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废长立幼,导致死后二子相争,他到底该怎么做?

在这个话题中存在这样的一个误区:史书上确实有很多“废长立幼”最终走向失败的案例,导致很多人只纠结于袁绍“废长立幼”是个必败的错误,

我觉得这只是问题根源之一,而不是问题全部。

例如汉灵帝托孤事。

汉灵帝在生前也有意让幼子刘协继位,但最终在弥留之际还是选择立嫡长子刘辩。刘辩有舅舅大将军何进,母亲何太后加持,却在一场政变之后,自己也被赶下皇位。

史书上对此只会讨论董卓弄权,而没人会发出“立长是个错误”这样的论调。

这是因为古人有对“嫡长子继承”=正统的理念(符合礼法)加持,所以对“废长立幼”产生一种偏见性的执念,这是太看重这个问题了。

我们应该换个角度看问题,袁绍在这件事上到底犯了那些错误。

“废长立幼”必然违背礼法,激化矛盾。

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袁绍喜欢三子袁尚,也知道立袁尚违背礼法,所以他也为了消除这个负面影响,让袁尚继承合法,做了多方面努力。

袁绍废长立幼,导致死后二子相争,他到底该怎么做?

袁绍形象

第一步,袁绍将袁谭过继出去。

具体是不是袁成(袁绍宗法父亲)也有个早卒的儿子,我不知道,但袁谭确实是被过继出去了,从此,在礼法上,他是袁绍某位兄长的儿子,袁绍要喊袁谭为侄子了。

袁绍废长立幼,导致死后二子相争,他到底该怎么做?

袁谭游戏形象

如此,袁谭就失去了在袁绍这里的继承权,同时,袁谭还被外派到了青州(时间在官渡前,推测是194年,都督青州),远离权力中心。

袁谭作为一个成年人,知道其中利害,但是父亲在世,他只能听从,不能反抗。

剥夺了袁谭的继承人礼法地位,第二步,袁绍绕开二子袁熙,直接指定袁尚为继承人。其实到了这一步,袁尚为继承人的法理依据已经确定下来了。剩下的问题是那些处于权力中心的其他人。

袁熙

袁绍废长立幼,导致死后二子相争,他到底该怎么做?

袁熙游戏形象

袁熙作为二哥,想继承父业,横竖都是没有机会的,自己也被外派出去督幽州了。

在史书上,我们也只能看到袁熙是坚决团结在袁尚身边的,他也没有幕僚团队(当然是指冀州这边),袁熙在幽州是有自己的队伍的,但是幽州分裂严重,聊胜于无。

党羽拥簇

在袁尚被指定为继承人后,审配、逢纪是站队到了这边;而辛评、郭图这两位与审配、逢纪不和,而转向支持青州袁谭。

官渡之后,袁绍的幕僚中,冀州沮授、田丰已死,南阳许攸叛变,冀州和南阳这两派只剩下审配、逢纪为首,逢纪是袁绍创业元勋之一。

辛评、郭图这两位颍川人士,不受待见也是情理之中,可能因为曹操这边也有大量颍川人士存在,所以袁绍优先信任审配、逢纪这两位。

所以我以为,袁绍托孤布局失败,最大的问题在于:

幕僚不和,制衡无方。

在袁绍已经完成“托孤合法布局”的局面下,袁绍忽视了幕僚中的矛盾,如辛评、郭图对袁谭的影响。

袁绍幕僚团队可分三个派系,细分如下:

  1. 南阳逄纪、许攸。这两位是袁绍去勃海时,就投奔袁绍的心腹。(时间约在189年末)

  2. 颍川辛评、辛毗、郭图、荀谌等,这些人应该是在袁绍为讨董盟主时投奔冀州而去的。(时间约在190年至191年初,因为冀州牧韩馥也是颍川人)

  3. 冀州沮授、审配、田丰等,是袁绍接管冀州后,接管了韩馥的州府人才。(时间在191.7之后)

按照范书《袁绍传》引《英雄记》记载,审配坐镇邺城时,南阳逄纪、颍川辛评,郭图与审配不和,辛、郭直接在袁绍继承问题上选择支持袁谭。

《英雄记》:审配任用,与(逄)纪不睦,辛评、郭图皆比于(袁)谭。

袁绍集团中的派系矛盾在官渡之时就已经显现,举三例:

  1. 南征曹操开始时,本由沮授督诸军,结果让颍川郭图挑拨,袁绍又让颍川淳于琼、郭图分了沮授的军权。

  2. 冀州别驾从事田丰反对南征,被入狱。官渡战败后,冀州士兵怀念田丰,袁绍反而听从南阳逄纪的话,将田丰杀害。

  3. 官渡之时,南阳许攸家人在邺城违法,被冀州审配严办,导致许攸叛逃,让曹操绝境逢生,而驻守乌巢的颍川淳于琼被卖掉人头。

袁绍废长立幼,导致死后二子相争,他到底该怎么做?

许攸影视形象

可见,在袁绍还在世时,辛评、郭图、袁谭虽然有自己想法,但不敢造次,袁绍一死,他们就团结在一起搞事了。

逄纪本于审配不和,但是他支持袁尚继位,又与审配和解(审配两个儿子在官渡之战时被曹操俘获,很多人向袁绍提议收回审配的权力,以免其叛变,但是逄纪从中支持审配,让袁绍不再怀疑),最终逄纪在袁尚、袁谭的摩擦中,被袁谭杀害。

袁绍废长立幼,导致死后二子相争,他到底该怎么做?

审配影视形象

袁绍在世时,他应该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审配那样刚正不阿,像逄纪那样公私分明,他生前没有对郭图、辛评采取任何制衡行动,是直接导致当初的继位布局结果适得其反。

最后,我觉得拿曹操的继承布局来解读,大家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曹操也曾欲立曹植,但是大家要知道,从一开始,曹操一直都是以曹丕为首选继承人来培养。

陈志《文帝纪》: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后来,曹操立场动摇,几经反复,通过贾诩的神补刀(以袁绍、刘表事进谏)+曹植司马门事件(曹植违法,身犯死罪),最终,曹操确定曹丕为继承人,不再改变。

曹操在临死前几个月,还将杨修除掉,曹操动机之一,就是继续剪除曹植党羽。

陈志《曹植传》: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內不自安。

袁绍废长立幼,导致死后二子相争,他到底该怎么做?

杨修影视形象

也就是说:如果继承人问题存在争端、隐患,就要为隐患剪除党羽,这一步是需要做的,哪怕杀一个也好,杀鸡儆猴嘛。

所以,当曹操死后,曹彰跑去跟曹植说”老爹遗命叫我来,就是要辅佐你继位。“结果,曹植根本就不敢信。

陈志《曹彰传》引《魏略》:(曹)彰至,谓临淄侯(曹)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曹)植曰:“不可。不見袁氏兄弟乎!”

在历史上,袁绍没有曹操的远见,在继承人问题上犯下的错,终于换来二子相争的恶果,最终家族灭亡也是可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