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蒋介石随其入殓的七件宝物吗?

黄韬铭


蒋介石去世前躺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句话:“

我死后,将灵柩暂厝慈湖,那儿风景好,很像我们奉化老家。”从这句话里能看出,无论你生前有多么的风光,作为一个中国人,入土为安、落叶归根的思想已经深深烙在了每个人的心中,1949年中国成立之后蒋介石不得不败退台湾,随后加拿大、美国、日本相继和中国建交,蒋介石眼看着一切,感叹在中国,没有一个人是毛泽东的对手,最后因病去世,享年89岁。而现如今蒋介石的棺椁还停放在慈湖,这和他生前的心愿有关,他始终想要归葬故里,可是一放就是四十多年。

其实蒋介石的一生是极其简朴的,并没有过分的铺张浪费,所以他入殓时身边的七件宝物分别是三枚勋章(采玉勋章、国光勋章、青天白日勋章)、四本书(《唐诗三百首》、《三民主义》、《圣经》、《荒漠甘泉》)。据说还穿了七条上衣和七条裤子,其实还有蒋介石喜欢戴的两顶帽子、常用的拐杖等日常喜欢的物品。下面主要说说蒋介石的这七件宝物。

一:采玉大勋章

采玉大勋章是五角大芒星,章体由图案相同的大绶章及星章构成,圆形中心为和田玉质制成的“中华民国国徽”,四周镶嵌15枚小珍珠,五角大星芒处各镶嵌1枚大珍珠,中心与五角大芒星之间为蓝白相间多角小芒星,银质珐琅镀金多层结构,徽章由大绶章及星章构成,大绶带为全红色。

采玉大勋章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以及台湾地区象征最高荣誉,用玉比喻君子的德行,象征至高无上之尊荣,采玉大勋章的名称取自蒋介石母亲“王采玉”。目前仅有17人获得,而蒋介石则是1943年8月获得的,也是第二个获得这枚勋章的人。

二:国光勋章

中华民国最高荣誉的军职勋章,也是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勋章之一,荣获国光勋章的人更是少的可怜,目前也只有蒋介石、傅作义、周至柔、俞大维及何应钦。

三:青天白日勋章

这枚勋章的获得者必须时有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有功军职人员,截止到2013年,一共有210人获得青天白日勋章,蒋介石就是其中之一,第七个获得这枚勋章的人,这枚勋章仅次于国光勋章。

四:《唐诗三百首》

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蒋介石一生最爱的书就属唐诗三百首了,那为何不见蒋介石的诗句?其实蒋介石写了很多诗,只是没有公布出来,一般都写在他的日记里,这里就摘抄两首来看看。

1、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

2、亲率三千子弟兵 ,鸱鸮未靖此东征;艰难革命成孤愤 ,挥剑长空涕泪横。

我认为之所以放这本书,很有可能是表达对故土的思念,毕竟这本书很有代表性。

五:《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蒋介石一生的追求和理念,他把自己视为孙中山的接班人,因此陪葬物品有《三民主义》一点也不奇怪。

六:《圣经》、七:《荒漠甘泉》

这两本书对蒋介石的改变还是挺大的,蒋介石自从和宋美龄结婚之后,成为了一名基督教徒,因此他喜欢读《圣经》和《荒漠甘泉》,从中悟出了很多人生哲理,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洗礼。所以作为一名有信仰的基督教徒,去世后把这两本书放入棺中还是可以理解的。

这七种“宝物”都是蒋介石特意嘱咐的,必须要在入殓时放进去,其实我还是很希望他的灵柩不要一直存放于桃园县大溪镇的慈湖陵寝,而是归葬故乡,入土为安。


羽评历史


1975年4月5日,中华民国总统,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陆军特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去世。这位历经东征,北伐,内战,抗战,解放战争的老人在临死之前常常登高临望大陆,可惜的是至死他也没能落叶归根。


在他去世以后,其子蒋经国按照老家奉化的习俗给蒋介石的遗体穿上了七条裤子,七件内衣,或许蒋介石希望觉得这样做能让他的魂魄回到故土。除此以外的七件宝物就是采玉勋章,国光勋章,青天白日勋章和四本书分别是《三民主义》《圣经》《荒漠甘泉》《唐诗》,这些东西虽然都不是什么值钱物件,但对于蒋介石来说都是有特殊意义的。

蒋介石生前极尽尊荣,但他死后却没有选择大操大办,更没有选择像古代帝王将相那样选择许多值钱的物件作为陪葬品。他只选择这七件物品是因为这七样东西背后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可以说蒋介石一生的轨迹都能找到痕迹,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采玉勋章

这是蒋介石在1933年设立的最高国家元首勋章,取名为采玉则是为了纪念他的母亲王采玉女士。这是中华民国文职最高荣誉,一般用来奖给别国元首,蒋介石也是1943年才获得这枚勋章。

青天白日勋章。


1929年设立的中华民国军职勋章,一般是用来奖励战功卓著的将领,比如国民党将领薛岳,白崇禧,李宗仁等都曾获得该枚勋章,蒋介石则是第七个获得者。

国光勋章

1929年设立的民国政府军职人员的最高勋章,用来奖励战功至伟者,这枚勋章获得的难度极大,所以一度成为象征性的“勋章”。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前只有蒋介石和傅作义将军获得该枚勋章,后来又有了周至柔,何应钦等人获得。

《圣经》和《荒漠甘泉》是基督教徒修行的必备书籍,蒋介石娶宋美龄的时候就入了基督教,此后就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这两本书自然便陪伴蒋介石长眠了。《三民主义》是国父孙中山先生一生的结晶,也是国民党的执政理念,蒋介石一直以孙中山先生的嫡传弟子,正统传人自居,所以携带《三民主义》陪葬也是很好理解的。

《唐诗》则是蒋介石的至爱,蒋介石的一生极爱中华传统文化,年轻时候喜欢读《曾国藩》,老年则喜欢看《唐诗》。在他人生最后时刻,偶尔清醒之时,他还要求身边的护士给他读《清明》,最后他真的在清明那天去世了,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吧。


蒋介石生前便选好了自己的长眠之地,位于台北地区一个极像“家乡慈湖”的地方,大概也是为了弥补自己不能归葬于奉化蒋家墓地的遗憾吧。


一树梅花一放翁


蒋介石虽然花钱如流水,但他却是一个很节俭的人,正因为他对金钱珍宝没有追求,所以在他晚年去世入殓时,他的身边只有一些简简单单的随身物品随同他下葬,七件宝物是没有的,但是却有七件极具意义的物品陪同蒋介石从人间穿越到了另一个未知的世界。


蒋介石对金钱的漠然以及需要

蒋介石对钱的需求很大,但这些钱却并不是用在他自己身上的,在蒋介石上位的过程中,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时期,当时蒋介石的主要敌人是国民党内部的政敌以及如同群狼环伺在神州大地上的各路凶星军阀。

蒋介石为了收买军阀和国民党内部反对他的人,一般都会采用金钱收买的方式,在他的重金利诱下,很多人放弃了对蒋介石的敌意,归顺了蒋介石。


而有些人根本不为蒋介石的金钱利诱败倒,在这个时候,就很有必要用到武力方法了。

而用武力方法同样需要钱,士兵们打仗要军晌工资、购买武器弹药同样也是如流水般需要金钱的支撑。

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说,蒋介石对金钱的需要是很迫切的,但是他又不知节制,因此就导致了他手下的财政常常出现亏空,财政系统根本运转不起来。

后来是在宋子文的帮助下,他才一点一点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财政系统,才终于使当时的国家走向了财政正轨。

蒋介石为之而疯狂痴迷的权力

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能让蒋介石为之疯狂的,那想必就是站在顶峰的权力了,蒋介石一生都在为权力努力着,他先是靠各种手段获得了黄埔军校校长的位置,由此拥有了初步发家的资本。

后来他虽然坐上了高位,但是位置非常不稳,因此蒋介石和自己的三位妻子离婚,将信仰从佛教转为了基督教,终于在1927年迎娶了宋美龄。


(蒋介石和宋美龄)

宋美龄的身上有着很强的政治、经济背景,给当时正在为下野烦恼的蒋介石带来了空前巨大的影响,有着宋美龄各种有形无形帮助下的蒋介石,在往后的时间里,才得以迅速成为了民国名义上的一号大佬。

这就是蒋介石为权力而做出的取舍、追求,在他的胸膛里,装着的是整个国家,庸俗之极的金钱对他来说只是追求权力的工具罢了,因此他对财富是非常不在乎的。


蒋介石手下们对金钱的疯狂追求以及他的不同态度

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蒋介石的高度,在蒋介石手下的国民党中,几乎有一大半人都是为了逐金钱而不顾名义的,因此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贪腐。

在军队中有军官克扣士兵们的军晌、在手下的重要部门中有人各种吃拿卡要,就连蒋介石最信任的亲戚孔、宋家族也借着蒋介石的权势走上了财富巅峰。

其中以孔家最为严重,在孔祥熙、宋霭玲以及他们的儿子孔令侃的操作下,他们大发起了国难财。


(孔祥熙和宋霭龄)

蒋介石一向是很反感贪腐的,在他的思想中还保留着很传统的儒家礼义,所以他非常严厉地惩治起了国民党中的贪腐者。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蒋介石对于自己心腹的手下以及亲戚,他是不做丝毫惩罚的。

他的这套惩罚只对外不对亲,所以根本杜绝不了国民党内部这种非常恶劣的现象,在发展到最后时,国民政府内部实际上已经非常腐败不堪了。

在这金钱泛滥的洪流中,差不多只有蒋介石自已一人保持了清明,因此,一直到他年老死亡后都没有积攒下任何有价值的珍宝。


随蒋介石一同入殓的七件“珍宝”

在蒋介石去世后,随同他一起入殓的七件物品分别是三枚勋章、四本书。

这三枚勋章分别是代表国民党最高军事荣耀的青天白日勋章、奖励给国内外元首的采玉勋章、还有代表着国民党最至高无上荣耀的国光勋章。

这三枚勋章虽然都是蒋介石自己设立的,但是这些勋章都不是他随意给自己颁发的,这三枚勋章每一枚都有着它的来由以及功绩,只有这样蒋介石才会觉得自己受之无愧。

至于其他四本书分别是代表着孙中山精神的《三民主义》、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唐诗三百首》、还有代表着他基督教信仰的《圣经》、《荒漠甘泉》。

《三民主义》是蒋介石精神的启迪,《唐诗三百首》是蒋介石一直都捧在手上的传统精髓,至于其他两本基督教书籍则是他信仰的慰藉。

就是这七件简朴而又不失高贵的物品永恒留在了蒋介石的身边,与他一同走向了死亡国度。

怀念故乡,归厝而不下葬的蒋介石

当然,从实际意义上来说,蒋介石是并没有下葬的。

原本蒋介石已经在南京中山陵旁边选择了一块归葬自己的墓地,这块墓地比中山陵矮一点,代表他永远尊敬着孙中山,但是来到台湾之后,蒋介石再也没有机会安葬在那里了。

他的想法也在他的晚年发生了改变,他因为思乡严重,最后放弃了对风水宝地的追求。


蒋介石晚年很喜欢去台北市附近的慈湖,因为他觉得那里风景环境非常像他的老家奉化,所以他的晚年很喜欢到这里来怀念故乡,在他去世前,他嘱咐人将他的遗体归厝在滋湖旁不要下葬,以待未来能有安葬回故乡的机会。

在他的老家,厝是一种暂停尸体的意思,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中,很多人因为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但是又无奈死在了他乡,在这些时候,他们都会要求别人归厝他们尸体,以防下葬后不能安葬在家乡的土地上,蒋介石和他们的想法就是完全一样的。


(蒋介石的灵柩)

所以说蒋介石入殓时陪伴在他身旁的七件“宝物”实际上是三枚很不简单的勋章和四本简单到了极点的书籍,这些物品虽然对很多人来说没有太过于重大的意义,但对蒋介石来说,却是足以陪伴他在另一个世界长眠的“稀世珍宝”,分别代表着他心中恪守的荣耀以及信仰,蒋介石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他抗日战争中的举动却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孤客生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湾去世,享年87岁。

1975年4月9日,因应蒋介石生前的要求,棺材不下葬,等待将来有机会移回浙江老家。在蒋经国的主持下,暂时把棺材移放孙中山国父纪念馆。

在移棺前,蒋经国依照老家的风俗,给国父蒋介石穿了七套衣服,包括代表绅士身份的长袍马褂。


根据台湾的媒体描写,那一天,“淡水海外东北角上突然出现了一个金红色的巨球,四周围绕着五彩祥云,迤逦划过天空,不旋踵电光闪闪,巨雷惊蛰,紧接着大雨倾盆而下”。可以用“天地为之含悲,草木为之变色,全民为之动容”来形容。

当时随同下葬的有六件物品,其中三件是勋章,还有三本书。但中国人有个习惯数字逢七和九才吉利,这时有人提醒宋美龄再加一本先总理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才能体现蒋先生终生都是中山先生弟子和三民主义信徒的身份,这才凑够了七件物品。

蒋介石墓中的所谓七件宝物,清单如下,三块勋章:

一枚大红采玉勋章、一枚国光勋章、一枚青天白日勋章,四本书:《三民主义》、《圣经》、《荒漠甘泉》和《唐诗》。

大红采玉勋章,按照国民党政府给它的定义就是,对国家最高元首做出杰出贡献的奖励,设立于1933年,这是对一个国家最高文职官员的褒奖。蒋介石在1943年中国抗战胜利前夕为中国争得世界五大国地位时,给自己发了这枚勋章。




国光勋章,设立的时间是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那些为国家安危做出丰功伟绩的高级军事将领设置的勋章。更严格意义上说,这是

领袖军功勋章,除非是国家军事系统的最高领导人,其它人得不到的。但在1949年国民党主力被消灭后,蒋介石为了利用傅作义的几十万兵力,让他为国民政府效力,破例给他发了一枚。


青天白日勋章是国民政府于1929年设立的,为表彰那些为国家统一和国家安全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而设置。在蒋介石得到这枚勋章之前,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有六个人得到这枚勋章。这枚勋章的份量是比较重的,着重于实际军功,区别上上边的国光勋章,国光勋章理论上仅发给国家最高军事领导人。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自己毕生建国理念的经验总结,蒋介石一生自称是孙中山的弟子,三民主义的信徒。只有把这本书带进棺材,才能证明蒋介石确实是信仰三民主义的,这也是蒋介石政权合法性的重要证明和保障。

《圣经》是蒋介石结婚时,答应宋美龄自己一定会信仰基督教时,宋美龄送给他的礼物。信仰基督教有两大好处,一来是能娶到宋美龄,进而得到宋家和孙家人对他的政治和经济支持,二来可以得到英美法这些国家的好感,这些西方国家从国家元首到普通民众都信奉基督教,蒋介石信了之后,就能拉近和西方国家上层社会的距离,更容易建立合作关系。因此这也是对蒋介石一生影响很大的书。

《荒漠甘泉》是美国考门夫人著作的一部灵修主义为主的基督教思想作品。同样是宋美龄送给蒋介石的礼物,对蒋介石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这本书的内容结合夫妻二人的见证和灵修生活,并且写成了365天365个内容,用于每天用来感恩基督,理解《圣经》的基础工具。它在蒋介石人生最困苦时安抚过脆弱的心灵,让他变得更强大,情绪更稳定,尤其是抗战最艰难的岁月。


《唐诗》这本书,不知为什么会被放进来,但目前可以查到的资料显示,蒋介石在临死之前,让医院的护士给他读了清明这首诗,才面带微笑安详离世。按说蒋介石一生最信服的中国文人是王阳明,应该把五阳明的《传习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放进来才是最合理的。一切不得而知。




因为蒋介石一生的敌人很多,他们都把蒋介石描写成贪财的四大家族代表,所以好多人相当然认为,蒋介石的墓中应该放了很多珍宝,其实全是个人猜测,没有任何事实根据。

蒋介石本来是母亲的独子,在1911年听闻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后,专门给母亲写了遗书。然后领导了几百人攻打浙江省政府衙门,最终冒险成功。说明这个人也是为了中国革命愿意付出生命的人,不是什么贪生怕死之辈。

蒋介石出身盐商家庭,虽然在父亲死后大部分财产被同父异母的大哥夺走,但家中是不缺钱花的,否则何以能到保定军校和日本军校学习军事。他没有必要贪财,因为个人并不缺钱花。

四大家族中,蒋家、宋家、陈家都不是贪财的人。他们都出身富商家族,尤其是陈家虽然家中没钱,但没有贪污过。解放后,陈家兄弟在美国只能依靠办养鸡厂生活。只有孔家发了不少战争财,依靠自己的地位发了家。

蒋介石个人生活也很简单,不喝酒,少吃肉。平时工作忙碌之时,也就多吃一点水果而已。

蒋介石终生最大的理想就是统一中国,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他是一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终生致力于反对外国侵略。

蒋介石个人虽然不贪财,但他也挡不住手下人贪财。国民党从建党那天起,就是一个分散的政党,缺少严格的组织纪律,就连孙中山也没有什么办法。蒋介石为了拢络人心,对有些党政要的贪污事件也只能挣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蒋介石也曾花时间严厉打击腐败问题,但很难落到实处。


新知传习阁


  严家淦在蒋介石病逝7个多小时后便继任“总统”,时间之快为历史罕见。严继任“总统”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

  蒋介石遗体灵榇置于“国父纪念馆”。

  特派倪文亚、田炯锦、杨亮功、余俊贤、张群、何应钦、陈立夫、王云五、于斌、徐庆钟、郑彦菜、黄少谷、谷正纲、薛岳、张宝树、陈启天、孙亚夫、林金生、沈昌焕、高魁元、赖名汤等21名大员组成治丧委员会。

  与此同时,“行政院”宣布三件事:

  (1)自4月6日起,历时一月为“国丧”期,“国丧”期间停止娱乐、宴会及各项庆祝集会(后改为4月6日至17日);

  (2)军公教人员一律着素色服饰,并佩带25寸宽的黑纱。

  (3)蒋介石遗体停放国父纪念馆5天,供民众瞻吊。

  4月6日凌晨2时,蒋介石遗体由士林官邸移至“荣民总院”。翌日,允许民众瞻仰蒋介石遗容。在蒋介石灵堂四周播了88根白蜡烛,正中供奉着蒋介石的巨幅遗像及遗嘱。灵前有5个用素菊缀成的十字架,正中一个为宋美龄的,上款书:“介兄夫君”,下款书“美龄敬挽”。

  4月9日,蒋介石灵柩移至国父纪念馆。移灵前,蒋经国亲自为其父穿衣服,按照乡例,给其父穿了7条裤子、7件内衣,包括长袍马褂。遗体贴身包着丝绵、黑裤、黑皮鞋。胸佩大红采玉勋章,左右两旁佩带国光勋章、青天白日勋章。蒋介石最喜读的《三民主义》、《圣经》、《荒漠甘泉》和《唐诗》四部书也被宋美龄放在灵柩之中。另有毡帽、小帽各一顶,手套一副,手帕一块,手杖一支。这些都是蒋介石晚年平日常用之物。一切料理就绪之后,才由“荣民总院”移灵至国父纪念馆。

  移灵时,由于蒋经国在蒋介石遗体前一次又一次地“长跪致哀”,并把照片登在报纸上,于是,他手下的一批人也就纷纷上行下效,率领他们自己的手下人在灵堂或路边跪祭蒋介石。为了证明蒋介石得到台籍民众的拥护,《中央日报》刊登了“省政府主席”谢东闵率各县市长长跪蒋介石灵前泣悼的照片。在20世纪70年代号称民主社会的台湾,竟然出现了穿西服官员匍匐跪地“吊祭先王”的场面,实在是可悲又可笑。

  从4月9日起,严家淦和全体治丧大员轮流在国父纪念馆为蒋介石守灵。其间,台湾当局不知出于何种心态,发表《告大陆同胞书》,号召完成蒋介石遗愿,推翻中共政权,同时继续奉行贯彻蒋介石对大陆同胞的一切“保证”。

  4月16日是蒋介石的大殓日,8时5分仪式开始。8时8分45秒,蒋介石灵柩的棺盖放在7尺铜棺之上。之后,由张群、何应钦、陈立夫、薛岳、谷正纲、黄少谷、黄杰、谢东闵等8位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中央常务委员将一面青天白日旗覆盖在灵柩之上。接着,严家淦与“五院”院长、“行政院”副院长徐庆钟、“总统府资政”王云五、“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于斌等在灵柩上覆盖了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然后,严家淦恭读祭文。

  礼毕后,台湾当局还怕蒋介石不能升“天堂”,又在蒋介石的大殓日,以基督教仪式行之。牧师周联华为蒋介石主持了追思礼拜与安灵礼。周在证道中引述了蒋介石的所谓“嘉言”:

  “忍受试练越深,赞美的歌声越高。属灵的奥秘祝福即在试练之中。丰盛的生命必须经过在狂风暴雨之中生长的。以信为本的人必定有1000次顶大的试练等在前面。”台湾《中央日报》社编:《领袖精神万古常新》。

  其后,周联华领导读经文、诗篇第23篇,读启应文。追思礼拜结束,响起圣乐,纪念馆外鸣礼炮21响。接着,蒋介石的灵柩在执绋人员的护送下,停放在灵车之上。

  灵车前身用20万朵深黄色的菊花装饰,两边各有几条白绋,车前挂一青天白日“国徽”及鲜花十字架。灵车队由99辆宪兵队开道车领前,包括“国旗”车、党旗车、统帅旗军、奉行蒋介石遗嘱令车、捧勋车、遗像车。车队后面是宋美龄挽蒋介石的大型黄菊十字架,家属随其后。2000多执绋人员缓缓驶向蒋介石灵柩的暂厝地——慈湖。

  据台湾报载:在蒋介石灵柩驶往慈湖的路上,当局发动了成千上万的学生在灵车所经途中跪地“迎灵”。绝大多数行业停止营业,鲜艳的建筑上一律奉命改漆素色,不合丧悼气氛的广告,也一律从改。交通路口则搭牌楼,各家要挂挽额,平常失修的马路和未铺柏油的路面一律要整修,害得沿路各商家和修路工人日夜赶工,满肚子的怨言无处申诉。当日,治丧委员会的大员们还想出了“路祭”这个名堂,沿路分配各机构行号另设供桌,同时规定灵车经过时不许迎灵的人们抬头正视。此外还要求民众在大典鸣炮之时,在原地悼念3分钟。

  下午1时10分,安灵礼在慈湖宾馆完成。蒋介石的灵柩停放在正厅中央的灵堂上。灵堂是以漆黑光亮的花岗石建造的,长32米,宽18米,高143米。灵堂上镶着青天白日徽,灵台基层四周缀满白色雏菊。正厅东侧是蒋介石原卧室,房内一切布置保持原状。靠窗子的地方有一张深咖啡色的书桌,桌上有一架蒋介石生前使用的电话,大理石笔筒和一个白色的碗。书桌南侧有一架黑白电视机,还有蒋介石的鸭舌帽与眼镜,并排放在电视机上。北面靠墙地方有一个书架,放着蒋介石生前读过的各种书籍,墙上挂着一幅宋美龄画作。在卧室的茶几上,放着一张蒋介石生前用红铅笔写的一张便条:“能屈能伸”。台湾当局设计这一情节想要告诉人们什么呢?《蒋总统秘录》作者古屋奎二对此解释说:

  “顺应环境,当忍则忍,应屈则屈,以待未来伸展之意。”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第14辑。

  蒋介石死在海外孤岛,灵柩暂厝慈湖,可谓“屈尊”。蒋介石还能伸吗?还有“反攻大陆”的未来吗?没有了。

  安灵礼完成后,蒋经国对参加大殓的人员表示答谢说:

  “先君崩逝,野祭苍哭,敬礼致哀,悲恸之深刻,与虔诚之厚意,令人万分感动。经国遽遭大故,哀恸逾恒,无法踵谢,唯有奉行遗命,鞠躬尽瘁,以报答我国同胞之至诚与厚望。”《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9辑第626页。

  至此,蒋介石的丧礼才算完结。此次蒋介石丧事排场之大,实为古今中外所少有。

  丧事处理已毕,国民党中央于1975年4月28日举行会议,商讨党权归属问题。会议作出三项规定:

  (1)接受蒋介石遗嘱,并即具体规划,坚决执行;

  (2)保留党章“总裁”一章,以表示对蒋介石“哀敬”与“永恒之纪念。”

  (3)中央委员会设主席1人,推选蒋经国担任。当讨论第三项决定时,作为元老派首领的何应钦发言称:

  “国家与本党不幸,总裁逝世,中枢与本党中央顿失领导,在当前国际形势瞬息万变,亚洲赤祸弥漫的时期,必须有迅速妥善的决定,以巩固国家与党的领导中心。现在总统职位。已经由严总统依法继任,本党最高的领导人,也自应依照事实的需要,迅速推定,以巩固本党的领导中心,此一领导人的职称,本会赞同严常务委员等,以及中央委员刘季洪等的意见,应该定为本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总裁职称保留于党章之内,

  作为对总裁的永久崇敬与纪念”。

  “关于本党领导人的人选问题……必须本党有全党倾服、内外归心的强有力的领导者”。“本席拥护……推举蒋经国同志担任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因为蒋同志具备了坚忍强毅的领导能力,和充沛的革命精神,尤其是他这两年担任行政院长卓越的政绩,获得海内外全国同胞,以及国际友人的一致支持和赞佩,由蒋经国同志领导本党,必能使党的力量坚实强大,反共复国的使命得以早日完成。”《何应钦将军九五纪事长编》第1410页。

  何应钦的说法与严家淦、刘季洪的提案相符,故为会议所接受。会议作出决定:

  “今总裁不幸逝世,全党中央之领导,亟须力谋强固,以适应瞬息万变之国际局势与共产匪党之奸谋诡计,爰特根据党章之精神与本党中央之往例,决议中央委员会设主席一人,并为常务委员会之主席,综揽全盘党务,以适应现阶段革命形势之要求,应属迫切之需要”。《革命文献》第77辑第346页。

  会议对蒋经国出任国民党中央主席的决议是:

  “蒋经国同志有恢弘之革命志节,卓越之领导才能,自就任行政院长以来,适应国际危机,则处变不惊;推进国家建设,则规模宏达;其坚决反共之决心,为常会所全力支持;其亲民爱民之作风,更为民众所拥戴;当前国际局势,瞬息万变,反共阵容,摇撼不安,本党为奉行总裁遗嘱,掌握革命机势,亟须坚强领导,精诚团结,方能发挥革命民主政党之最大功能,中央委员会主席即为常务委员会主席,蒋经国同志实为最适当之人选,亦为全党同志一致之公意,决议:一致通过。”《革命文献》第77辑第347页。

  1976年11月中国国民党十一大召开时,蒋经国正式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主席。至此,国民党最高领导人职称三易其名,由“总理”、“总裁”演变为“主席”,由个人集权体制开始过渡到委员制,为日后台湾民主生活奠定了基础。蒋经国当选中央主席是意料中事,除了其父的精心栽培之外,也有蒋经国本人的努力,更有阿谀之徒的趋炎附势。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许多官员和老百姓向蒋介石行跪拜之礼。

  当蒋经国抓到党权之后,另一只眼睛总是盯着“总统”的宝座。对此,“总统”严家淦非常知趣,主动让“贤”。蒋经国既要当“总统”,还要唱高调,他让“党国”大老们劝严家淦继续留任。但严氏坚决放弃竞选,蒋经国在盛赞严家淦在位时“德政”之际,于1978年5月当选为“行宪”以来第六任“总统”。

  由于蒋经国当了“总统”,在称呼上与其父发生矛盾,无论称“总统蒋公”,还是称“蒋总统”,都会发生对上下两代“总统”不明确的问题。后来不知是哪一位“叔孙通”想通了,通知所有机关、团体、学校、部队,规定在公文书公开场合的称谓:称蒋介石为“先总统蒋公”,形成文字时,在蒋字前面空一格,以示对蒋的“崇敬”之意。称蒋经国为“蒋总统经国先生”,形成文字时,蒋字前面不空格,以体现蒋经国崇尚民主之意。再后来,由于大家为求简化和方便,称蒋经国为“蒋总统”或“经国先生”,对蒋介石也渐以“蒋公”二字代表了。

  蒋介石病逝了,遗体作了防腐处理,他的灵柩一直停放慈湖“行宫”,不断有人前去参观。台湾当局为了永久纪念蒋介石,并把他奉为反共的精神领袖,决定筹建“中正纪念堂”。在蒋介石病逝2个月后成立了“中正纪念堂”筹建小组,成员有俞国华、林金生、蒋彦士、高魁元、赵聚钰、费骅、赖名汤、谢东闵、蔡鸿文、周宏涛、秦孝仪、张丰绪、林挺生、辜振甫、徐有庠、王永庆等16人。翌年10月又成立了“中正纪念堂”筹建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有何应钦、张群、陈立夫等25人。经筹建小组广泛与慎重的考虑,择定在台北市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东、爱国东路以北、信义路以南之间地段为建堂基地。其后,筹建小组又公开征求海内外建筑师提供建筑设计构想,前后收到43件,后采用杨卓成建筑师的设计方案。1976年10月31日蒋介石9秩诞辰之际,“中正纪念堂”举行破土典礼,蒋经国、蒋纬国、何应钦、谷正纲等人出席典礼仪式。经过日夜赶工,终于在1980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5周年之际完工。台湾当局举行了“中正纪念堂”落成典礼,蒋经国主持典礼仪式,出席典礼仪式的有4000余人,蔡培火等32名亲国民党人士向蒋经国呈献“中正纪念堂”模型。蒋经国发表了《回顾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5年》的讲话,宣称:

  “在此1800多个日子里,我们国家遭受的冲击,所面临的苦难,自然远比任何国家沉痛严重!可是在先总统蒋公‘庄敬自强’、‘慎谋能断’的遗训启导之下,尽管世人纷纭自扰,我们仍能‘处变不惊’;也不管世人如何混乱迷失,我们一样‘慎固安重’,所以当中南半岛土崩渔烂的时候,中华民国不但砥柱中流,而且还消除了邻近国家的惶惑不安;当世界经济接连爆发危机的时候,由于我们一齐致力于国家基本建设,

  不但阻止了不景气的趋势,还保持着经济的继续成长;当美国背信毁约……的时候,大家固然耻痛切心,但一样无畏无惧,团结奋起”。蒋还宣称这5年是“苦难而又充满着希望的5年”。《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13辑第519—520页。

  新修建的“中正纪念堂”,坐东朝西,遥望大陆;平面用方形,以寓“中正”之意;堂顶八角,造成多数之“人”字形,聚于宝顶,上与天接,以寓“天人合一”之思想;屋顶用天坛宝蓝玻璃瓦顶,蓝中带紫;顶上有青天白日“国徽”。“纪念堂”高70米(三层台阶高145米,主体墙高24米,斗拱至宝顶尖315米)。内部隔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正堂,平面为40米见方,四角各突出75米。后方居中矗立蒋介石坐姿铜像,铜像高63米,厚6—12厘米,全重约2125吨,由陈一帆承铸,台座高35米。铜像基座正面刻了蒋介石遗嘱,大理石壁上,正中刻有蒋的遗墨“民主”二字。蒋一生独裁,却以“民主”相标榜,真不知参观者作何感想。左右两边分刻了“伦理”和“科学”。在正厅两侧的大理石壁上,刻着两句蒋介石的所谓“嘉言”:“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纪念堂”下层为展示室,陈列着蒋介石的遗物、文献及喜读书目;放映室放映蒋介石的所谓“功绩”,“‘生活电影与录音”。距“纪念堂”中心线470米处竖立一高30米、横宽长67米的正牌楼,一列大小五个拱门,象征“五权宪法”。牌楼正中匾题嵌置4个大字“大中至正”。这4个字包含了蒋介石的名讳,它源自王阳明弟子所撰记师生论学答问的《传习录》一书。该书有这样的句子:

  “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猝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蒋介石在讲述中庸要旨时,也曾提到:

  “……‘中也者天下之正道’,因之更可了解这中庸之‘中’,乃是‘大中至正’、‘中立不倚’、‘屹立下摇’之谓,亦即‘主敬所谓立极’,所谓‘择善固执’,所谓‘允执厥中’之意”。

  在“纪念堂”南北两侧,竖立两座格式相同的高138米、长197米的牌楼,一为“大忠门”;一为“大孝门”,寓意“大中至正”的蒋介石还是一个“忠”、“孝”两全的人。

  台湾当局还在其他地区建造了一些纪念馆或铸刻了一些铜、石像之类。此举说明台湾当局在蒋介石病逝后在寻求精神寄托,如果蒋介石地下感知,一定会对他的传人的“杰作”大加赞赏。然而,无论台湾当局建造多少座纪念堂与纪念馆,铸到多少个铜、石像,也无法改变全体中国人民对蒋介石公正的评价。


吉祥如翠


蒋介石棺材里放了7件啥宝物?

一直在读蒋介石传记,我来回答你:

1.采玉勋章

这是蒋介石在1933年设立的最高国家元首勋章,取名其母亲名字“王采玉”。

其勋章中间为玉,意为《诗经》中“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

此章系文职最高荣誉,也用于奖掖友邦国家元首。

蒋介石在1943年获此勋章。

2.青天白日勋章

这是军职勋章,奖励战功至伟者。

1929年设立,蒋介石是第7个得此勋章者。

至今已经210人获授。

3.国光勋章

这是民国军职最高荣誉,1938年设。

由于太高不可攀,一度被称为象征性的“摆设”。截至1949,只有蒋介石和傅作义2人获此勋章。

后又有周至柔、俞大维及何应钦获授。

4.《圣经》、5.《荒漠甘泉》

这是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合的前提:必须受洗为基督徒。

圣经伴随蒋介石1927年至逝世近半个世纪,蒋与宋美龄十分虔诚,每日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必唱圣诗,遇到困难也习惯祈祷。

西安事变后宋美龄赴西安谈判,见到蒋介石的当天早上,蒋刚好读了一段圣经:耶和华在地上创造了一件新事,就是女子守卫男子。

很神奇。

《荒漠甘泉》是修行必备书。

6.《唐诗》

这是蒋介石的文化底色。陶涵评价他“一个儒将”,说他骨子里还是中国儒家文化。

蒋年轻时喜欢读王阳明、曾国藩,老年喜欢读唐诗和孟子。生活中喜欢登高望远散步观景吟咏唐诗。

尤其是在人生最后时刻,昏迷中醒来,仍然要求护士给他读唐诗《清明》。

神奇的是,他恰好在清明那晚逝世。

7.《三民主义》

据说这是棺材中最后放进去的一个“宝贝”,当时依据蒋介石的遗嘱,在棺材里放进去的是前6个宝贝,但后来有人提醒宋美龄,应该有三民主义,她急忙安排找一本放进去。

这个细节也是陶涵在其著作中透露的。

这7个宝贝有虚有实,但都代表了蒋介石一生主要追求,家人将此7物置于灵柩,所谓赍志以殁,长物永伴吧。


飞春读传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

他的葬礼既有象征古代帝王的一面,也有代表现代国家元首的另一面。

台湾报纸在当时曾这样形容蒋介石病逝时的情景——“淡水海外东北角上突然出现了一个金红色的巨球,四周围绕着五彩祥云,迤逦划过天空,不旋踵电光闪闪,巨雷惊蛰,紧接着大雨倾盆而下”。

蒋经国在日记中也说其父病逝时“天发雷电,继之以倾盆大雨,正是所谓风云异色,天地同哀”。

天象向来是中国古代帝王的专属,蒋家王朝在当时虽已衰败,但很多人还是愿意在心理上将蒋介石视为一位帝王。

更能反映这种心理的是蒋介石葬礼上的跪拜大礼,没有硬性的规定,但无论是当朝高官,还是沿街的民众,很多人都这么做了。

繁复的葬礼过程在这里咱们就不多说了,单说一个细节,蒋介石的灵柩停放在慈湖宾馆的正厅中央,灵堂的东侧是蒋介石的原卧室,屋内一切布置一如往常,咱们要说的是卧室茶几上的那张纸条,那是蒋介石生前用红铅笔写下的一个短句:“能屈能伸”。

这几个字既代表了蒋介石庙堂沉浮后的沧桑,也是他人生风云后留下的最透彻感悟。

下面咱们就来重点聊聊这个问题问到的入殓细节。

1975年4月9日,蒋介石灵柩移至国父纪念馆。移灵前,按照老家乡俗,蒋经国亲自给亡父穿了七条裤子,七件上衣,包括最外面的长袍马褂。

此外就是入殓的七件物品,如果说这七件物品为宝物的话,那也是象征意义上的。

这七件象征意义极强的宝物既深沉又鲜明地概括了蒋介石的一生。

首三件宝物,象征着蒋介石一生的文治武功。

一枚大红采玉勋章、一枚国光勋章、一枚青天白日勋章。

大红采玉勋章是中华民国在1933年设立的最高国家元首勋章,蒋介石特意用生母的名字命名了这枚象征文职最高荣誉的勋章。

蒋介石1943年获得了这枚勋章,很显然这是对其元首文治的褒扬。

国光勋章是中华民国在1938年设立的军职最高荣誉勋章,联想到1938年这个关系国家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这枚勋章的崇高涵义就不言自明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枚领袖军功勋章,事实上也是如此,直到1949年除蒋介石外获得这一勋章的也只有傅作义一人。

青天白日勋章是中华民国在1929年设立的军职勋章,用以奖励战功至伟的国军将领,比起国光勋章,它的实际意义更重,蒋介石是第七位获此勋章者,其象征意义对应的是他国军特级上将的身份。

一枚象征元首,一枚象征统帅,一枚象征具体军衔,蒋介石一生的文治武功就这样用三枚现代意义的勋章概括了。

第四件象征宝物是一本《三民主义》的册子,这既象征着蒋介石的正统身份,也象征着他一生追求的革命理想、执政理念。

但据说在蒋介石的遗嘱中原没有要求放进《三民主义》,入殓时有人提醒宋美龄应该有,宋才急忙找了一本放进去。

第五、第六件象征宝物是一本《圣经》和一本《荒漠甘泉》,这两本书代表了蒋介石的人生信仰。自从跟宋美龄结婚,蒋介石就成了虔诚的基督徒,基督教对蒋介石实际的影响有多大不知道,但给他提供了精神力量想必是一定,此外,它让蒋介石成了一个有信仰的虔诚的人,这很重要。

第七件象征宝物是一本《唐诗》。蒋介石年轻的时候爱读王阳明、曾国藩,年老后爱读唐诗和孟子,据说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从昏迷中醒来的蒋介石要求护士给他读了《清明》一诗,意味深长的是,蒋介石离开人世正是在那一年的清明夜。

如果用这七件象征物来概括蒋介石的话,或者可以这么说,他是一位元首、一位统帅、一位真正的军人、一位有革命理想的人、一位有人生信仰的人、一位传统的中国人。


黑句本


身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之首,蒋介石入殓时随身有七件宝物!

一、采玉大勋章一枚。

采玉大勋章乃“中华民国”最高荣誉勋章,圆形中心是和田玉,镶有5大15小义工20颗珍珠,银质金属,外层珐琅镀金,只能授予台湾地区总统和友好“邦交”国家领导人。采玉大勋章名字来自于蒋母王采玉。截止蒋介石逝世,只曾授予两人,另一人为林森。

二、国光勋章一枚。

国光勋章乃中华民国最高荣誉的军职勋章,专门为表彰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军人而设,共授予5人,除蒋之外,另四人是傅作义、周至柔、俞大维及何应钦。

三、青天白日勋章一枚。

青天白日勋章设立的目的也是为了表彰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军人,等级低于国光勋章,在大陆期间授予191人,赴台后又陆续授予19人,共授予210人,下图从左到右是三段历史时期的不同版本。

另外四宝——四本蒋氏生前爱看的书籍《三民主义》、《唐诗》《圣经》、《荒漠甘泉》。

三民主义》事关政治信仰,《圣经》、《荒漠甘泉》事关宗教信仰,晚年受心脏病折磨时,蒋氏最喜欢听别人在病榻前为他念上几首

《唐诗》。

除了这七大宝物,蒋介石入殓时,由长子蒋经国为其亲手穿上七件内衣,七条裤子,外面套上长袍马褂,均是浙江老家的传统丧葬习俗。

随殓的还有一些蒋介石生前的日常用品,有毡帽一顶、小帽一顶,手套一副,手帕一块,手杖一支。

据说蒋介石生前还写了一张字条,上有四个字“能屈能伸”,后来被宋美龄也放入棺材,如实,可被认为是他的一幅“自挽”。


历来现实


蒋公一直勤俭节约,随他入殓的七件宝物不是什么奇珍异宝,而是他生前的一些平日常用之物,还有家乡的奇特习俗——穿7条裤子、7件内衣。

蒋介石的老家是浙江宁波,他退到岛内后,时常用望远镜眺望大陆,越到晚年这种思乡的情绪越浓烈,此时蒋介石不再是不可一世的枭雄,只是一个迟暮的老人。

但命运注定蒋介石不能落叶归根,骨灰也不可能回到家乡,他临终前留下遗言,自己的棺木不要入土下葬,而把骨灰放入慈湖行馆,他特别嘱咐——入殓时依照家乡习俗,穿7条裤子、7件内衣,或许这样有助于他的魂魄回到家乡。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蒋经国亲自为父亲穿上衣服,一层又一层,一共7层,包括长袍马褂,陪同他入殓的有丝绵、黑裤、黑皮鞋,一身军装,还有毡帽、小帽各一顶,手套一副,手帕一块,手杖一支,这些都是他晚年平日最常用之物,将永远陪伴着他。

蒋介石的遗体左右两旁佩戴着国光勋章、青天白日勋章,宋美龄还把他生前最喜欢读的《三民主义》、《圣经》、《荒漠甘泉》和《唐诗》放入他的灵柩——这代表他一生复杂的形象——受到古今中外信仰的影响。

当一个人的肉体和灵魂远去,或许人们将不再纠结他的好与坏、善与恶,只知道每个人都从娘胎中呱呱坠地,最终化作青烟,归于尘土……


狄飞惊



1975年4月5日晚8点55分,蒋介石于幽静的的士林官邸辞世,终年88岁。这天正是清明节,是祭祖、扫墓、踏青、哀思的日子。冶丧事宜随即展开,灵柩暂厝台北市南的慈湖。慈湖风景秀丽,湖色澄碧,极似奉化溪口景色。是蒋介石于60年代初,看中一块风水宝地。遂建行宫踞此,赋名“慈湖”。蒋生前常偕夫人至此小住,并嘱咐,“百年后,先暂厝于此,待光复大陆,即奉安于南京紫金山,或葬于中山先生之侧,或葬于溪口其母墓之侧”。

7个小时后,继任蒋之位的严家淦,发布命令,1.自4月6日至17日,为“国丧”期,停止一切娱乐、宴席和庆祝集会,2.军、公、教人员均着素色服饰,佩2.5寸宽黑纱,3.遗体停灵国父纪念馆5天,供民众凭吊瞻仰(实际停灵“荣民总院”,4月9日方移至国父纪念馆)。遗体以基督教仪式停灵在“荣民总院”,四周燃起88支白烛,灵前安放素菊缀成的5个十字架,正中十字架上款书“介兄夫君”,下款书“美龄敬挽”。在台各界人士均有来院,祭别这位自北伐起,便活跃在军、政两界的风云人物、权柄长者。


4月16日的大殓仪式极为隆重,先移灵国父纪念馆。蒋经国以孝子的身份,亲手为蒋介石穿上7条内衣和裤子。贴身则包以丝棉,外着长袍马褂,黑皮鞋。胸戴大红“采玉勋章”,此勋章两旁别有“国光勋章”和“青天白日勋章”,棺内随带《三民主义》、《圣经》、《荒漠甘泉》、《唐诗》四部书籍。上述这七件勋章和书籍即为题意之随葬七宝。然后是,蒋晚年常用毡帽、小帽、手套、手帕、手杖日用品随葬。随后,棺木套上7尺铜椁,一幅国民党党旗覆盖于上。

国民党及“政府”高官张群、何应饮、陈立夫、薛岳、谷正钢、黄少谷等人进行拜祭。接着,又举行一次基督徒的“升天仪式”,由周联华牧师主持。值得再介绍一点是,蒋的灵柩暂厝处的“慈湖陵寝”里的蒋介石卧室(不知是否为原生前小住过的卧室,还是新建的纪念卧室),一书桌上有一电话机、一笔筒、一白碗,室内有一台黑白电视机,一书架,一宋美龄画作。卧室茶几上有蒋介石极用心手书之“能屈能伸”的便条。

室内陈设简简单单,洁净清爽,没有一点点人间奢华牵扯之物;没有繁华极荣的勋章和财富权势的宣示,其实,这就够了,人么,辞世就是与自己创造的荣辱穷富、承启起落作一番痛苦的切割。切割完了,确实连一丁点也带不走。还好,有欲望的蒋公平素只喝白开水……。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