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迎來重大利好:蘋果供應鏈成功之後再迎特斯拉供應鏈

[文/山哥 山哥看財經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近期,國際貿易爭端烏雲密佈全球,在諸多利空消息中,特斯拉超級工廠落戶上海,成為近期為數不多的好消息。

7月10日,上海市政府與特斯拉簽署合作備忘錄。

根據協議,上海將積極支持特斯拉公司在上海設立集研發、製造、銷售等功能於一體的特斯拉子公司和電動車研發創新中心,推動創新技術成果轉化,加快全球化發展進程,助推上海高端製造業發展,加快建設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

中國製造迎來重大利好:蘋果供應鏈成功之後再迎特斯拉供應鏈

同日,特斯拉與上海臨港管委會、臨港集團共同簽署了純電動車項目投資協議。特斯拉將在上海臨港地區建設集研發、製造、銷售等功能於一體的特斯拉超級工廠(Gigafactory3),該項目規劃年生產50萬輛純電動整車,是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製造業項目,也是特斯拉在美國本土外的第一個製造工廠。

特斯拉在華建廠 Model3售價或降至25萬人民幣

筆者認為,特斯拉此次入華,背後有三大因素。

一是中國即將取消新能源車的外資股比限制,不同於中國現有的合資車企,特斯拉此次在華是獨資建廠。

根據《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自2018年7月28日起,將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製造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製造外資股比限制。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的取消在即,肅清了特斯拉在華建廠的最大障礙。

二是貿易爭端成特斯拉在華建廠催化因素。

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77.7萬輛,全球市場佔比超5成,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市場。

自2018年7月6日起,美國產進口汽車關稅從15%上漲至40%,特斯拉全系車型售價上漲13.93-25.66萬元。2017年,特斯拉在華銷售電動車2萬餘輛,銷售總額超過20億美元,關稅上調後,預計特斯拉進口車整體關稅將增加30億元人民幣。關稅上調是特斯拉加快中國本土化佈局的催化因素。

在今年6月的全球股東大會上,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曾表示若在華建立新工廠,將使特斯拉車型的售價減少三分之一。以目前消費者關注度最高的Model3為例,該車國產化後在華售價可下降至25萬左右。

特斯拉國產化後,其Model3/S/X等產品在國內的售價或將大幅下降,屆時產品需求量預計將大幅提升,汽車電動化浪潮有望如期到來。

三是特斯拉在華建廠將緩解困擾已久的產能問題。

從特斯拉Model3的預訂量和投產計劃來看,截至2018年1季度其預定量超過45萬輛,遠多於2017年特斯拉所有車型的銷量之和約10萬輛。

特斯拉直至2018年6月最後一週才實現了Model3周產5000輛的目標,但其產能難題仍未完全解決,標準版Model3的實際供應或在2018年年底才有可能實現。作為特斯拉在美國之外的首個超級工廠,未來上海工廠若順利投產並有效釋放產能,將從根本上扭轉特斯拉中端-中高端車型不足的窘境,對公司和消費者產生積極影響。

特斯拉入華利好中國車企 特斯拉供應鏈將重複蘋果成功故事

筆者認為,特斯拉入華,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及供應鏈是一個重大利好。

一方面,特斯拉入華帶來的鯰魚效應,讓國內電動車企與其直面競爭。特斯拉中國工廠建設期約2年,即2020-2021年,正好契合政策為國內新能源車企預留的發展時間,激勵國內企業不斷創新,有望誕生一批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車企。

一直以來特斯拉都是新能源車高端化和智能化的模範標杆,特斯拉中國建廠將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高端化和智能化的進程。

電動化方面,特斯拉核心技術自己研發,擁有自己的超級電池廠和先進的電池管理能力。智能駕駛方面,特斯拉智能駕駛水平在L3級別以上,裝入大量智能駕駛硬件,使用OTA(雲端升級)不斷更新硬件功能。營銷方面,特斯拉採用“體驗店+直銷”模式。

筆者認為,特斯拉國產將帶動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銷售走上新的臺階,有利於中國汽車產業新能源化和智能化,從而產生正向溢出效應。

由於特斯拉具有標杆作用,其在華設廠,降低了成本和售價,吸引原計劃購買豪華燃油汽車的中高端客戶,提升新能源汽車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另一方面,良性競爭有利於提升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技術水平和新能源汽車的產品力,同時帶動上游產業鏈發展,如同蘋果供應鏈一樣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國內供應商。

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中國在蘋果供應鏈只能賺取6.5美元的加工費”。

筆者研究後發現,中國在蘋果供應鏈的獲利是超出大部分人想象的。

蘋果全球有700多家供應商中近半為中國企業。

以網上爆出的Iphone X的拆解成本來看,光是玻璃後蓋成本就是18美元,不鏽鋼中框的價格更是高達35美元,聲學器件12美元,射頻天線5美元,PCB板(含FPC)15美元,電池9美元,攝像頭33美元,無線充電接收端6美元等等。這些領域都有中國供應商供貨,都能獲取其中一部分的份額和價值。尤其是18美元的玻璃後蓋,伯恩光學和藍思科技近乎壟斷,聲學器件份額中國供應商也是絕對優勢。

此外,華為、OPPO、VIVO、小米等中國手機廠商之所以崛起,中國完整的蘋果供應鏈做出了很大貢獻。

由於特斯拉是汽車電動化、智能化最佳推手,國內零部件企業有望複製蘋果模式,打入特斯拉供應鏈。目前特斯拉直接供應商近40家,間接供應商130多家,其中近一半為中國企業,未來國產化進程有望進一步深化。

中國蘋果供應鏈的成功故事有很大可能在特斯拉身上重複,中國新能源車企重複華為、小米的崛起故事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未來中國或將誕生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能源車企。

筆者認為,整個中國製造業都將因特斯拉入華而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