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攪亂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鲶魚」

電動汽車資源網訊:

該來的總會來的。

當國內的新能源汽車正在為市場空間而進行苦鬥的時候,特斯拉來了,而且十分的高調。2018年7月10日,上海市政府和美國特斯拉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特斯拉將在上海的臨港地區獨資建設集研發、製造、銷售等功能於一體的特斯拉超級工廠,規劃年生產50萬輛純電動整車。雙方同時還在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等領域達成了深化合作交流,加快全球化發展進程,助推上海高端製造業發展的意向。用河南鋰動電源公司總經理楊濤的話說“特斯拉是攪動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鯰魚’”,這句話既形象,又深刻,同時也令人深思。


特斯拉:攪亂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鯰魚”


特斯拉最終的目標是年產5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這比2017年中國純電動車全年累計銷量的45萬輛還多5萬輛,並且50萬的銷量也相當於當前特斯拉年產量的5倍以上!規劃產量如此巨大,讓網絡的輿論對這次特斯拉進入中國各有觀點。有的是懷疑馬斯克因企業虧損而有“圈錢”意圖,有的則懷疑企業目前是無能力生產而卻有力氣“吹牛”。當然也有讚揚的說這個馬斯克靠一己之力把汽車射上太空,也將會在中國這個“福地”迎來他人生新的巔峰!但筆者認為不管他人立場如何、觀點如何,這畢竟是國家有關部門與上海市政府反覆論證達成協議的事情,應該說這對國家是天大的好事,因為在國內製造業等實體經濟整體不景氣的情形下,特斯拉的進入會對國內新能源汽車整體技術有所提升;對落地的上海來說也是一個重大的利好,因為這是有史以來上海最大的外資製造業投資項目,對拉動當地經濟,促進當地就業益處多多;就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特斯拉的到來,彷彿是一條無情的“鯰魚”,一下子激活了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多年來沉悶的氛圍,大家從開始的消極觀望到如今的積極應付,對如何在市場上戰勝外來的“敵人”而自己生存下去,已經成為比亞迪、上汽、吉利等眾多國內新能源汽車內心的奢望。

河南鋰動電源有限公司鋰電專家郭華認為:“新能源汽車是未來國家汽車發展的方向,未來的交通工具是新能源車的天下,這個方向性的問題不容討論!”從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情況看,國外的奔馳、寶馬、豐田、本田等國外知名汽車公司都在減少燃油汽車的研發投入,增加鋰電池車和燃料電池車的研發資金。而國內新能源汽車卻還處於吃補貼生存的階段,據悉截止到2017年底,國家和地方財政補貼已超過千億元。這種過於依賴補貼生存的企業,很容易就產生惰性,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失去了保護也就喪失核心競爭力。事實也是如此,正因為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給予慷慨的補貼,期待新能源汽車這一幼苗儘快長大,強筋健骨,誰知一些企業包括有的知名車企竟然不思進取,緊盯補貼資金的漏洞,打起來騙補的主意,致使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資金白白浪費。

今天,特斯拉“鯰魚”真的來了,特斯拉殺到中國的消息傳來,有專家認為這簡直像一個炸彈,要讓整個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都產生震撼。筆者認為,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在物美價廉的特斯拉麵前,我們可以想想當年的家電行業。試想當年的家電行業,國家為了減負,堅決給家電行業進行“斷奶”,讓他們和國外的東芝、松下、西門子、伊萊克斯等世界名牌“鯰魚”進行較量競爭,多番拼殺之後,誰是最後的勝利者?放眼四顧,過去還十分稚嫩的國內電器品牌如海爾、海信、格力、美的等等成為了國內的強勢品牌,而當年那些國外強勢的同行如東芝、松下等等,要麼把品牌賣給中國,要麼退出國內市場。過去很多認為國內家電質量不行,會在競爭中落伍被“鯰魚”吃掉的人,個個都改變看法,成了國內家電產品忠實的擁躉者,筆者相信我們的新能源汽車也同樣如此。在“後補貼時代”來臨之際,我們的新能源汽車一定是要被推進市場競爭“紅海”之中的,這是我們發展的唯一之路,也是唯一的選擇,筆者相信只有在“紅海”中練習過游泳的企業才能學到和家電企業一樣市場拼殺的本領,最後成為市場的強者。

據悉,特斯拉建廠正在進行之中,這件事情我們高興也罷,不高興也罷,要做就是和特斯拉這條“鯰魚”共存,還要提防被“鯰魚”吃掉,這就是目前我們新能源汽車存在的處境。在相互的競爭融合過程中,我們要想趕上特斯拉的新能源汽車製造技術,讓我們自己製造的新能源汽車跑得遠、跑得穩,關鍵還是要看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特別是我們是否有超越特斯拉新能源汽車的信心和本領。目前中國經濟已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已轉變,缺的不再是數量,而是質量,我國新能源汽車製造企業在轉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同樣是技術創新的短板,尤其是作為核心動力的電池至今未取得革命性突破,制約著新能源汽車發展壯大,制約著新能源汽車的跑得快和穩。因此,在這“鯰魚”效應攪動的不安中,除了需要我們企業自己創新努力外,還要推動新能源汽車的高質量發展與強化補貼政策的正向激勵作用,使補貼金額與產品技術水平、產品質量掛鉤,從而使具有實力的企業和優勢產品脫穎而出。

這是我們技術攻關的難點,當然這也是我們國家補貼政策的重點。我們過去低成本競爭已經不適應今天的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的需要。目前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方向十分清晰,那就是一手引“鯰魚”,一手給補貼。前者就是促動大家的創新,給大家“活下去”的力量和環境,後者就是對症下藥,特別是對包括電池、電機、制動系統在內的核心部分給予重點補貼,以適應高質量發展階段出清低端產能的需要。筆者相信,沒有了過去“大水漫灌”和“廣撒胡椒麵”式的資金補貼,且把續航里程作為考核標準,這是“逼”著企業去創新,“逼”著企業去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這樣的“逼”法,將會讓我們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置於死地而後生,其質量水平肯定會有大的提升,對國有品牌的全球競爭力的增強也大有裨益。

文章來源:電動汽車資源網www.evpartner.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