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能夠自給自足,爲什麼還要大量進口糧食?

她叫楊小颯


可能是這幾年豐產的時間有點長了,很多人都忘了我們以前的生活。

我們先回顧下歷史,建國之前的就不多說了,建國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們是糧食不夠吃的,那時候只能實行計劃經濟,分配糧食,直到1978年左右,我國開始推行土地承包改革,糧食生產開始出現迅速增加。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到,1978年我國糧食產量突破3億噸,但當時糧食依然不夠吃,1990年糧食達到4.6億噸時我們算是剛剛解決了溫飽問題。

但需要注意的是,1990-2000年之間,我國不管是農村還是城鎮居民,肉蛋奶消費都非常低,因此,在1995年前後,我們都一定數量的糧食出口,但我們翻閱資料會發現,建國以來我國出口量最大的品種為玉米,最高出口量約為400萬噸——這與我們的產量比起來還是相差太遠,我們的糧食整體供應情形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更多的是省吃儉用積攢下來一些陳化糧。

為此,我們在2004年開始對糧食市場進行全面改革,提出了託市收購。這期間我們注意到,糧食產量在政策、科技的支撐下,我國糧食產量接連突破5億噸,6億噸關口——簡單點說,4.6億噸時,我們剛剛解決溫飽,能夠出口很小部分的糧食,但肉蛋奶消費量很小,當我們的產量達到6億噸時,我們的食品供應極大豐富,肉蛋奶消費穩居全球前列,但同時我們的糧食進口數量也突破1億噸。

之所以會是如此狀況,其實也正是題主所描述的那樣:第一,我們現在糧食供應充足,日常生活中的浪費從來都不再關注;第二養殖業、蛋奶業發展迅猛,這些也是需要消耗糧食的,主要的消耗品種有玉米和大豆,尤其是大豆,佔我們糧食進口量的7成以上。

可以說,我國現在進口這麼多糧食,大部分是補充給了養殖飼料行業。


每日糧油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給大家說兩個名詞,一個叫“結構性失衡”,一個叫“供給側改革”,這兩個名詞來形容我國最近的糧食問題再合適不過了,雖然是兩個學界的專有名詞。

正如你問題中所講的那樣,我國不缺糧食!小麥、稻穀、玉米不管是別人詆譭也好,嘲諷也好,確實是年年豐收,但是大豆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造成了小麥供給平衡,稻穀供應稍多,玉米庫存高企,大豆進口激增的情況,這樣的不平衡也被稱為“結構性失衡”。

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潘文博明確指出,2016年全年,我國大豆消費量9300萬噸,國內產量才1000多萬噸,也就是說80%以上需要進口;去年進口大豆8169萬噸、豆油881.79萬噸,佔國際大豆、豆油貿易量的80%。

著名大豆遺傳育種家、吉林省農科院研究員孫寰在接受記者回答時說了進口大豆激增的三個原因:

第一,這跟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有關:生產一噸大豆比生產一噸玉米多用三倍土地。世界大豆主產地巴西,全國有2.3億公頃荒地,用1億公頃放牛,剩下還能有19.5億畝,是我國耕地的全部。

第二、這跟人們富裕起來有關:從吃飽到吃好。吃好的主要標準就是優質蛋白加植物油。我國人均大豆消費量已達66.9公斤,為發達國家水平;人均植物油消費量88.7公斤,也很高。“如此大的消費量,必須進口”。

第三,這跟產業化有關:目前我國主要農產品中,只有大米基本自給,其他的如玉米、大豆等,進口到岸價都低於國內價,大量進口是客觀規律。

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除了大豆以外,我國所有的糧食都能自給自足,但進口大豆總量高居不下的現狀近期內很難改變。

於此同時,難以改變的有國內大豆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及價格的低迷;

國內玉米庫存量高企不下的情況;玉米價格不如往年的情況......

大家關於三農行業,特別是糧食、油脂方面有什麼問題,可以留言或者提問直接@糧油市場報。

本報作為全國唯一一份面向全國發行的行業報紙,無論是出於專業角度還是職業道德,都會為你提供精準的行業資訊。

糧油市場報官方賬號在悟空問答等你!

9.19


糧油市場報


中國國際環境比較惡劣,糧食安全像能源安全一樣始終是懸在兔子頭上的劍,天生的糧食(炮火)不足恐懼症,導致中國就算有能力自給自足,也會不停買買買。

從經濟上看,中國農業還是比較傳統,效率低,導致中國本土糧食價格居高不下,從國外購買會比自己種要便宜。另外,龐大的人口,導致完全自產,就不得不用絕大部分耕地種植水稻小麥,會使得耕地質量快速降低,更不利於國民飲食結構多樣化——進口糧食可以釋放很多耕地,用來種植多種多樣的作物。

正如知乎網友攜筆從農所言,導致我國大量進口糧食的內在原因就是,我國的糧食生產存在大量的、高成本的、低端的產能,以至於沒有競爭優勢。因此,需要對這部分產能進行改造、淘汰、升級。

1、國際市場的糧食品種價格普遍低於國內這點是很清楚的。

在糧食作為飼料和工業消費的額時候,加工企業肯定會選擇更便宜的原料。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我國進口的糧食中,有近70%的大豆。從美國進口的大豆價格更便宜,出油率更高。而國內因為規模化和機械化程度低,與國際糧價無比較優勢,無論是出口還是內銷,都無法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競爭。另外一個原因是,美國、歐盟等國家,對出口的農產品進行了大量補貼,使其農產品可以傾銷到他國。正因為價格的驅動,即使國內的糧食有庫存,足夠自足,依然會進口糧食。2015年國內玉米產量過大,今年2016年,玉米臨儲被取消。用2016年糧食行業內比較流行的一句話講,即使今年全國農民不種一顆玉米莊稼,釋放這些庫存,國內也不會出現供應緊張的局面。但是,我們依然在進口玉米,不過是比例降了一些。據海關數據顯示,2016年1-3月我國已累計進口玉米65萬噸,其中3月份進口量達57.54萬噸。

2、國內糧食需求的多樣化日趨明顯現在我們不僅僅滿足於口糧,現在工業和其他方面的用糧在日益增加。

從上面的數據我們也看出,我國糧食的口糧消費,雖然佔大頭,但增長很慢,年均增長只有0.7%。糧食不再單單只是解決國人的食用需求,還有工業上的需求。

3、國家正在逐步放低糧食自給自足的警戒線糧食安全是國家關心的,更是很多民間的愛國人士、民族主義者所關心的。

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說,糧食安全確實是必須的。但自給率達到多少還是合適的,民間的民族主義者幾乎很少去關心,還好,我們的政府做了決策。如果僅僅單純從口糧消費的角度來說,我國要養活13億人口,是沒有問題的,完全是可以自給自足。但如果加入工業消費和飼料消費,以我國的人口基數和農業產能來說,很難達到足夠的自給自足。而且,從上述2的分析來看,我國自己生產出的糧食,沒有比較優勢,在工業消費和飼料消費領域沒有競爭力,而進口更具優勢。因此,無論從實際情況出發,還是經濟的客觀規律角度出發,無論是否願意,我國都不得不面對和放低糧食自給自足的警戒線,不斷溫性加大糧食進口,與此同時,加大國內的糧食產能。以目前的大豆形勢來說,我國想要維持大豆較高的自給率已然是不可能的了。如果國家強行減少糧食進口,甚至禁止糧食進口,那些以糧食為原料的加工企業都將受到重大的影響,甚至影響民生。


政商參閱


用數據說話!必須要進口!

看兩個權威數據:

一、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7年糧食生產總量(下表)。

2017年的糧食總產量61790.7萬噸,其中穀物56454.9萬噸。穀物中的玉米21589.1萬噸、水稻20856.0萬噸、小麥12977.4萬噸、豆類1916.9萬噸!先看到這,記住這些數。

二、海關總署統計2017年糧食進口量

2017年進口糧食總量13062萬噸,其中小麥442萬噸、稻穀403萬噸、玉米283萬噸、大豆9554萬噸。

那麼進口的三大谷物總量是1128萬噸,這只是國內穀物生產總量56454.9萬噸的2%左右。所以說,我國主糧是可以自給自足的

但是,大豆進口量(9554萬噸)是國內豆類生產量(1916.9萬噸)的五倍左右!所以,大豆消費是嚴重依賴進口的

為什麼不自己種足夠的大豆呢?因為耕地面積有限,從上圖可以看出,玉米水稻小麥三大作物的單產是大豆2-3倍。若用國內的耕地生產足夠量的大豆,那麼意味著三大主糧的生產量將嚴重不足。預計差多少呢——生產大豆進口量的9554萬噸——需要耕地50000多千公頃(按豆類的單產來算)——

這就相當於稻穀和小麥的種植面積之和了——需進口水稻20856.0萬噸、小麥12977.4萬噸!這是多麼龐大的進口量!本來我們進口的大豆就佔全球的大豆貿易的70%,真的很懷疑這些水稻小麥的量是否有國際市場能夠滿足這個需求。我們進口403萬噸稻米就已經是世界第一稻米進口國了,很難想象20856.0萬噸稻米的進口量是個什麼情況

所以,各位看清現實,不要人云亦云!我們只有種高單產的玉米水稻小麥三大作物,而大量(但相對小量的)進口低單產的大豆。


柳小慶


中國糧食已經連續12年增產豐收,從糧食總產量達到12429億斤,連續3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糧食進口量卻也在一直攀升,這是為什麼呢?

一是,我國糧食雖然連年增產,但是相對需求還是有一定的缺口的,像大豆和大米、小麥、玉米,這些需求還需要進口來滿足。

二是,我國是世界WTO貿易國,完全禁止進口別國的糧食,從自由貿易的規定上也說不過去。就好比,別人完全禁止進口我們的糧食,沒有理由的話,也是說不過去的。

三是,國外部分農產品成本低,加工企業進口用來加工飼料等等,能降低相應的生產成本。

而在事實上,在進口的2400億斤糧食中,大豆佔了大頭。海關總署統計,2015年大豆進口量達到創紀錄的8169萬噸,比2014年增加了14.4%。

也就是說,中國目前進口的以油料作物為主,小麥、玉米進口量並不算多。

至於養殖業、蛋奶業並不存在大量進口這一現象,美國牛肉等才是今年剛剛登陸中國市場,而且沒有任何競爭力,至於雞蛋等至今沒有允許進口。

從這點來說,其實我國對糧食的保護是非常嚴謹的,並不是像網上傳得那樣大量進口,適當的進口糧食、保證一定的糧食進口渠道,對於國家的發展和穩定都是非常必要的,希望能正確看待這個問題。

【下載雲種養app,專業回答農業相關問題】


雲種養


中國的糧食一般包括大米、玉米、小麥和大豆、薯類,國際上一般還包括雜糧。其中主糧作物是玉米、大米和小麥。根據布瑞克-農產品集購網最新的供需平衡表數據顯示,我國玉米預測2016/17年度玉米期末庫存為25779萬噸,庫存消費比為122.117%。16/17年度小麥庫存量4684萬噸,庫存消費比為40.31%。16/17年度我國稻穀期末庫存展望為10691.3萬噸,庫存消費比53.74%。小麥和稻穀都在國際上18%的安全線以上,而玉米更是能夠再吃一年多,即使沒有新收穫玉米。但是大豆的情形比較糟糕,進口量佔國內總供給量的85%以上了,可以說我們基本上都是在吃進口大豆及豆油等產品。所以說我國糧食自給自足,應該不包含大豆。

但是,我們看到2015年和2016年,除了大豆,玉米、小麥和稻米的進口量也暴增,2016年中國進口稻米353萬噸,創紀錄高位!2016年中國進口小麥337萬噸。 中國2015年玉米進口量為473萬噸,大麥進口總量為創紀錄的1,070萬噸,同比增加98%。高粱進口量達創紀錄的1,069萬噸,同比增85%。

其中原因各不相同,除了大豆是實際的嚴重供需矛盾,人們對蛋白和油脂的需求,繼續催生對大豆的強烈進口需求。稻米和小麥的進口,除了稻米進口承擔了債務處理、平衡與周邊國家貿易逆差等政治功能外,還有質量結構矛盾問題,中國人對優質小麥和優質大米的強烈需求,使得小麥和稻米的進口劇增。而玉米、高粱和大麥進口的大增則是由中國玉米價格過高導致的,使得南方地區進口玉米和從東北運輸玉米的價差過大,而高粱、大麥都可以做飼料,又沒有進口限制。玉米是有配額管制和國有企業掌握絕大多數配額,都則玉米的進口量將會超千萬噸。


布瑞克農業數據


首先,大家應該明白,所謂的自給自足,指的是吃飯,是人吃的飯。但是我們的生活不僅僅是吃飯,還得吃肉,還要用油做菜,還得穿衣,有田地種棉花等經濟作物。這些都需要土地來種。這些年,工業和房地產發展很快,農田被佔用十分嚴重。好的耕田越來越少,我們的土地能把人吃的糧食種夠就不錯了,哪裡有閒的土地種其它東西呢?

之所以進口那麼多的大豆和玉米,那都是做飼料用的。美國的大豆和玉米都是機械化耕種,而且一年可以收穫不止一茬。美國的耕種效率高,成本也低。一個人種幾千畝地是輕輕鬆鬆的。這樣種出來的糧食當然成本很低。全世界生產的糧食不都是給人吃的,大部分是給牲口吃的,這包括幫我們工作的牲口,如馬,驢,牛等,它們也是要吃糧食的,而且胃口也不小。吃的肯定比人多。有統計資料,全世界生產的糧食70%都是給牲口吃的,佔了絕大部分了。我們飼養業中,豬牛羊等畜類都要吃很多飼料。禽類和魚類也要吃飼料。只不過禽類吃同樣多的飼料轉化成肉的比率高一些。最不合算的就是牛,吃一斤飼料能長出來的牛肉遠遠低於雞。以前網民還責備為什麼要養白羽雞,肉太嫩,根本比不上走地雞。要知道,白羽雞長肉多,消耗飼料少啊!

除了肉,我們生活中需要大量的食用油。進口的大豆除了做飼料,也有很大一部分榨油了。國產大豆只夠中國人做豆製品吃的,不夠榨油,也不夠做飼料。這是為什麼,中國要大量進口玉米和大豆等作物。現在大米也不少進口了。如果中國土地生產效率低,成本高,那還得進口更合算些。


海外美食作家冰清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收藏的人很多,回答的人也很多,筆者認為核心問題是供需結構出現了問題,也就是說生產的東西很多但不是急需的,急需的又沒有生產出來。

我國糧食生產連續十幾年增產,近三年來穩定在12000億斤左右,但從糧食總產量來講已經能夠滿足自給,但因為糧食生產結構的不合理造成了部分農產品仍需要大量的進口。我國的糧食結構一般包括小麥、玉米、水稻和大豆、薯類、雜糧構成。其中小麥和水稻的產量能夠滿足自給,玉米的產量有較高的庫存,而大豆則需要大量進口。從11月份剛剛結束的第十二屆國際油脂油料大會上得知,2017年中國大豆進口量有可能突破9000萬噸,2016年我國大豆消費量9300萬噸,國內產量才1000多萬噸,80%以上需要進口;2015進口大豆8169萬噸、豆油881.79萬噸,佔國際大豆、豆油貿易量的80%。雖然我國已經開始調整東北地區大豆目標價格政策,並積極實施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政策機制,提高了農民種豆的積極性,預計今年我國大豆產量能超過1400萬噸,但與實際需求相比仍有相當大的缺口。

另外,優質小麥的進口量連年增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強筋、弱筋等優質專用小麥的需求越來越高,但目前我國小麥的品種結構仍以中筋高產小麥為主,小麥內部的結構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近年來國家開展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瞄準的就是這類問題,相信在全盤統籌考慮下,我國糧食能夠實現產量和質量的同步提升,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南繁北育2017


這個問題我被問過很多次,因為涉及有關糧食的基本概念和農情,在此作個簡要介紹。

糧食分幾個層面:

1、口糧。在中國特指大米和小麥,消費群體特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南米北面”。這兩種糧食的自給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也就是說進口數量不到2%。這2%基本上是進口用來搞加工品的東南亞大米和西點專用小麥粉。

2、主糧。除上述兩個口糧外,再加上玉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大谷物”。玉米進口量要大一些,大概每年在兩三百萬噸,主要用作飼料和工業用途。把玉米進口的情況加進來,中國的三大谷物——或者說三大主糧——自給率仍然在95%以上,高於一般來說的90%的糧食安全警戒線。其它還有些跟玉米有關的進口是DDGS(酒糟蛋白飼料),是玉米加工成燃料後的副產品,大概有每年有六七百萬噸吧,基本上是作為飼料用途。

3、糧食。當然糧食這個概念的範圍最廣,國家統計局統計的品種,除了前面提到的三種外,還要加上薯類和豆類。這其實也是目前世界各地人們的糧食品種了。薯類主要是馬鈴薯,豆類最主要的當然就是大豆,但大豆在國際上基本不作為糧食而是油料作物統計,而中國是把大豆算作糧食的。

這下說到大豆了。中國大量進口的糧食正是大豆,去年超過9000萬噸。如果把大豆算進來,得,糧食自給率一下子就跌到90%以下了。大豆雖然在國際上算作油料作物,但其實最主要的用途,和玉米一樣,也是飼料。玉米提供基礎能量、大豆則提供蛋白質,這兩種東西支撐起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養殖業大國地位。

所以,中國不斷擴大的糧食進口集中在大豆,這是為了滿足人們對肉蛋奶和水產品日益增長的需要。



2016年,我國糧食產量61624萬噸,比上年減少520萬噸。全年穀物產量56517萬噸,比上年減產1.2%。其中,稻穀產量20693萬噸,減產0.6%;小麥產量12885萬噸,減產1.0%;玉米產量21955萬噸,減產2.3%。

亮點是油料產量3613萬噸,增產2.2%。肉類總產量8540萬噸,比上年下降1.0%。其中,豬肉產量5299萬噸,下降3.4%;牛肉產量717萬噸,增長2.4%;羊肉產量459萬噸,增長4.2%;禽肉產量1888萬噸,增長3.4%。禽蛋產量3095萬噸,增長3.2%。牛奶產量3602萬噸,下降4.1%。年末生豬存欄43504萬頭,下降3.6%;生豬出欄68502萬頭,下降3.3%。

整體上我國的糧袋子是握在自己手裡的,口糧能夠自給自足。

下面言歸正傳,答主從以下幾方面回答問題:

1、題主的問題不精準。中國的糧食自難自足,僅僅是個總量的概念,部分品種,比如大豆缺口很大,必須依賴進口。

2、我國穀物進口極少,2016年進口2199.7萬噸,同比減32.8%,僅佔國內產量的3.89%,主要是品種的調劑餘缺。

3、我國大量進口的糧食只有大豆,2016年進口8391.3萬噸,同比增2.7%。國產大豆僅1300萬噸,不進口怎麼行?有人說,我們能不能少進口點?很難。因為我國的豬雞牛羊魚都需要它們。除非我們降低肉蛋奶的產量,改從國外進口。還有人說,那我們不能多種點大豆?也是很難,因為我們自己種的大豆競爭不過國外,也沒有那麼多的土地。所以,較長一段時間內,大量進口大豆是不可避免的。

總之,糧食的適當進口是正確的,一是必須要進口,因為我們要遵守國際貿易準則。二是不能不進口,因為我們自己產的不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