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社會意義大於電影本身的影片

《我不是藥神》:社會意義大於電影本身的影片

昨天,《我不是藥神》點映,貓眼評分9.7分。

沒有提前做功課的我,臨時起意去看這部標註為“喜劇”的電影,整場看下來才發現,在不是很明顯的喜劇外殼下,包裹的分明是正義且嚴肅的現實。

在正式公映前,影片目前靠著分時段超前點映場,已經收入超過1.2億元票房。目前豆瓣超過6萬網友給出的綜評為9分;上一部豆瓣評分9分以上的華語電影,還是16年前的《無間道》。

《我不是藥神》根據真實新聞事件改編,原型陸勇也是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被稱為「藥俠」、「印度抗癌藥代購第一人」,對於無數被噩運選中的患者來說,現實世界裡的「格列衛」23500元一盒,平均一粒藥200塊錢,一盒大概只夠吃一個月,每吞下一粒藥,其實都是在吞錢。

徐崢扮演的程勇,原本是在上海開“男性保健品”小店的男人,經濟拮据婚姻破裂的他,跟大多數生活在底層的小市民沒區別,同樣也有著各種諸如家暴前妻、貪財等毛病。

直到有一天,王傳君扮演的慢粒白血病患者呂受益上門,希望程勇幫忙到印度走私一種病友們日常服用的藥“格列寧”,因為國內的正版藥一瓶4萬元,印度仿製藥只要500塊錢,而且藥效一樣。

一開始衝著賺錢而鋌而走險的程勇,慢慢認識了為了治療患病女兒而到夜總會跳脫衣舞的單親媽媽思慧、同樣患病的劉牧師以及患病後不想拖累父母獨自在上海求生的小青年黃毛。程勇慢慢了解了他們的苦難,內心善的一面越來越被激發。

江湖大騙子張長林的一句話,道盡了中國人病不能醫的辛酸和痛苦:“這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而片中的一位白血病患者在哀求警察不要繼續追捕走私印度仿製藥的人的時候,所說的話更是讓每一個老百姓動容:“我生病吃藥這些年,房子被吃沒了,家人被吃垮了。警察領導,誰家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樸素而讓人心痛的臺詞,恰恰是對中國社會現實之追問的最強音。

這部電影被影迷稱為中國版的《達拉斯買傢俱樂部》,也被認為很有韓國現實題材電影如《辯護人》《熔爐》般的社會擔當。

電影講述的並非一個表面上的“法理”和“情理”二選一的問題,而是一個更復雜難解的“一個不夠合理的體制”和“一個有過錯的個人”孰是孰非的問題。

如果是前者,我們大可以像片中的公安幹警一樣,擺出一副水火不侵的鐵面臉孔,用一句無懈可擊的“法不容情”來解決問題。但如果是後者,我們就不由得詰問,到底是應該任由個人在體制面前束手無策,還是可以嘗試尋求體制的妥協與糾錯。這一點妥協與糾錯,就是我們希望看到的進步。

幸運的是,我們在《我不是藥神》裡看到了這樣的進步。主人公程勇在最後坦然接受了法律的制裁,同時也贏得了某種意義上法律的寬恕,更重要的是,他讓原本那個出了問題的機制漸漸鬆動,讓後來者不必再像他一樣,一次又一次地重蹈覆轍。

《我不是藥神》的確是中國電影當下最稀缺的極富現實意義的電影,徐崢和甯浩是商業片好手,他們完全可以繼續如法炮製一部讓觀眾們開心捧腹的喜劇,絕對能賺錢,但這一次,他們卻勇敢地觸及了這麼令人沉痛也令人沉思的題材,不得不讓人尊敬。

題材之外,《我不是藥神》的最大亮點應該還是在於演員的表演。徐崢自然是不必多說,他的角色可以說是將黑色幽默的喜劇元素和打動人心的現實主義融合到了一起。我們在程勇這個角色的身上,可以看到人生loser的破罐破摔,可以看到市井之徒的痞裡痞氣,同時也可以看到身為人子的責任與身為人父的慈愛,正是這種多樣而矛盾的性格色彩,使得徐崢將人物塑造得特別具體。

其他配角方面同樣是驚喜連連。比如週一圍飾演的警察曹斌,充滿了愛憎分明的江湖氣息,是那種典型的非典型警察,他會在姐姐被前夫欺負之後大打出手,也會在得知“假藥案”的真相之後,勇敢地做出自己認為正確的決定。

《我不是藥神》用成熟的類型片手法完成了一個豐沛飽滿的故事,並且富有現實意義。那種我們所謂的韓國和印度不斷在拍的“能改變國家的電影”,現如今,我們自己也拍出來了。

天價的專利藥,只是一個窗口,是龐大社會里的一個細微病灶。但是通過這個窗口,這個病灶,我們能夠想象的,是與其殊途同歸的種種問題。

現實不是電影,現實比電影更加複雜。從來沒有一部電影能真正一舉改變國家,但是能引起一些良性的討論與關注,已經是它最有價值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