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施宜生“烹死”事论及其生平简介

几天前阅读《南宋全史》第一册时,看到其中一节:

绍兴三十年正月,金贺正旦使、翰林侍讲学士施宜生抵临安,南宋出任馆伴使的张焘,故意借乡情去接近他。一日,他们来到天竺,张焘趁机“微问其的”。据说施宜生不忘故国之情,看旁边无人,忽然作暗语道:“今日北风甚劲。”又拿起笔连扣桌子数下,嘴上喊道:“笔来!笔来!”秘密透露了金人准备南侵的消息。后来,施宜生回到金朝,为副使所告发,被完颜亮“烹而死”。但据元人苏天爵考证,施宜生死事,纯系“小说传闻”,并不足信。

关于施宜生“烹死”事论及其生平简介

南宋全史

在看到此书之前,相信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施宜生的结局是“烹死”,而没想到他不但没死,反而还得善终。诚如《南宋全史》编著者所言,施宜生被“烹死”的原始史料出自岳飞之子、岳珂所著的《桯史·卷一》“施宜生”条:

绍兴三十年,虏来贺正旦,宜生以翰林侍讲学士为之使。朝廷闻之,命张忠定(焘)以吏部尚书侍读,馆之都亭。时戎盟方坚,国备大弛,而谍者传造舟调兵之事无虚日,上意不深信。馆者因以首丘风之,至天竺,微问其的。宜生顾其介不在旁,忽瘦语曰:“今日北风甚劲。”又取几间笔扣之,曰:“笔来!笔来!”于是始大警。及高景山告衅,而我粗有备矣,宜生实先漏师焉。归为介所告,烹而死。

根据此条所述,施宜生确实是因“漏师”之言被副使告发而被金国皇帝完颜亮“烹而死”。

关于施宜生“烹死”事论及其生平简介

完颜亮石像

关于此议,苏天爵确实早就在他的《滋溪文稿·三史质疑》中提出了异议。而苏天爵的异议,有凭有据,他采用了《金世宗实录》及蔡圭所著《施宜生行状》中的内容,告诉了我们施宜生回国后的结局:

宜生既归,以辟离剌至宋不逊,不即以闻,被杖。五年,除翰林学士。次年,中风疾。大定二年,致仕。三年六月卒。年七十三。

通过上述引用史料,可以知道施宜生回到金国后不仅没被“烹死”,还重新担任翰林学士一职。他的去世在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的六月,得年七十三岁。而施宜生的受罚,只是因为副使辟离剌(即耶律翼,后文会有专门说明)在南宋境内多有“不逊”,而非他本身通敌。苏天爵据此驳斥岳珂《桯史》记载,认为“是皆小说传闻,修史者可尽信之乎!”但苏天爵没料想,在他之后不久元朝廷官修《金史》之时,仍采用了《桯史》关于施宜生下场的说法(其副使耶律辟离剌使还以闻,坐是烹死),只不过对其中不合理之处稍加删减而已。

作为记载南宋一代重要史料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三)、《续资治通鉴》等书对施宜生“烹死”事视而不见。估计是认为其结局太过不实,因此才弃而不录。

虽然如此,但关于施宜生暗示张焘金军准备南侵的事件,应并非虚构。我们可以看到与施宜生、张焘为同时代人的南宋宰相周必大所撰《资政殿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参知政事赠太师张忠定公【焘】神道碑》(《文忠集》)的记载:

金使施宜生来贺三十年正旦,命公馆伴。宜生闽人,公以首丘桑梓语动之,宜生雅敬公,颇漏敌情。公乞早为之备防。

周必大撰写此碑在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焘去世后不久,与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漏师”时间相去并不远,听闻应当颇为详略真实。故而我们可以认定,施宜生确实是向宋臣暗示了此事。

陕西师范大学景新强的论文《施宜生通敌事件辨正——一个史源学的考察》中更进一步认为《桯史》中所载关于施宜生“吴翁、异僧、《射熊赋》”等故事的真实性也很值得怀疑(内容过多,此处便不详述)。

而关于副使耶律翼(即必埒哩、辟剌离)的“不逊”,我们只需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四》(绍兴三十年正月)中稍作整理,便可清楚认识(下列内容取自殆知阁电子版内容):

l(绍兴三十年)春正月庚辰朔,不受朝。金国贺正旦使施宜生等诣西上合门,进名奉慰。命兵部尚书杨椿假资政殿大学士兼侍读,就驿燕之。

l甲申,赐北使宴于都亭驿,命宰相陈康伯押伴。

l乙酉,北使入辞

l丙戌,北使施宜生等出国门。故事,北使以八日出门,九日宴赤岸。至是宜生等不肯用例。是晚,抵赤岸,宴罢即行。

l庚寅,……是日,北使至秀州,遣人告伴使金安节,以欲蹉程前去。副使耶律翼即遣人持挺击逐,挽舟之人俾用力牵挽,夜漏下二十刻,抵平江府。

l己丑,赐宴北使。才至府治,右都管不赴,即俾其徒逐所乘舟出城。宜生等宴罢,驰出阊门七里,乃及之。

l辛卯,北使施宜生等至镇江府。赐宴,不受,遂即时渡江。

l是日(癸巳),北使至楚州。其下夺巡检王松所乘马,松不与。(金吏)乃诬松从者,云以杖击我。副使耶律翼怒,命捕松,覆面以马捶,捶之二百余,(王松)几死。

l甲辰,至洪闸。编闸官郝定以潮来应,不即启闸,翼怒执而鞭之。晚至盱眙军,宴罢,风雨作,不可渡淮,乃止。

l乙未,金国贺正旦使施宜生等渡淮。故事,北使既登舟,即舟中与伴使置酒三行而别去。是日,天欲明,送伴使金安节等至淮岸,国信副使耶律翼已先渡淮北去,宜生已下皆不及知。安节遂于中流瞻送而已。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自绍兴三十年(1160年)正月金国贺正旦使施宜生、国信副使耶律翼辞行后,金国使者遂一路为非作歹,并屡破成例,执意速行出境。更加残暴的,是耶律翼听信属下诬陷,竟公然鞭打他国官员(当然,我揣测这是否与完颜亮此前已大兴战备、即将破盟有关,故耶律翼更加有恃无恐。关于耶律翼此行的企图以及其所起的作用,此文便不再展开叙述)。事后,负责接待金使的金安节、韩俣各被“降二官”,以惩其失误。遭鞭打“几死”的王松则被升官,并赐钱五百缗,算是聊作安慰。

关于施宜生“烹死”事论及其生平简介

南宋全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施宜生生平简编

施宜生,本名施逵,字明望,邵武(今福建邵武)人。

博闻强记,二十岁前,他经由乡贡进入太学学习。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被升为上舍第,试任学官,又被授为颍州教授一职。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军攻入北宋都城汴京,施宜生逃往江南一带。

绍兴二年(1132年),范汝为起义被平定。施宜生约在此时或前一年(1131年)投靠被金国册立的伪齐政权,并向伪齐皇帝刘豫献上攻取南宋的策略,被刘豫任命为大总管府议事官。后因得罪刘豫之子、梁国公刘麟,被降职为彰信军节度判官。

金太宗天会十五年(1137年),金废齐国,施宜生直接入仕金国,被擢升为太常博士。历任殿中侍御史、尚书吏部员外郎、吏部郎中、礼部郎中、隰州刺史等职。

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参知政事张浩举荐施宜生“可备顾问”,金帝完颜亮因而召他入朝,为翰林直学士。在此时期,施宜生奉命撰写《太师梁王(完颜)宗弼墓铭》,得到“进官两阶”的奖赏。

正隆元年(1156年),出知深州,其后再次入朝任尚书礼部侍郎、翰林侍讲学士等职。

正隆四年(1159年)冬,任宋国(南宋)贺正旦使,左卫将军耶律翼(即必埒哩、辟剌离)任副使。施宜生认为“昔逃难脱死江表,义难复往”,极力推辞,但完颜亮此时为麻痹南宋,“以宜生往使,以系南士之心”,故不许。十二月,抵达临安,向南宋吏部尚书、馆伴使张焘暗示金国即将南侵的讯息。

正隆五年(1160年)正月,施宜生返回金国。他回朝时,因未及时禀报耶律翼在南宋“不逊”行为而受到杖责。同年,再任翰林学士。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施宜生患上风疾(常指风痹、半身不遂,也可指神经错乱、精神失常、麻风病等)。

大定二年(1162年),施宜生因病致仕,归家休养。

大定三年(1163年)农历六月,施宜生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尽管《金史》采用了施宜生被烹死的记载,但编修《金史》的史臣对于以施宜生为代表的降臣还是持毫不留情的批评态度:“施宜生反覆壬人,李成盗贼之靡,孔彦舟渔色亲出,自绝人类,又何责也。”现在有人因所谓“烹死”而推崇施宜生,确实不妥,我们除看到他“漏师”于宋的良心发现之举外,还应该记得他随从范汝为起义及叛逃伪齐、金朝的举动。

简而言之,施宜生不过只是一个有“乡关之思”的金国官员,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