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脫貧攻堅戰叩響幸福之門

西寧:脫貧攻堅戰叩響幸福之門

西寧:脫貧攻堅戰叩響幸福之門

西寧:脫貧攻堅戰叩響幸福之門

西寧:脫貧攻堅戰叩響幸福之門

西寧:脫貧攻堅戰叩響幸福之門

西寧:脫貧攻堅戰叩響幸福之門

2016年至2017年,西寧實現了180個貧困村退出, 5.1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底的12.1%下降到2.7%……

大通縣邊麻溝花海農莊中香味撲鼻;湟源縣麻尼臺村的家庭賓館一家挨著一家;三縣易地搬遷點建設熱火朝天,一個個新農村建設雛形顯現;扶貧產業園區企業機器轟鳴,產銷兩旺……

在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戰役中,西寧連戰連捷、戰果累累!作為我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西寧舉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精心謀劃,精準發力!市委市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在市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第27次會議上,市委書記王曉指出,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及其各部門要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切實把脫貧攻堅工作當作頭等大事來抓,更加主動自覺地履行脫貧攻堅的重大政治責任,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採取更加有力措施,紮紮實實地抓好脫貧攻堅工作。

使命,在奮進中彰顯力量;號角,在攻堅時更加嘹亮。伴著“決戰決勝同步全面小康”的嘹亮號角,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強力推動下,西寧切實增強“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崇高使命放在心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全力以赴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為貧困群眾敲開了奔小康的幸福之門。

領導親自掛帥

“1+8+12”體系打出組合拳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要想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好的指揮和謀劃必不可少。

2016年以來,我市自上而下成立了由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堅持四級書記抓扶貧,逐級簽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市委書記王曉親自主持召開全市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會議35次,及時傳達學習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會議、文件、領導講話精神,研究我市貫徹落實措施。他多次赴三縣檢查指導工作,走村入戶、訪貧問苦,與大家一起找問題、查短板、議思路、定措施,研究解決脫貧攻堅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市主要領導包縣督戰,市級領導包鄉督導,推進工作。各級黨委政府牢固樹立主體意識、責任意識,緊緊圍繞年度脫貧目標任務,進一步壓實責任,強化舉措,突出成效,從嚴從細抓落實。行業部門聚焦攻堅補短板,社會各界積極助力促脫貧,合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點兵點將組隊列,科學謀劃巧佈陣。在廣泛深入調研、綜合考慮我市基本情況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西寧市脫貧攻堅行動方案》,提出了“八個一批”脫貧攻堅行動計劃和十二個行業專項方案,制定了《西寧市精準扶貧目標任務季度考核辦法》《西寧市行業扶貧目標任務季度考核辦法》《西寧市脫貧攻堅責任制督查巡查及考核辦法》,形成了覆蓋範圍廣、綜合性強、含金量高的“1+8+12”脫貧攻堅政策體系,明確了精準施策的行動路徑。通過壓責任、樹導向、嚴規矩,推動中央及省市委決策部署落地生根。建立督查巡查、約談問責機制,加大跟蹤問效。健全監督執紀工作機制,強化警示教育,集中開展專督查檢查,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形成強大威懾力。健全精準識別、動態管理機制,紮實開展“回頭看”工作,對識別不準、“應退未退”人員及時銷號,將“應納未納”的重新掛號,提升了對象識別精準度。

【脫貧故事,叩響幸福之門】

“人均收入較低,危舊房隨處可見,是外人很少知曉的偏僻貧困村。”說起兩年多前第一次來到包勒村的情況時,湟中縣上五莊鎮包勒村原第一書記戴航感慨道。

包勒村位於湟中縣西北部,處於水峽森林公園邊緣,森林覆蓋率90%以上。憑藉這一資源優勢,包勒村在戴航的帶領下找窮根,思對策,走上了鄉村旅遊發展的路子,叩開了脫貧攻堅的大門。

包勒村也從一個遠在深山無人知曉的山村,變成依託青山綠水,吸引遊客觀光體驗、度假消費的好去處。兩年累計接待遊客20餘萬人次,實現農民旅遊收入200萬元,年農民人均旅遊增收3000餘元。

衣食住行大變樣 讓貧困群眾更有安全感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打好扶貧攻堅戰,是頭等大事,是第一民生工程。沒有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三保障”的扶貧,不能叫真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重要的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脫貧攻堅·西寧樣本】

2016年以來,我市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當頭炮”,穩步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按照人口梯度轉移、草場流轉經營、產業集約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思路,嚴把“標準”“質量”兩個關口,做到合理合規、群眾滿意,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地區的4091戶、14362人實施易地搬遷(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51戶、2618人)。在注重“怎麼搬”的同時,突出“怎麼辦”的問題,把後續產業培育、貧困人口技能培訓和就業作為後續保障,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一場輸不起的“政治仗”“民心仗”,從百姓最關心的教育、醫療、社保著手,織就了一張有溫度的扶貧民生網。全面實行貧困家庭學生15年免費教育政策,2016年以來,落實各類資助資金11778.25萬元,惠及貧困學生8.43萬人次;對有需求的11750名貧困家庭勞動力進行了職業技能培訓;落實資金2649.25萬元對2430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生885名)貧困家庭大學生每人每年資助7000元,每月發放生活補助453元,著力解決了因學致貧問題。

健康扶貧方面,我市全面落實醫療救助。2016年以來10158人次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共報付醫療保險費2420萬元;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行動計劃,全力推進14種大病貧困患者集中救治和25種門診慢性病簽約服務管理工作,對重病患者實施兜底保障。“幸福西寧·健康藥箱”和慢性病貧困患者多次免費用藥兩項惠民政策受益群眾分別達到30.5萬人次和1.89萬人次。實施醫療救助3.35萬人次,臨時救助3.82萬人次,發放救助金2.21億元,貧困群眾因病致貧返貧壓力得到緩解。實施貧困人口“健康保”保險項目,為1.7萬貧困戶提供了商業保險保障,截至目前“健康保” 共賠付12542人(次),賠付金額791.16萬元,減輕了貧困戶就醫負擔,為貧困戶脫貧再添了一道保障。

為了不讓一名貧困家庭孩子因貧失學輟學,不讓一名群眾因病致貧返貧,不讓一名貧困戶住在危房裡擔驚受怕,鄉鄉有標準中心校、有達標衛生院、有便民服務中心;村村有硬化路、有衛生室、有文化室、有寬帶網;戶戶有安全住房、有生活用電和飲用水……這幾乎是大通、湟中、湟源各貧困村的民生“標配”。

“多虧了政府的健康扶貧政策,我才能活到現在,是好政策救了我的命。”64歲的李成林是大通縣寺寨鄉烽火村村民,家中貧困,今年年初又不幸被確診為直腸癌,但想到鉅額的醫藥費還是猶豫著不敢看病,是大通縣衛生和計劃生育局及時得知情況,確定其為健康扶貧對象,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大通縣衛生和計劃生育局積極響應國家“三個一批”行動計劃,將李成林確定為健康扶貧對象,嚴格落實醫療扶貧各項措施,為患者及家屬宣講報銷政策,李成林今年住院總費用83651.75元,大通縣衛計局及時與民政、人壽保險等部門溝通,幫助李成林報銷大病保險補償、城鄉醫療救助、保險補償,報銷比例達92.76%。

生態扶貧

綠了山川富了百姓

從破舊老屋到漂亮新房,從荒山禿嶺到滿目青翠……

2016年以來,我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緊密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現代服務業、生態文化旅遊業、民族特色手工業等扶貧主導產業,構建了“戶有增收項目、村有主導產業、縣有扶貧產業園”的扶貧產業格局,使貧困群眾走上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的路子,促進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

【脫貧攻堅·西寧樣本】

2016年以來,西寧投入3億元,扶持1.48萬戶貧困戶發展到戶產業,實現5萬有能力有意願的貧困人口產業扶持項全覆蓋。投入8800萬元,實施30個村旅遊扶貧項目,打造了花海農莊、鄉趣卡陽等一批鄉村旅遊品牌,帶動811戶貧困戶、2777個貧困人口參與發展農家樂、鄉村土特產品銷售等實現增收。投入1500萬元,撬動各類資金2億元,在3個貧困縣建設扶貧產業園區,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1.2萬戶貧困戶增收。全市330個貧困村全部註冊了扶貧互助協會,大力培育經濟實體和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貧困群眾組織化程度,增強了村集體經濟實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脫貧故事,叩響幸福之門】

“你看,這些苗圃就是我們的‘綠色銀行’,現在儲蓄越多優質樹木,將來得到的經濟回報就越大。日子肯定越來越好。” 看著成片的苗圃,湟源縣申中鄉前溝村貧困戶嚴國倉喜笑顏開。在前溝村生活了大半輩子,年僅60歲的嚴國倉越發覺得:這幾年趕上的好事是越來越多了。

從2016年起,他成為村裡的林業生態管護員,每個月有近千元的收入;去年他通過結對幫扶苗圃項目獲得分紅4600元,今年還能分得6000元;也是從去年開始,他通過國際農發基金六盤山片區扶貧湟源縣苗木繁育項目分得苗圃0.264公頃,只等苗圃長大售出後即可獲利。

與嚴國倉一樣,這幾年,在扶貧政策的溫暖下,前溝村貧困群眾的心頭亮了起來,生活更有了希望,村民靠著土地和“綠水青山”吃上了“生態飯”,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共同面對 讓脫貧成果更堅實有效

從“一己之力”到“共同面對”,我市把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作為脫貧攻堅的有力舉措,建立了各級幹部聯點、定點幫扶、結對幫扶、“一聯雙幫三治”等工作機制,實行掛鉤扶貧,實現單位結對共建幫村,黨員幹部結對認親幫戶“兩個全覆蓋”。

【脫貧攻堅·西寧樣本】

中央機關單位定點扶貧、東西部扶貧協作、“雙百”精準幫扶行動累計落實幫扶資金3億元。加快推進“互聯網+社會扶貧”工作,已有41635人註冊為愛心人士,對接幫扶項目62個,幫扶資金8.9萬元,越來越多的企業、社會組織和愛心人士參與我市脫貧攻堅。

【脫貧故事,叩響幸福之門】

“聽老師說,以後我們有機會去南京學習!真好!”正在讀初二的小毛高興地說。今年年初,西寧市教育局與南京市教育局簽署了雙方對口幫扶合作交流協議。未來南京與我市將在職業教育協同發展、優秀校長、教師交流培訓、“智慧教育”建設、學校結對幫扶等方面開展對口合作交流,幫助我市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激發內生動力 讓貧困群眾不再返貧

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

【脫貧攻堅·西寧樣本】

我市堅持把扶貧與扶志結合起來,組織開展思想脫貧集中宣講活動670場次,通過政策解讀、典型宣傳,激發貧困群眾致富願望。扶貧與扶智結合起來,對11750名貧困勞動力開展了職業技能培訓,開展貧困勞動力生產技術培訓3.4萬人次,大部分受訓群眾有了一技之長,找到了致富門路,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扶貧與扶勤結合起來,組織貧困群眾參與村級公益事業,鼓勵有條件的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調動了脫貧致富的積極性。扶貧與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規範村規民約,倡導新生活、新理念,引導貧困群眾打破傳統觀念、革除陳規陋習,逐步養成良好的生產生活習慣,把精力集中到抓發展、促脫貧上。同時,建立正向激勵機制,樹立起扶幹不扶看、扶勤不扶懶的鮮明導向。

【脫貧故事,叩響幸福之門】

今年52歲的湟中縣上新莊鎮白石頭村村民應措爾自身有殘疾,還要養育一個17的女兒。在沒來合作社上班前,就在自家的薄地上種點燕麥、油菜餬口,是村裡的低保兜底戶。去年,她將土地流轉給湟中雪山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後,每天去合作社的地裡放苗、除草、澆水,可以掙六七十元工資。既能照顧家還能在家門口領工資,這要比到外面打工省心省力,2016年在藥材地裡務工就賺了6000餘元,生活比以往大有改觀。低保戶王佔山以土地流轉方式(每畝250元)入股,合同期限為三年,三年下來也有5000餘元收入。

“依託土地資源,結合白石頭村依山傍水的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讓貧困群眾在自己家門口打工掙錢的同時還能掌握一項新技能,這樣的話,以後工作隊撤了,我也不怕群眾會返貧。”湟中縣上新莊鎮白石頭村第一書記鄂香蘭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