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與成都」華西協合大學首任校長畢啓:爲辦學15次橫渡太平洋募資400萬美金

畢啟(1867--1954) 英國吉斯斐爾德市人。美國傳道士、教育家,華西協合大學(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的主要創建人

「名人與成都」華西協合大學首任校長畢啟:為辦學15次橫渡太平洋募資400萬美金

出生於一個經營運輸業的商人家庭,1873年隨父親遷往美國賓夕法尼亞省。家中經濟不寬裕,以致他小學畢業後不得不輟學打工3年。3年之後,他用打工賺來的錢進入一所神學學校學習。1895年,進入惠斯廉大學學習,1899年畢業於該校文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後又獲神學博士學位。是年秋,基督教差會派遣他到中國四川。1903年,畢啟用自己私人存款在重慶創辦第一所學校曾家巖學堂,後改名為求精中學堂。1904年,創建成都華英中學,任校長。到1909年,畢啟和來華傳道士先後在成都共同開辦10所中小學校。1905年,畢啟代表美以美會(又稱衛理公會),聯手浸禮會、英美會(又稱中華基督教會)、公誼會,在成都參與創辦華西協和大學,1913年擔任首任校長。1918年又加入聖公會,大學名稱故稱“協和”。同時他還發起成立華西教育會,除成都外,在四川各縣、鄉、鎮遍設初級學校,達到百餘所,這些學校都由華西教育會統籌管理,制訂教學大綱,統一考試。1930年,辭去華大校長職務,任華大教務長。

「名人與成都」華西協合大學首任校長畢啟:為辦學15次橫渡太平洋募資400萬美金

“我的名字叫畢啟,畢是畢業,而啟的意思是開始,因此是才始業。”這番話是對學生的啟迪,也是他作為一個大學校長所追求的人生信條

獲中國政府最高褒獎

美國人司徒雷登是近代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位名人,他所主持的燕京大學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在西部中國,另一位創辦華西協合大學的美國人畢啟同樣有過一段不平凡的傳奇。

1946年,當時的中國政府授予畢啟紅藍鑲綬四等彩玉勳章,這是授予外籍人士特殊功績的榮譽獎。這也無疑是對畢啟為中國教育事業所作貢獻的最高肯定。獲獎的那一年,準備告老還鄉的畢啟已70多歲。

畢啟1867年誕生於英國吉斯斐爾德市,出生於一個經營運輸業的商人家庭,6歲那年隨父遷往北美,成為美國賓夕法尼亞人。畢啟父親的運輸業經營得不理想,家中經濟並不寬裕,以至他小學畢業後便不得不輟學打工3年。3年之後,他用打工賺的錢得以進入一所神學學校繼續學習。28歲的時候,畢啟入惠斯廉大學學習,於1899年畢業於該校文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以後又獲神學博士學位)。就是在這一年,早已立志遠遊的畢啟獲得了前往中國的機會,基督教差會派遣他去中國四川。1899年的秋天,畢啟隻身一人踏上赴華的路途,當他在浪峰波谷中遙望到東方古國的海岸,等待他的,既有一番宏大的事業,也有駭人的驚濤。

興辦四川百餘所學校

畢啟創辦的第一所學校是重慶曾家巖學堂,以後改名為求精中學堂。有資料顯示,這所學校的創辦經費出自畢啟的私人存款。初次涉足教育,年輕的畢啟不惜動用自己的私款,表明了這位初出茅廬的美國人的決心。用一己之力辦學當然難以支撐,他又八方籌措經費,得到了大學同學以及朋友的贊助,這為他以後創辦大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清末民初的四川,現代教育已開始成長髮育。據《成都通覽》記載,宣統元年,成都有中國人辦的西式中小學60所左右。畢啟和一些洋人也先後涉足這項事業,他們在成都開辦了10所中小學校。後來,畢啟在創辦華西協合大學的同時,發起成立了華西教育會,除成都外,還在四川各縣、鄉、鎮遍設初級學校,達到了百餘所。這些學校由華西教育會統籌管理,制訂教學大綱,統一考試。約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培養的中小學生已經達到了32000餘人。

深眼高鼻的洋人帶給中國孩童的知識與傳統的《三字經》、《女兒經》大異其趣,現代西方的科學知識一點一滴浸潤著巴蜀的土地。據筆者所知,四川有眾多的專家教授皆在這樣的新式學堂接受過教育。如細菌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陳文貴即是當年教會中學的畢業生。著名的婦產科臨床醫學家樂以成畢業於華美女子中學。樂以成在幼童時代,聽到一則新奇的說法:地球是圓形的,當中國一片光明之時,地球的另一端卻是黑夜,這激起了她渴望修習西方科學的志願。給她講述這番話語的人,是一位名叫夏時雨的洋人,此人正是畢啟的下屬。

創辦華西協合大學

華西協合大學開辦於1910年,畢啟擔任首位校長。這之前,他是成都華美中學的校長,已經有了辦學校的經驗。然而開辦大學與辦中學有著巨大的差別,似乎無人相信他能在偏僻的中國西部實現夢想,他的辦學計劃遭到了教會的多次否定。但這並沒有消解畢啟的堅定信念,他最終聯合幾個基督教差會實現了自己的夙願,一所西式大學在成都南郊的一片荒冢之中破土而出。畢啟是美以美會的,與他聯手打造新天地的有英美會、公誼會,以後聖公會和浸禮會也參加進來,大學名稱故稱“協合”,取協同合作之意(非北京協和醫學院之“協和” )。

“執筆無定法” 是宋代文豪蘇東坡對書法技藝的心得。在創辦大學之時,畢啟的作為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他大學的創建一般是先聘請教師、再購置設備、興建校舍,而他的理念卻是,第一要素為“廣大的校地”,第二為“堅實的建築”,第三為“充實的設備”。學校先後修建了20餘幢大樓,50餘幢教員宿舍,8處運動廣場。由英國著名建築師榮杜易描繪的中西合璧式的校園建築,在以後被證明極具中國古典復興式建築的考察價值。2001年被成都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建築”。

有一次,畢啟對即將畢業的學生解釋他中文名的含義,他說:“你們今天是不是就算畢業了?在我看來,你們不是畢業而是始業。你們看看我的名字叫畢啟,畢是畢業,而啟的意思是開始,因此是才始業。”他的這番話是對學生的啟迪,也是他作為一個大學校長所追求的人生信條。華西協合大學在畢啟以及後繼者的領導下,從最初的文、理兩科發展到擁有文、理、醫、牙四個學院以及眾多專業設置的綜合大學;第一屆的畢業生僅有兩名,到1952年,共培養了3000餘名各科畢業生;開創時僅有幾間簡易的平房,荒冢陰風,冷寂孤獨,到“五大學”聯合辦學時達到歷史鼎盛,為全國著名的文化教育中心;最早的教師只有寥寥10 名,後來專家、教授雲集,特別是在抗戰時期,華西壩彙集了一大批泰斗級別的專家學者,為全世界所注目。

15次橫渡太平洋募資

抗戰期間的某年某月,在昆明至貴陽的公路上,一支由眾多大卡車組成的運輸隊一路浩浩蕩蕩,揚起陣陣灰塵。這是運輸華西協合大學物資的車隊,負責督運的是業已從校長崗位上退居幕後的畢啟。這些物資是他在美國募集到的,價值兩萬美金,包括醫藥、醫療設備和建築材料十餘噸。之前,這批物資先期運到昆明後,卻聯繫不到車輛運輸,畢啟滯留昆明達兩個月,萬般無奈之下到香港去聯繫車輛。待他將車輛帶到昆明,又時值日寇飛機不斷襲擊,畢啟為免遭日機轟炸,遂將車隊分為三個小隊,次第前進。待夜以繼日,馬不停蹄到達貴陽時,已臻老年的畢啟早已累得疲憊不堪,當他到達重慶後便連日腹瀉,身體虛弱之極,後來“調養半載,始得復原”。

終其一生,畢啟都在為他所創辦的這所大學竭盡全力。他在1913年到1942年的30年內,曾經15次往返於北美與亞洲之間,募集到了400萬美金及大量辦學物資。

畢啟除了向國外募集資金,還廣泛遊說中國政府的高級政要注入資金辦學。他先後結交過四川都督胡景伊、省長陳廷傑、四川督軍兼省長蔡鍔以及夭折的大總統袁世凱。胡、陳二人分別捐出銀兩3000元,袁世凱捐出4000元,併為畢啟題詞,說他“願力宏大,至可欽佩”。蔡鍔的題詞也有相同的思想:“文明古國,中華是推。文明大邦,英美是師。宏維西賢,合爐冶之。” 一些中國資本家也與他聲氣相通,並捐資支持他的事業。其中有重慶的銀行家楊開甲、楊璨三、四川商界巨頭劉子如,川江航運大亨盧作孚。

身處中西衝突的旋渦

1928年的某日,華西協合大學的幾位學生遊學美國,相約去拜謁正身在家鄉的校長。校長請大家去館子聚餐,沒想到餐畢卻說飯錢是玩“Let’s go Dutch”(AA制),打平夥。這件小事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可以說,畢啟從創立大學之始,便身處由差異而帶來的中西文化的巨大沖突之中。當時的中國又處於風雨飄搖之境,內亂不止,民不聊生,畢啟的創業之路並不平坦。

大學開辦之初,成都百姓稱其為“五洋學堂”,多少帶有敵視與貶義。華西協合大學後來以醫、牙兩科聞名於中國,但是,當年大學的實習醫院四聖祠醫院開辦之初,卻是門可羅雀,成都人大都用狐疑的眼光打量著金髮碧眼的洋人,鮮有人願意去就診,創辦人啟爾德夫婦只好僱兩個人提著銅鑼沿街廣而告之。

就在大學開辦的第二年,成都爆發“保路運動”,時局動盪,大多數洋教師離開了成都去上海,直到兩年之後才恢復正常的教學活動。13年之後的9月5日,英國軍艦柯克捷夫號與四川軍閥楊森發生衝突,該軍艦炮擊萬縣城,打死打傷我軍民近千人,事發之後,成都人組成了“萬縣慘案成都國民雪恥會”,華大學生組織了“華西大學愛國學生退學團”,全校300餘名學生,竟有一半退學,而中籍教職工也紛紛聲援,罷教罷工。大部分外籍教師撤離了學校。同年的11月,畢啟代表學校理事會承諾:向中國教育行政機關申請立案。翌年,正式向四川省教育廳呈報了立案呈文。應當說,畢啟的果斷行事讓他躲過了一劫,他的心血之作華西協合大學得以保存了下來,得以在成都繼續傳播現代文明。

1930年,畢啟卸任,校長由中國人張凌高擔任,畢啟充任校務長。實際上,畢啟身居幕後, 退而不休,直到他1946年身佩榮譽獎章歸國,才最終結束了在這個東方古國身兼教育家與宗教家的全部活動。回到家鄉不到幾年,畢啟逝世。當時在美國芝加哥的十幾位華西協合大學學生參加了祭奠。據學生們回憶,畢啟逝世時孤寂寥落,“只有畢師母與一個女兒守在旁邊,顯得十分悽清”。

1954年,畢啟在美國芝加哥逝世,終年87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