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夫”与“圣人”,他一肩担当,晚清历史因他改变

近代有这么一个人,集“屠夫”与“圣人”于一身。有人憎恨他,骂他是“曾剃头”、屠杀农民军的刽子手;有人热爱他,赞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称他为孔子、王阳明之后的“半个圣人”。虽只“半个”,已是五百年中第一人了。他就是颇受争议的传奇人物曾国藩。毛泽东曾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打了一辈子帐,亦把曾国藩家书作为统兵教子的锦囊。能让互为对手的两个领袖都敬重如此,大概也只有曾国藩能做得到了。

“屠夫”与“圣人”,他一肩担当,晚清历史因他改变

曾国藩也是圣人之后,宗圣曾子的七十世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祖教诲,省身、慎独的个人修练法门,大概血液中自有遗传基因。不过,先祖的荣耀光环,是两千五百年以前的事了,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也不过农民一个。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也不过秀才一枚。和所有的家长“望子成龙”一样,和所有的列朝列代文人一样,“学而优则仕”,曾国藩也按父辈期望,走的是科举一途。不过,曾国藩可不是个神童,“高考”并不顺利,会试考了三、四次方中,是个标准复习生,从六岁进私塾学习,二十八岁才正式迈入仕途。别人十年寒窗苦,曾国藩可是上了二十二年学的。

曾国藩青云得志,攀上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高门,道光皇帝亲自主持的朝考,曾国藩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由此正式进入皇帝圣目。满清入关,虽经“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对汉人的血腥屠杀,但经过近二百年的奴化统治,到曾国藩时,已全没了对满清的仇恨。报效国家,成为大多数汉人的凌云之志。穆彰阿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和大奸臣秦桧一样是个主和派,迫害清朝“岳飞”林则徐,牵头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但凭借道光帝的宠信,飞黄腾达。曾国藩是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受穆彰阿庇护,道光帝青睐,也如猛虎插翅,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翰林院侍讲、文渊阁校理、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礼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越十级,乘坐“直升机”成为汉人中为数稀少的二品大员。

如果不是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也不过是汉人中一个前期仕途挫折、后期仕途顺畅的学子而已。洪秀全只不过是一个落第秀才,却振臂一呼,惊动半个中国。要知道,太平天国起义纯 属中国内政,是没有受外国人暗中指使推翻清朝的。相反,外国人支持清朝镇压太平军,不但卖给清军先进武器,而且是直接参战的。这个板上钉钉的事实足以证明,清朝的腐朽统治不得人心,社会分裂到了一定程度,老百姓无可适从。故从太平军反对清朝者有之,从清朝镇压太平军者有之。曾国藩虽是汉人,但他更是满清的二品官员,所以选择站队,理所当然地站到了满清的一面,操起了斩杀同胞的屠刀。

如果没有曾国藩,仅凭腐朽的清朝八旗子弟,是对付不了太平军的。清八旗在明末是一只世界上最彪悍的武装力量,仅凭几十万人马就战胜了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和强大的明朝。但过了不到二百年的时间,这支强悍的人马在歌舞升平的环境中已退化成不堪一击的纨绔子弟军,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军自筹的“湘军”,是由自愿“勤王”的汉人组成的。曾国藩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组建军队一靠政治宣传聚拢人心,二靠先进武器强兵强军,三靠人才扭转乾坤。就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样,曾国藩非常重视战争中的政治工作,自古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曾国藩举起的是“平乱大旗”,他将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定义为不堪清朝压迫的“起义”,而定义为“荼毒生灵”的暴乱,所以利用娴熟的孔孟学说抨击之:“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曾国藩的政治宣传果收奇效,迅速组织成一支愿意“为国平叛”的生力军。要知道,太平军是由老百姓组成的,而湘军也是由老百姓组成的。曾国藩的鼓动力量如此惊人,就连清廷也感到害怕,大学士祁隽藻向咸丰帝进言“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

曾国藩第二高明之处在于对部队先进武器的重视。曾国藩是晚清洋务运动的肇始者,他在组建湘军的过程中,大肆购买西洋人的洋枪、洋炮、洋船武装部队,“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要知道,晚清时代普通人的脑筯是十分愚昧的,将大刀长矛、战马弯弓视为至宝,将西洋人的长枪大炮视为奇巧,宁可相信刀枪不入、武圣附体,也不肯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曾国藩和林则徐一样,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先进人物,所以他组建的湘军从武器装备上就高人一头;曾国藩的第三高明之处在于“选将”,曾国藩并无项羽的霸王之勇,也无吕布的飞将之雄。两军阵前,让曾国藩弯弓揽月,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非其所长。曾国藩是帅才而非将才,他和韩信一样,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物。曾国藩认为:“行军之道,择将为先”,其手下大将,多为儒将,经其培养,皆成国家栋梁之材。其中左宗棠为军机大学士,胡林翼为两江部督,李鸿章为直隶总督,曾国荃为两江总督,江忠源为安徽巡抚,塔齐布为陕西巡抚,杨岳斌为陕甘总督,彭玉麟为兵部尚书,刘长佑为云贵总督,刘坤一为两江总督,李续宜为安徽巡抚,蒋益澧为广东巡抚,刘蓉为陕西巡抚,刘锦棠为新疆巡抚……这么多省部级大员皆为其门生故旧,想不克敌制胜都难。

饶是如此,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战斗也不顺利。曾国藩只是一个战略家,但战术上并不高明。公元1854年5月靖港水战,曾国藩被太平军石祥贞部击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才得以苟活;公元1855年2月,被翼王石达王烧毁战船100余艘,文卷册牍俱失,指挥座船被俘;公元1858年11月,得力部将李续宾、曾国华在三河之役中战死沙场。曾国藩的超长之处在于,他屡败屡战,将失败的耻辱化做冲天的力量。他是个凡夫俗子,也会因失败而失去理智,而自杀,而拚命,但他更是超越凡夫俗子的战神,很快便调整了思绪,使战争步入即定的正轨。最重要的是,他的门生们个个都在血与火的锻炼中成了大将之材,拥护着他向前冲杀。曾国藩最后成了战场上的精神领袖,只要有他在,湘军就不会败。而清廷此时给曾国藩加了一把火,让其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重权在握的曾国藩给了太平军最后的致命一击,多次击败曾国藩的太平军终于抵抗不住曾国荃、彭玉麟、李鸿章、左宗棠等湘军的重兵攻击,天京事变的内斗更使其失去了抗争湘军的元气,“再而衰,三而竭”,四十余天的天京之战,最终使曾国藩建立不世功名。十四年的太平天国战火,十八省的太平天国浩劫,在曾国藩为首的湘军打击下,沉重地落下帷幕。

为防止太平军死灰复燃,曾国藩对天京城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曾国藩的湘军杀了多少人,并无确切的数字记载,之前,湘军曾在九江进行了大屠杀,两万多太平军将士及家属血染九江;湘军攻下安徽安庆,“通计前后杀毙援贼、城外垒贼、降贼及城中之贼实有四万余人”,两个月后尸体仍遍布街巷;天京大屠杀死亡的太平军及天京百姓人数,远远大于日本入侵中国时的南京大屠杀。湘军“见人即杀,见屋即烧”,“沿街死尸十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曾国藩与曾国荃因此获得了“曾剃头”、“曾屠户”的绰号,形容湘军杀人就像剃头一样又快又狠。太平军灭,曾国藩有再造大清之功,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以汉人身份位极满清人臣之列。

然而正是这个被称为“屠夫”的曾国藩,却又有着德高望重、万人敬仰的另一面,他并没有诸葛亮似的神机妙算,且是一个被满清朝廷骨子里排斥的汉人官员,但他依靠他崇高的威望和德行,获得了满清朝廷的完全信任和几十万湘军的衷心拥护。他率领湘军消灭太平军或许古代的战神们也能做到,但消灭太平军后,他门生故吏满天下,手握重兵却宣布解散湘军,功成身退,只有古代的大贤范蠡与张良能与之相比,甚至超越了这两位圣贤。曾国藩生前留下的《曾国藩家书》,成为后世许多文人、武将遵循的圭臬范本,其妙语连篇,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之誉,“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曾国藩给不太聪明的庸人们做出成功的榜样,只要努力为人,普通者也会“鲤鱼成功跳龙门”的。(作者:陆弃、孙玉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