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慎始而敬終,善始善終,終以不困

古訓:慎始而敬終,善始善終,終以不困

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

我們常常將某一學術流派、技藝的開創者或首創某一事業的人稱作開山始祖。這個詞,最初指的是在某個名山建立廟的人:開山,是指在名山創立寺院,故引申為開創學派;始祖,是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祖先,因為祖先是開創人、莫基人,故用始祖來比喻宗教或者學派的創始者。

在古人看來,裁衣之始為初,草木之始為才,人身之始為首為元,築牆之始為基,開戶之始為戽,子孫之始為祖,形生之始為胎,萬事萬物都有其開始。我們認識“始”這個字,就是從“開始”開始的。然而當我們回到金文之中去找尋“開始”,卻發現,“始”似乎並沒有用到開始的意思。

金文中的始,有多種寫法,有的寫法從女、以聲,也就是褒姒的姒字,有的寫法從女、從臺。古代以、臺同音,從以亦猶從臺,因此我們現在分開的姒、始二字在金文中其實是同一個字。在今天可見的西周金文之中,始就常常讀為“姒”。比如孟姒鬲:“孟始(姒)乍寶鬲。”衛姒鬲:“衛始(姒)乍(作)鬲,以從永徵。”姒是上古八大姓之一,褒姒來自褒國,褒國姓姒,故史稱褒姒。就此看來,始的本義,可能是作為姓氏,從女,也是因為中國的姓氏發源於母系氏族社會,不少古姓如姜、短等都從女。

從臺的字形為《說文解字》小篆所本,隸變之後寫作了“始”,由此,姒和始也就從一個字分化為兩個字了。發展至許慎之時,始已經被廣泛用作初、開始之義,所以《說文解字》言:“始,女之初也。”也是將開始作為其本義。

始與終、末相對,是開始,也是最初。老子的“無名天地之始”,在中國哲學史、思想史上刻下了深刻一筆。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始者,道本也,即道的開始,宇宙一切曾本於“道”,開始於“道”。天地萬物,從無到有,凡有皆始於無,有名皆自無名而來,沒有形成之時,天地萬物尚且無名,此是為萬物之始。討論開始的話題,並不少見,比如《周曷》之中對於乾卦,《象》有這樣一段話:“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乾為天,所謂乾元,就是充沛宇宙之間、開創萬物的陽氣,萬物依靠它開始產生,它統領著大自然。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做什麼事總是得從頭做起,逐步進行而成,而這開始,也就顯得無比重要。萬事萬物的開始,都對其發展、走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故君子慎始,對事物、行為的開始都要慎重以待。在漢語詞彙之中,無論是善始、慎始還是重始,其實都是一個意思,都內含著慎重開始的意思:何謂善始——開始就要做得很好;何謂慎始、重始—一開始就慎重。

通俗地來說,慎始,就是邁好人生的第一步,就是做好人生的第一次。萬事開頭難,做好開頭更是難上加難,而這開頭,又關係著最後的結果,善終於始,慎終於始,如果在結束之時想要得到好的結果,開始的時候就要做好、就要慎重。《左傳》裡說“慎始而歌終,終以不困。”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修身、養性,都要善始,小心翼翼開始,都要慎始,謹慎行事。開一個好頭,形成一個好習慣,把準好方向,走好開頭的路,並堅持下去。

清代劉蓉寫過一篇小短文,說自己小的時候在屋裡讀書,思考的時候會繞著屋子走。屋子裡有個凹陷的地方,每次走到這裡腳就好像被崴了一下,但是時間久了,他也就習慣了。直到有一天,他的父親進來看到這個情況,說:“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命人填平了,等劉蓉再次走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卻突然被嚇一跳,差點跌例,好像地面的土高起來了,這樣好幾次之後,方才習慣。這個故事說的是習慣,但也點出了開始的重要:“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習慣的養成,與一開始的行為有關,養成好習慣需要時間,改掉壞習慣也需要時間,與其在日後慢慢改掉這些習慣,倒不如慎重對待開始,時刻警戒自己,一發現不好的習慣或做法,就及時制止。

事實上,對於開始,在理性之外,人們總是滿懷希望和熱情。種子開始發芽,青草開始生長,花朵開始綻放,鳥兒開始飛翔,故事開始,夢想起航,一切都充滿驚奇和希望。面對腳下的路,我們任重而道遠。在故事開始的地方,在夢想起航的地方,苟慎始、重始、善始,自強不息,亦何遠而不屆哉?

古訓:慎始而敬終,善始善終,終以不困

有始有終,善始善終

人們常說“終身”,就是一生、終竟此身,中國人習慣將婚煙大事稱為終身大事,大抵為婚姻關係一生。《孟子》中曾說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每次出去,都吃飽喝足才回家,妻子問跟他一起吃飯的都是些什麼人,他說都是達官貴人,可後來卻發現他每天在墳地裡乞討。故此,他的妻子嘆:“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原本是我們指望依靠過一輩子的人,沒想到卻是這樣。

終,本字是“冬”,甲骨文字形好像一段繩子或一捆絲兩端打結,表示終結。“冬”被假借為冬天的“冬”,就給本字加上“糹”變成“終”,來表示終結的本義。

終與始相對,是結束,是終了。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何時開始?何時終了?這幾個問題,是人類世世代代探索著的問題。宇宙的無限和人生的有限,帶給人類對於宇宙開始與終結這個大命題的探討,人類渴望不斷認識這個宇宙,渴望突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來了解宇宙真諦,也認識在宇宙之下生存的自己。然而宇宙浩大,時間與空間的無限延伸,看不見如何開始,也望不到何日終結。古今中外,誰都難以具體地回答這幾個問題。

錢穆先生在《中國思想史》中的一段話,很有意思。錢穆先生認為,思想家之所以成為思想家,就是因為能對“一事實一問題,窮年累月,不斷注意思索,甚至有畢生殫精竭慮在某一問題上”,當然有一些事情有一些問題,是窮盡一兩個人無法解答的,於是後人便沿著他們開創的路繼續深入,“如是般想去,便成為思想史”。這裡雖然談的是思想家和思想史的形成,其實也涉及到了始和終的問題:有思考的開始,有思考的結果,這就是有始有終;有思考的開始,一代人沒能有思考的結果,下一代人繼續思考,這就是終而復始。

有始就有終,有生就有滅,但終而復始,生生不息,這才是人生。荀子說“始則終,終則始,若環之無端也。”程顧言:“夫有始則必有終,既終則必有始。”說的其實正是始與終相接相續、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道理。當我們跳脫出字宙時空這個大命題,迴歸到人類自身,從人類自身找尋答案,對於始和終的問題,或許就能看得更透徹一點。

我們常說善始善終,孟子曾說孔子是集大成者,並用“金聲玉振”來解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以鍾發聲,有條不紊地開始,以磬收韻,有條不紊地結束。這可以說是有始有終、善始善終了。

但事實上,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詩經》裡就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做事無不有個好的開端,但很少有堅持到底的。善始考驗的是勇氣和果斷,善終考驗的卻是耐力、恆心與智慧。勇氣和果斷,人人都可以做到,然而持久的耐力、堅定的恆心、一定的智慧,卻少有人能做到,更何況是持之以恆地做到。或許有人開始鬥志昂揚,卻在時間的流逝和光陰的消磨之中漸漸萎靡;或許有人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因為路邊的風景迷人而失了神,虎頭蛇尾、半途而廢,有始無終。

也因此,善終較之於善始更加重要。《老子》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說苑·談叢》說“慎終如始,常以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不斷地告訴我們要慎終如始,像開始那時候一樣慎重、小心翼翼。

《周易·乾卦》中說“君子終日乾乾”,君子從始至終都自強不息,整天都是健健自強,勉力不有止息,今天,我們不僅要追求好的開始,更要有堅持下去的動力,初心不能忘,追求夢想的腳步不能停,以持久的耐力、極大的毅力、堅定的信念,做到有始有終,善始善終,自強不息,不斷前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