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魚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細菌性敗血症

一、魚類細菌性敗血症的症狀,流行情況

細菌性敗血症在養殖過程中經常被稱為爆發性出血病,主要危害常見的淡水養殖魚類,易感品種包括鰱鱅魚(如圖1),鯉魚,鯽魚(如圖3),鯿魚(如圖4),團頭魴,草魚(如圖2),叉尾鮰(如圖5,圖6),黃顙魚,羅非魚等魚種和成魚均易感,其危害重、流行範圍廣、流行週期最長,易感魚類品種多,對病原微生物對淡水魚類幾乎沒有選擇性。

發病的死亡率也較高,患病的魚從發現症狀到死亡,僅3-5天,短期內可造成發病的魚大量死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導致淡水魚類出現敗血症的病原菌種類較多,已報道的有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等,遲緩愛德華菌,鮰愛德華菌等。

本病在水溫20℃以上多發,流行季節一般是4--10月,流行高峰期是6--8月。

主要症狀:

·發病初期,在魚的頜部、口腔、鰓蓋、體側和鰭條基部輕度充血。

·病魚食量減少,隨後病情嚴重,病魚體表充血加重,眼眶充血而眼球突出。全身廣泛性充血或出血(如圖7,圖9)。

·腸道充血發紅或出血(如圖8),肛門紅腫,腹部膨大,剖檢,腹腔內含有淡黃色或紅色渾濁腹水、肝、脾、腎臟腫脹,腸壁充血,呈半透明,腸道內充氣並有稀薄的粘液。部分魚貧血鰓絲顏色變淺。

養殖魚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細菌性敗血症

圖1 鱅魚細菌性敗血症

養殖魚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細菌性敗血症

圖2 細菌性敗血症的草魚

養殖魚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細菌性敗血症

圖3 細菌性敗血症的鯽魚

養殖魚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細菌性敗血症

圖4 細菌性敗血症的鯿魚

養殖魚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細菌性敗血症

圖5 有細菌性敗血症的叉尾鮰

養殖魚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細菌性敗血症

圖6 有腸道敗血症的叉尾鮰

養殖魚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細菌性敗血症

圖7 細菌性敗血症導致體表廣泛性出血

養殖魚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細菌性敗血症

圖8 細菌性敗血症導致鯪魚腸道出血

養殖魚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細菌性敗血症

圖9 細菌性敗血症導致病魚脂肪組織出血

二、發病機制

養殖環境中的致病菌可通過破損的皮膚、黏膜侵入機體,也可由機體內(如腸道內)微生物菌群失衡,病原菌大量繁殖引發,細菌經淋巴管或靜脈進入血液循環並在其中繁殖,如果感染的魚健康狀況好,免疫力強,病原微生物被機體的免疫系統所壓制,清除,不會造成病原菌在血液循環系統中大量繁殖。

若感染的魚體質差(年齡、免疫功能等多種因素),病原菌數量大、毒力強時,病原菌能夠在血液循環系統中大量繁殖,隨血液循環系統轉移到機體各處,導致機體產生全身性炎症反應,機體多個器官和組織出現廣泛性充血和出血。

細菌進入人體後能否形成感染狀態及侵入血循後能否發展成為敗血症,與侵入細菌數量的多少和其毒力大小、機體的防禦功能與免疫應答強弱等諸多因素均有密切關係。

三、 與細菌性敗血症症狀相似的魚病之間的區分

▌1,草魚出血病和細菌性敗血症

(1)細菌性敗血症由於細菌的溶血毒素,會導致腹腔內有帶血的腹水,而單純的草魚出血病沒有帶血的腹水。

(2)病毒性出血病體表以點狀或者斑塊狀出血為主(如圖10),剖開皮膚,有的可見出血斑點(如圖11)。而細菌性敗血症以機體廣泛充血,出血為主(如圖12)。

養殖魚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細菌性敗血症

圖10 草魚出血病,頭部,尾鰭的出血

養殖魚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細菌性敗血症

圖11 草魚出血病皮下肌肉出血

養殖魚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細菌性敗血症

圖12 鱅魚細菌性敗血症下頜出出血(注意頭部的出血和草魚出血病頭部出血的區別)

(3)細菌性敗血症會出現肛門紅腫,草魚出血病的腸壁上也會有出血點,但肛門一般不會紅腫。

2,鱖魚病毒病與細菌性敗血症的區分

(1)品種的選擇。鱖魚養殖池塘,如果是細菌性敗血症,池塘裡面套養的餌料魚也會出現細菌性敗血症。而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只感染鱖魚。

(2)症狀上的區分。由於腎臟、脾臟是病毒感染的主要器官。鱖魚脾腎壞死病毒病,往往可見脾臟腫大,呈紫黑色,腎臟腫大,充血。

細菌性敗血症脾臟和腎臟腫大,充血,發黑的症狀不如鱖魚脾腎壞死病毒病明顯。

(3)病毒性出血病胃部病變表現為斑點狀出血,而細菌性敗血症無此現象。

(4)病毒性出血病腸道病變表現為腸道充血或環狀充血、腸內容物有黃色果凍樣物質,而細菌性敗血症腸道膨大、腸內容物稀薄。

(5)病毒性出血病多發生在養殖水體“轉水”,“倒藻”或者天氣劇變等養殖環境突變,人工操作不當帶來的強應激之後,而細菌性敗血症無此現象。

3,細菌性敗血症與應激性出血的區分

細菌性敗血症導致的機體出血時全身,廣泛性的充血和出血,體內多有淡黃色或者帶血的腹水,而應激性出血以體表充血或出血為主,體內無腹水。

應激性出血多發生在養殖環境劇變,人工操作不當等環境下發生,和細菌性敗血症的發病規律不同。

四,細菌性敗血症的處理建議

(一)預防建議

引發細菌性敗血症的主要病原—嗜水氣單胞菌為條件致病菌,養殖的惡化導致養殖水體中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是細菌性敗血症高發的因素之一。因此,養殖過程中管控好水質與底質,是減少細菌性敗血症爆發的關鍵點。

在鱖魚的養殖過程中,可以在餌料魚入池之前,可以用聚維酮碘對餌料魚進行消毒,減少病原微生物之間的傳播。

對於池塘養殖,可以在養殖間隙對養殖池塘進行清淤,翻曬等處理。養殖期間搭配底質改良機械和定期使用增氧型和氧化型底質改良劑,維持池塘底質的健康,減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高溫季節起捕“熱水魚”的時候,一定要做好抗應激處理,最大限度地減少機械損傷帶來的細菌繼發感染。

(二)處理建議

1,池塘養殖魚類細菌性敗血症的處理

可以使用45%的苯扎溴銨(100毫升每畝)+濃戊二醛(250毫升使用2-3畝)配伍使用,投料前30分鐘全池潑灑。連續使用2-3次。

對於草魚,鯽魚等攝食性魚類的細菌性敗血症,還需要減料投餵藥餌,拌藥餌時的投餵量減為正常投餵量的一半,可以使用氟苯尼考(10%的含量100g)+三黃散100克+地錦草末100克+VK3(100g)加粘合劑拌料10千克。

連續使用5-7天。有條件的地方建議採集病魚樣本送微生物實驗室進行病原分離和敏感藥物篩選,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敏感的抗菌藥物。

對於底層魚如鯽魚,鯪魚等爆發細菌性敗血症,在消毒的時候,可以使用聚維酮碘(250-500毫升每畝)與細沙混合潑灑,有助於碘的沉降,連續使用1-2次,或者使用二氧化氯緩釋顆粒(300克畝米)進行消毒處理1-2次。

之後再使用過硫酸氫鉀等氧化型底改進行底質改良,改變池塘底部病原微生物滋生的環境。

▌2,大水面花白鰱細菌性敗血症的處理

大水面花白鰱出於用藥成本的考慮,鰱鱅魚輕度發病,可以使用有效氯含量為30%的漂白粉(用量為2千克每畝米,由於花白鰱為上層魚類,故用藥水深超過2米以2米計算),兌水潑灑,連用2次。

對於病情較為嚴重的,可以使用硫酸銅配漂白粉組方使用,硫酸銅有收斂的作用,連用2次。對於情況特別嚴重的,還可以使用花鰱粉料加上氟苯尼考,恩諾沙星等抗菌素配合三黃散,VK3等製成的花白鰱藥餌進行投餵,連用3-5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