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神奇傳說的古老關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文字來源於陳鈺《美麗的敦煌》

說起玉門關,人們馬上會想到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這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沙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強烈地感染著人們,引發起人們對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傳說的關塞的嚮往。

富有神奇傳說的古老關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玉門關,是絲綢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自西漢張騫“鑿空”,出使西域以來,通過玉門關這座海關,中原的絲綢和茶葉等物品源源不斷地輸向西方各國。而西域諸國的葡萄瓜果等名優特產和宗教文化相繼傳人中原。當時玉門關,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

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聳立在敦煌城西北90公里處的一個沙石崗上。關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為黃膠土夯築,開西北兩門。城牆高達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上有女牆,下有馬道,人馬可直達頂部。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佈,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你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富有神奇傳說的古老關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玉門關與陽關同時設置。西漢時為玉門都尉治所。王莽篡位後不久,絲路中斷,此關封閉。但自東漢建武至延光一百餘年中,絲綢之路又三通三絕。東漢時,玉門關已改為玉門都尉所轄。兩晉南北朝以來戰爭頻繁,又因中西方海上交通日益興盛,絲綢之路呈現出衰頹跡象。到隋唐之際,晉昌(安西縣)到伊吾(哈密市)的大道暢通,又是捷徑,玉門關遷至今安西縣雙塔堡附近。從此,舊玉門關就逐漸衰敗了。關口湮沒,長城坍塌,路無人跡,終於淪為廢墟。昔日車水馬龍、駝鈴叮咚的繁華景象已不復再現,成了“春風不度”的荒漠寂野。

直到1907年,斯坦因在關城北面不遠的一處廢墟中挖掘到很多漢簡,從簡的內容才判定小方盤城為玉門關。1944年,我國考古學家夏鼐、閻文儒先生也在此地掘得漢簡多枚,其中一簡文字清晰,墨書“酒泉玉門都尉”字樣。還有許多史書也記載了玉門關的方位和大小。經考證後,均與小方盤城相吻合。

富有神奇傳說的古老關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小方盤城是不是玉門關?近年來,歷史考古專家對此提出質疑。見仁見智,各執一詞:其一,認為小方盤城太小,夠不上一個海關的規模。其二,認為此城為“玉門都尉府”,關城應在向西二十公里的馬圈灣。其三,認為該城是東漢玉門都尉所轄玉門關。

西漢所置的玉門關應該向西設在長城的終點。不過,在未找到確切的關城遺址之前,小方盤城就暫定為玉門關。這是敦煌考古研究中的又一個難解之謎。

小方盤城為啥又叫玉門關呢?有一個傳說。自從絲綢之路暢通之後,西域諸國的商隊絡繹不絕地經小方盤入關,到中原經商。于闐國的特產“和田玉”也源源不斷地經過小方盤,運到內地。

富有神奇傳說的古老關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于闐國王為換回中原王朝的大批絲綢,派了一隊官兵,專門往內地押解運送玉石。這隊官兵押運了幾次後,出現了怪事——馱運玉石的駱駝一進小方盤城,就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押運官對此束手無策。一個有經驗的拉駱駝老人告訴押運官:“駱駝入關生病,事出有因。咱們長年途經此地運玉石,從未祭禮關神。你看這關城全是土築的,雖說雉堞嚴整,宏偉壯觀,卻無閃光放彩的磚石。關神便嫉恨在心,降下小疾,使駱駝生病。再不祭祀,恐怕下一趟也要生病。押運官問:“依你之見,如何才能消病除災,確保人畜平安呢?”

老人說:“用上等玉石,在此城關門上鑲嵌一圈,這樣關樓就有了光彩,關神也就高興了。”押運官按老人的建議辦了,駱駝災病果然消除,平安到達長安。

小方盤城門砌了一圈閃光的玉石後,使關樓更加雄偉。從此,就改名叫玉門關。

富有神奇傳說的古老關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