了功再去稱帝更能服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