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豆價格上漲,是因爲中國一個國家的消耗量太大麼?

姜汝翰.avi


鍾情三農以為,這個說法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中國目前每年的大豆進口量佔據了全球大豆貿易60%以上的份額,南美和美國種植的大豆中,其中大多數都被運往了中國,中國是全球大豆消費和進口雙料第一!而且遙遙領先與其他國家!

如果你看完下文,你就會覺得全球大豆價格上漲,確實有中國的“功勞”。

中國大豆消費世界第一,進口量世界第一!

一直以來,我國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雖然近年來有被印度趕超的趨勢,但是在很多方面,中國還是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大豆消費量和進口量方面就是如此。

按照權威部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度,我國大豆消費量高達1.06億噸,其中絕大多數為進口大豆,總量約為9350萬噸,兩項數據均為世界第一,並且創下我國大豆市場的新紀錄。

到了2018年度,這兩項數據又有了新的“突破”!

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我國大豆供需平衡分析,本年度,我國大豆消費量將達到創紀錄的1.1億噸,其中進口大豆總量依舊是大頭,總量預計為9600萬噸,毫無疑問的再度“榮膺”世界第一,而且再度打破去年創下的記錄,創下了新的歷史。

中國:一國之力,改變全球大豆貿易進程!

可能很多朋友對2018年我國大豆市場的這兩項數據沒有什麼概念,這麼說吧,2018年,全球大豆總產量不過3.6億噸,其中全球大豆貿易量不過1.5億噸。

這樣一算的話,想必對數據敏感的朋友都能夠意識到,原來我國的大豆消費量和進口量在全球大豆市場中佔有的比例是那麼的“恐怖”!

2018年度,我國大豆消費量1.1億噸,這是全球大豆總產量的30%以上。

我國大豆進口量9600萬噸,約佔全球大豆貿易總量的60%左右!

目前,我國大豆進口的主要來源國按照進口量排名,分別是巴西、美國和阿根廷!同時,這三個國家也是全球大豆產量排名前三的國家。2017年度,我國分別從這些國家進口了5500萬噸,3300萬噸和600萬噸。

據筆者瞭解,2017年我國共進口大豆超過9500萬噸,較去年增加14%左右,同時大豆進口均價上漲5%。所以說,說中國買盡了全世界的大豆,這話不假,說中國的需求提高了全球大豆價格,也沒錯。


鍾情三農


用數據來說話吧!儘量給大家提供一些專業的數據圖表.

1.從國別來看,全球大豆產量最高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巴西、阿根廷和中國,產量之和佔世界大豆產量的比例為 86.8%,其中,美國是最大的大豆生產國,佔比達 33.9%

2.世界主要三大出口國為巴西、美國和阿根廷,出口量之和佔比達 89.2%,其中巴西佔比就達 44.9%,美國佔比達 35.7%。

3.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大豆進口量佔全球進口量的65%以上。

4.全球大豆產量從1992年1.7億噸,增長到現在的3.2億噸。同期中國大豆進口從0開始,預計今年進口量將達到9000萬噸,即全世界大豆產量增長的一半來自中國市場的消費拉動!

中國大豆進口主要來自美國、巴西、阿根廷,而這三個國家恰恰是最大的大豆出口國。

美國曆年大豆產量數據統計

南美大豆產量數據

這是全球主要大豆出口國大豆出口量的變化

中國曆年大豆進口數據

通過這幾年大豆進口數據的對比和美國、南美大豆產量以及全球大豆出口量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正相關關係。

最後,用小編自己文章中的描述做一個小結:

1.中國大豆進口數量的快速增長對美國及南美大豆出口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商機。截止目前,我國大豆進口已突破8000萬噸/年。

2.國內由於大豆種植效益低迷,大豆種植面積並未出現明顯增長,年產量維持在1200-1500萬噸之間。

3.在耕地的種植上,因玉米種植收益(2016年之前)高,伴隨大豆大量進口的同時,玉米播種面積卻呈增長態勢——而玉米和大豆為種植上的競爭關係。

4.2016年推行的玉米供給側改革以來,大豆種植面積預計在今年出現較大增長,但專業機構仍預計國內大豆進口將達到9000萬噸——因國內大豆需求市場的高速增長仍在延續。

5.客觀理性,是我們判斷農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根本。從目前傳產業發展來看,因加入WTO時做出的承諾,我國糧油市場正在逐步放開,在開放的市場競爭規則下,國內小農種植顯然無法應對農場經濟——大豆作為首個試點的主糧品種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每日糧油


中國每年大豆進口量佔據全球大豆貿易的60%以上,南美種植大豆,肯定是為中國人而種。

先說第一個問題,中國佔據全世界大都貿易的半壁江山。

還是老規矩,咱們數據說話

根據2016年度全球糧食市場概述,世界大豆產量為3.3662億噸,其中美國1.17億噸,巴西1.04億噸,阿根廷5550萬噸,三國合計大豆總產量約為2.78萬噸,佔世界大豆產量的82.2%。而中國大豆呢?產量是1290萬噸,所佔比例有點尷尬,我就不寫了......

而2016/2017年度全球大豆的消費量情況又是如何呢?

全世界共消費大豆3.3075億噸,其中用於壓榨的2.91億噸,其中中國大豆壓榨量為8650萬噸,約佔全球大豆壓榨量的29.7%。

而世界大豆貿易方面,全球大豆貿易量為1.40億噸,其中巴西出口5950萬噸,美國出口5579萬噸,阿根廷出口900萬噸,這個三個國家佔據全球大豆貿易的80%以上。而這些大豆毫無疑問呢,都去了中國......

中國當年去大豆進口量約為8600萬噸,約佔全球大豆貿易的61.3%,所以說中國佔據了全球大豆貿易的半壁江山一點都不為過。

因為中國對於大豆的巨大需求,無數的南美洲農場主開闢荒地種植大豆,但是大豆的最終定價權還是在世界4大糧商手中,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他們幾乎可以隨意操縱全球大豆價格,中國在這場戰爭中往往處於被動地位,掌握不到大豆市場定價權,這一點確實需要加強。

希望我們自己大糧商能夠有朝一日掌握全球大豆的定價權,維護我國糧食安全。

《糧油市場報》官方賬號首發於在悟空問答!

10.12


糧油市場報


2016年,中國國產大豆產量1300萬噸,進口量為8391萬噸,佔全球大豆貿易量的三分之二,是世界第一大大豆進口國,主要進口國為美國、巴西、阿根廷。2016年全球大豆產量約在3.4億噸,我國的進口量已經佔全球產量的24.68%。

另據統計,2006年中國進口大豆僅為2827萬噸,10年時間增長296.8%,接近3倍。

從上述數據我們分析可得:

1、\t中國對大豆的消耗量確實太大,全球五分之一的大豆被中國人吃掉了,但這並不是全球大豆價格上漲的原因,供需關係才是決定大豆價格變化的決定因素。事實上,分析近10年大豆價格的變化,可以明顯看出供應發生變化導致供需關係基本面改變才是主要原因。

2、\t說南美種植大豆主要是為中國人而種,怎麼可能是真,要是國人說的這話就是糊塗、太自戀,要是老外說的,就是得了便宜還賣乖。人家種植大豆的根本原因是他們判斷較長時間內都是有利可圖,是為自己賺錢而種。

3、\t中國雖然進口的大豆佔了全球貿易量的三分之二,但卻沒有一點的定價權,被美國政府和大糧商們玩弄於股掌之間。比如,2012年美國農業部先是大幅度調低美國大豆產量,理由是美國遭遇了“50年不遇大旱”,等中國企業開始在價格高點大肆採購大豆後,美國農業部又開始調高大豆產量估值,“50年不遇大旱”也絕口不提。

4、\t目前中國油脂市場近80%被國際糧商通過參股和獨資方式把持著。在中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有64家企業有跨國糧商參股控股。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美國ADM公司和新加坡WILMAR集團共同投資組建的益海(中國)集團,該集團在國內直接控股的工廠和貿易公司已達38家。看到這裡小夥伴們應該都明白了,哪怕中國進口大豆再多,定價權仍然掌握在國際糧商手上。

5、\t中國進口的大豆基本是轉基因,這一局面短期內不會解決,即便美國、巴西、阿根廷願意種非轉基因大豆,中國的市場也用不起。

總之,在全球大豆市場上,雖然中國是第一消費大國,但嚴重缺乏話語權,扮演的只是個陪襯角色。


畜牧大集網


首先謝謝邀請!要說明一下,國際上的大豆價格在近年來並沒有說是持續上漲,相反的,近些年的大豆價格其實一直都在低位徘徊。但是如果是按照題目中的這種說法,在大豆價格上漲的那些年份裡面,中國消費量過大也不能說是裡面的主要原因,但是也確實是裡面的重要因素。

在歷史中,大豆價格上漲的年份,其實主要原因是天氣原因導致的自然災害,大豆種植面積減少,全球產量降低,最終導致大豆價格上漲。另外由於在國際市場上,大豆交易的時候是由美元來進行結算的,所以美元的貶值也是大豆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

在說回到題目中所提到的問題,其實也確實存在這種情況,這個就叫做大國效應,意思就是在國際市場上,如果一個國家的體量過大,那麼當這個國家需要從市場上進行產品購入的時候,就會抬高市價,相應的,當這個國家的產品產出過多時,要到市場上進行出售,大量的產品湧入又會在市場上造成供大於求的局面,造成價格下跌。 總結來說,我國消費量大確實有影響,但是絕不是主要因素。


韓一軍


糧油界朋友圈近期流傳一篇文章--《中美大豆之戰,中國完敗內幕》,的確悲情動人。中國怎麼就完敗呢?!

如果一定要把大豆進口比喻成戰爭,也許我們有過戰術失誤,但更多時刻是戰略選擇。

事實上,中國大豆產業並不像社會輿論流傳的那樣“岌岌可危”。雖然榨油業一度曾有被跨國資本控制的憂慮,但經過一番努力,目前已形成中國國企、民企和外資三分天下的格局,廣大消費者在充足供給和競爭中獲益、國內油企在向外資學習和競爭中發展壯大。

然而,中國大豆從世界最大的生產國,變成世界最大的購買客戶,如此戲劇性的變化到底是怎麼發生的?所謂的內幕是美國人的陰謀亦或陽謀麼?

基於意識形態或愛國情感的論戰已足夠多,我們需要更冷靜清晰的視角,看看大豆及壓榨產業如何走到這一步,以及將往何處去。

下面這篇文章全景式梳理了近20年來中國大豆市場鉅變的每個重要節點,其中也包括所謂的“中美大豆之戰”。沒有“劇情“描述,多是數據求證,推薦給想認真瞭解歷史的糧油人。

(文章有點長,精彩不少,先收藏,慢慢看)

從世界第一生產者到世界第一大客戶

20世紀下半葉,中國大豆完全自給自足,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大躍進前(1959-1961年),中國大豆的出口一度對前蘇聯非常重要。大豆產量從80年代的900萬噸增長到1994年的1600萬噸高峰。隨後的幾年裡,產量亦穩步增長。

直到1990年代,中國仍然是大豆淨出口國。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大豆出口超過100萬噸,完全不需要進口。

隨著中國對全球市場開放程度的提高以及大豆產品需求的增長,中國大豆產業在1990年和2000年開始發生巨大變化:

中國曾經是美國、阿根廷、巴西在世界大豆出口市場的競爭對手,如今卻成為它們最大的客戶。

怎麼會需要這麼多大豆?

過去大豆主要用於豆製品的消費,養殖業的興起帶動了飼料需求增長,豆油的消費也不斷增加,於是大豆市場的結構發生了變化。

現代養殖業的需求

中國的經濟改革同時開啟了持續到今天的營養變革。

中國家庭的食品消費以前以植物產品為主,現在已經多樣化,肉類產品(牛肉、豬肉和家禽)和乳製品的消費量增加。

● 到2013年,每個居民每天總可用食物量接近3000大卡,其中包括高比例(20%以上)的肉類卡路里。

●1985年至2015年,豬肉產量增加了3倍,目前仍是中國主要肉類產品,佔肉類總產量的57%。家禽產量增加了18倍,牛肉產量增加了15倍,羊肉產量增加了7倍。

這些增長都是由人均消費以及人口增長推動的。2014年人口淨增長約700萬,但在未來幾十年增速將會放緩,到20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5億。

人均消費的主要驅動力是日益增長的購買力和城鎮化。

●美國農業部統計,2014年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為33.6公斤,牛奶和乳製品的人均消費量仍然很低,為12.6公斤。

●這兩類需求將在未來幾年增加。但是,人口老齡化可能會減慢消費增速,獨生子女政策的調整不太可能扭轉這一趨勢。

肉類消費(主要是雞肉和豬肉)的增長導致對動物飼料的需求上升,包括穀物和大豆。

基於食品安全和經濟原因,政府推動大規模現代養殖業的發展,而傳統的小型養殖戶逐漸退出。

●2002年-2010年間,3000頭以上的養豬場佔比從5%上升到18%。在乳品行業,擁有1000頭奶牛以上的養殖企業從從2002年的3%增加到2015年的20%。

因此,自混飼料的使用不斷減少,工業化飼料使用量增加,對豆粕的需求隨之增長。

中國豆粕產量從1997/98年的800萬噸增加到2014/15年的5400萬噸。

中國的現代飼料工業始於1975年,到2012年產量近2億噸,成為世界最大的飼料生產國。

豆油成為第一大消費油種

隨著經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中國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費量從1996年的不足8公斤上升到2014年的24公斤,低於美國和歐洲,但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中國食用植物油總消費量從1000萬噸增加到3300萬噸。

在總消費急劇增長的十幾年間,豆油一直居於領先地位。

在2002年前,菜籽油是消費量最大的植物油,其次是豆油、花生油和棉籽油。當時大多數油是以散裝毛油的形式銷售,區域特徵顯著:東北消費豆油,長江流域消費菜油,部分南方地區消費花生油。

但是,新的食用油標準改變了這種市場結構。1992年,中國頒佈了一份“色拉油”的標準,未精煉的毛油顏色渾濁,被認為是不健康的,這引發了食用油市場的細分:味道和氣味不再是第一選擇標準,價格開始主導消費者的購買選擇。

便宜的大豆油變得更有吸引力,從2003年始,豆油取代了菜籽油成為第一大消費油種。

2016年的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中國植物油消費構成中,豆油佔44%以上,其次是菜籽油(24%),棕櫚油(18%)和花生油(9%)。

在生產方面,中國並不出產棕櫚油,豆油是中國最主要的食用油產品,佔比近55%,而菜籽油僅佔29%,花生油佔11%。

進口大豆為何洶湧而入?

中國的戰略和關稅政策

為滿足大豆需求,中國政府面臨選擇,油籽產品的進口政策制定並不容易。期間經歷了幾年的反覆。

——1995年,中國取消了豆粕進口13%的增值稅,以促進畜牧業的發展,確保飼料供應。結果豆粕進口急劇增加,1997/98年超過400萬噸,國內大豆價格及壓榨利潤下降。食用油產量下降,並出現了走私增長勢頭。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1999年政府對豆粕進口恢復了增值稅,並決定發展大豆壓榨業:進口大豆在國內加工,獲取壓榨利潤。

——中國決定實施3%的大豆單一關稅政策,取代之前的徵收的180%關稅、40%優惠稅和3%配額稅率。這項決定旨在加強高附加值產品(即豆油和豆粕)的生產,同時契合中國的糧食安全戰略,留下耕地用於糧食作物生產。

中國的農業貿易戰略包括僅對某些“非戰略”產品(大豆,肉類)增加進口,對穀物則徵收關稅配額。這樣,農業生產可以專注於戰略產品,如穀物(小麥和大米),以保持自給自足。

至此,政府做出了明確的地緣戰略選擇:

巴西和阿根廷的農作物種植(包括大豆)正在迅猛擴展,可以進口這些國家有價格競爭力的原料來飼養動物,以支持養殖業的發展。

如果中國不進口,由國內種植7500萬噸大豆用於壓榨,則將佔用4000萬公頃土地,同時將不得不進口至少2億噸的糧食。

中國沒有更多的可耕種土地,由於生態保護、城市化(2015年,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工業化和汙染,消耗、荒漠鹽鹼化等所造成的多重損害,三十年來可耕地面積從1.33億公頃下降到1.2億公頃。

為了促進大豆進口並加入WTO(世貿組織),自90年代末期,中國取消了大豆的進口關稅配額,將進口關稅降低到3%;豆油的進口關稅從2001年的63%下降到2006年的9%,豆粕的進口關稅保持在5%。

因此,自2000年以來,中國大豆產業面向世界市場開放,這與受益於關稅配額的水稻,小麥或玉米產業形成鮮明對比。

大豆市場的對外開放給國內產業帶來了兩大主要衝擊:

衝擊1

國內大豆產量下降

大豆進口自90年代末以來急劇上升,到2015年,有超過8000萬噸的大豆進入中國。

中國的大豆種植相比其他的主要出產國(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缺乏競爭力,因為耕地有限,產量相對較低。

生產機械化程度不高,小規模農場的競爭力低於南北美洲的大型農場。即使在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的黑龍江,大豆農場超過10公頃也不多。

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國內大豆的價格明顯高於美國或巴西,數據顯示,從2004年到2014年,生產成本增加了2倍。

此外,中國大豆價格保持在較高水平,因為2008年國家啟動了“最低保護價收購政策”,旨在幫助處於大豆開放市場中的農民。

●2008年中國在東北地區開始對大豆實施“臨時收儲”,每年10月下旬或11月初發布最低保護價,從 2009/2010年到2012/2013,大豆臨時收儲政策連續執行了四年,直到2013/2014年度 ,大豆價格穩定在4600元/噸。國內外大豆間的價格差價不斷增大,壓榨廠(油廠)更趨於採用進口大豆。

●2013年進口大豆均價為600美元/噸(需加徵3%關稅),國內主產區的大豆價格則超過750美元/噸。 因為價格高,農民很難向油廠售出大豆,有的甚至不能被國家收儲,因為不符合收購的質量標準。

儘管承擔著採購、倉儲的費用,國家大豆儲備倉庫仍不斷膨脹。外界評論甚至將“最低保護價”稱為對進口和外國種植者的“補貼”。

中國種植的都是非轉基因大豆,含油量比進口大豆低3%-5%,市場於是出現了分化:

超過60%的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用作食品(豆腐、豆漿等),而90%的進口轉基因大豆用作壓榨豆油和豆粕。

此外,中國大豆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北部,即東北地區和內蒙古。在1990年之前,中國的大豆壓榨工廠(油廠)主要位於大豆生產地區,銷售區位於南部及東南部地區。在這種模式下,大豆的價格呈北低南高。

大豆開始進口後,沿海地區建設了許多新的大豆壓榨廠,產生了“北糧南運”的流通模式。位於港口附近的大豆壓榨商購買國產大豆,成本更高,部分原因是中國交通運輸的瓶頸。不斷增加的大豆進口量隨後改變了大豆貿易模式,國內大豆失去了資源優勢。

無法與進口競爭,中國大豆產量自2004年以來一直在下降。2015年產量為1100萬噸,產量減少了35%以上,而種植面積減少了20%以上。

然而,目前中國仍是世界排名第四的大豆生產國。產量一直維持在1.8噸/公頃左右的水平。

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

大豆僅佔中國油籽產量的23%,花生和油菜籽是第一和第二大油籽。

中國主要油籽產量

現在中國已經依賴於國外大豆,80%的消費來自進口。在國際大豆貿易中佔比60%以上,大豆年進口額達350億美元,佔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1/3。

中國主要從三個國家購買大豆,95%的進口量來自於它們:巴西49%,美國35%和阿根廷12%。

實際上這亦是互相依賴的格局:

巴西四分之三的大豆出口到中國,美國超過一半的大豆銷售到中國,85%的阿根廷大豆出口到中國。

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豆粕的產量約為5900萬噸,高於全國5600萬噸的消費量,佔中國蛋白粕類總消費量的近四分之三。中國仍然是豆粕的淨出口國,主要出口到日本,越南和韓國。

儘管巨量大豆被壓榨,豆粕實現了自給自足,但中國仍是豆油的淨進口國。2007年進口量達到280萬噸,2015年下降到80萬噸。

雖然自2001年以來中國提升了大豆壓榨能力,但豆油需求增長得更快。

可以用另一個原因來解釋著這一進口現象——豆粕和豆油壓榨提取率。

中國的壓榨業似乎重視豆粕甚於豆油。國內豆粕的出粕率為79%,高出國際平均值0.5%;而豆油的出油率為17.8%, 明顯低於18.5%的國際平均值。

就油脂部分來看,中國的對外依存度逐年增加,主要因為巨量的大豆進口和不斷增長的棕櫚油進口量。

近20年來植物油對外依存率不斷增長

衝擊2

外資進入中國壓榨業

中國的大豆壓榨產能不斷增長,從2001年的4000萬噸增加到2015年的1.5億噸,如果以年壓榨7000萬噸計算,產能明顯過剩。

壓榨產能最大的地區為:山東(4000萬噸),江蘇(2200萬噸),廣東(2000萬噸),廣西(1500萬噸),遼寧(800萬噸)和天津(900萬噸),全部都遠離大豆主產區。

自2004年以來,中國大豆壓榨產業的另一個危機在於:越來越多的份額掌握在外資企業手中。

2004年4月,在大豆價格達到360美元/噸的高位時,中國的大豆壓榨廠(油廠)購買了美國大豆。6個月後,價格大幅下降到190美元/噸,許多買家試圖違約,但最終不得不履行合同。

高價買豆最終導致許多中國壓榨企業鉅額虧損和破產,國際大豆貿易商借機得以進入中國油脂壓榨業。這次“大豆危機”導致了行業格局的鉅變。

目前,雖然國內企業擁有三份之二的大豆壓榨產能,但外資公司掌控了中國70%的進口大豆貿易量。

●美國ADM和新加坡豐益Wilmar聯合投資的企業,目前是行業內最大的外資企業。豐益wilmar在中國擁有56個分支機構,年壓榨量2000萬噸。

●Bunge邦吉於2005年進入壓榨業,在南京,天津和上海設有機構,與三維集團在日照建有合資壓榨精煉廠。

●Cargill嘉吉在中國運作34家獨資或合資企業,並在廣東、江蘇建有四家壓榨廠。

國產豆與進口豆競爭中的政策

玉米 - 大豆間的競爭

中國大豆還受到玉米的挑戰,玉米一度搶佔了大豆的種植面積,特別是在東北地區,玉米已成為主要的農作物。15年來,由於種植面積增加了50%,玉米產量翻了一番。

黑龍江省的變化佐證著玉米在競爭中的勝出:黑龍江省從最大的大豆生產地區變成了最大的玉米生產地區,佔國內玉米總產量的15%。

價格是玉米的優勢:雖然玉米單產是大豆的三倍,玉米價約2元/公斤,大豆約4.2元/公斤。在2008/09-2013/14年間,玉米的最低價格上漲了50%,而大豆的最低價格只上漲了30%。這使得玉米的面積和產量得以持續增長。

此外,大豆產量和油菜籽的單產在最近幾十年幾乎沒有提高,而其他糧食作物卻不同,大致的單產數據對比:大豆平均1800公斤/公頃,菜籽1900公斤/公頃,玉米5900公斤/公頃,小麥5000公斤/公頃,稻米4700公斤/公頃,花生3600公斤/公頃。

身處國際市場中的大豆

食用油已成為中國消費者的日常必需品,政府因此重視油籽產業。由於大部分食用油是直接或間接進口的,國際市場的價格波動會很快傳導到國內市場。

中國政府仍有一些手段來平穩市場,減輕其對中國消費者的負面影響。如果說制定“大豆最低保護價”是為了幫助農民,但當油價大幅上升時,政府會毫不猶豫地採取措施去保護消費者。

●2010年10月至11月中旬,植物油的平均零售價格上漲了17%。2010年國際大豆開始上漲,2011年5月達到高點。

國家發改委約談了國內四家食用油企業,要求不得上調小包裝食用油價格,臨時價格干預措施持續到2011年中期。

中小油脂企業因為擔心失去市場份額,也不敢提高價格。即便一些企業試圖漲價,也被叫停。

雖然國家拋售了部分儲備的菜籽油和豆油來平抑價格,但所有的油企都虧損了。直到2011年第二季度,國際市場價格出現下跌,才緩解了國內的油價。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2012年,國際大豆和其他油籽價格出現飆漲。當時佔據國內80%份額的五大油脂企業-中糧、益海嘉裡、魯花集團、九三油脂和匯福糧油,再次被要求穩定價格保證供應。

但自從2013年起,國際大豆價格持續下降,情況發生了變化,不能採取同樣的措施去解決。

國內外大豆的價格差嚴重影響了國內大豆的產量,甚至於食品用途。有媒體報道食品加工者越來越多地使用進口大豆,因為比國產大豆便宜得多,這引起了消費者的恐慌,因為進口大豆是轉基因產品。

2014/2015銷售年度,中國政府取消了大豆(也包括油菜籽)的臨時收儲政策, 改為實行目標價格補貼。當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國家對差價給予補貼,新政策由各省負責執行。

這項改革的目的是降低國內大豆價格,使其比進口大豆更具競爭力。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國大豆價格確實下降了20%,但由於飼料和油脂需求的驅動,大豆進口量仍居高不下。

展 望

中期來看,政府希望降低巨大的玉米儲備,並限制玉米替代品的進口。《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要求減少玉米種植面積,增加大豆種植面積。

增產的國內大豆將會用於食用,並不能抑制由飼料需求驅動的大豆進口。在未來的幾年中,中國的大豆進口可能會趨於平穩,因為政府更傾向於進口更多的肉類以滿足市場需求。

在經歷了多年持續下降後,國產大豆似乎得益於玉米問題而被重視,大豆價格的改革和種植面積的擴大將改變大豆在中國農業佈局中的地位。

大豆進口不會減少,但國產大豆將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並將擁有新的未來。

注:本文摘譯自ocl-journal,配圖部分來源於網絡,文中數據未能一一核實,僅供參考。

(內容摘自網絡)

關注惠益農,蓄力健康,共築美好生活,選購實惠健康農產品!


惠益農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是全球糧價的風向標!還停留在供求關係決定價格是多少傻!大豆價格是由國際金融炒家決定!03到04年的大豆危機就是華爾街國際炒家在芝加哥期貨市場推高大豆價格,然後國內壓榨企業看見大豆原料上漲太快為了控制原料價格紛紛買入國際市場上大豆,等國內大部分壓榨企業都買得差不多了,有些企業買的大豆還在海上還沒運抵國內港口,國際炒家又在期貨市場打壓大豆價格,結果國內壓榨企業買入大豆原料大虧導致當時國內壓榨企業關門破產!最後的結果是四大糧商、豐益國際低價收購國內壓榨企業的倉儲壓榨工廠,最後只有東北999大豆油倖免因為他有北大荒大豆種植基地自己控制大豆原料!


Sybud


大豆價格持續上漲與中國對大豆的消耗有一定的關係,但是不足以成為大豆價格上漲的原因。

現在國內沒有大豆種子產業,提供高產質優的大豆種子,導致國外種子價格虛高,任何國家任何企業不可能為那一個國家和地區去種植,一切源頭都是為了利益。

要想避免這種情況,中國農業研發新型高產優質的大豆種子,能夠有能力把握市場價格,對於農業種植提供更多的扶持,減少進口國外種子,以及農副產品,實現國內農產品具備供應全國的能力。


鄉村壹哥


大豆價格上漲?是那一年的事情?前天去賣大豆,一斤大豆的價格是1.10元,一畝大豆的產量一般是300到400斤左右。除去種子、農藥、化肥,本錢都不夠。種了幾年大豆,沒有補貼一分錢,農民都是弱勢群體,不種地更沒有錢。現在小麥一斤1.12元,玉米沒有人收。農民難呀。說多了都是淚,不說了。


大華597


在中國。你看看大豆的產量,你在看看土地承包價格,告訴你大豆種植沒有國家補貼誰種呀。畝產500斤,2元一斤,我忘記了成本多少我家十幾年前種過,還不如去種植小麥➕葵花賺錢多呢。或是種植雜糧,今年穀子地頭價格在2元左右,畝產800斤,不比大豆賺錢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