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應是全民教育

(1)、素質教育提高的是全民族素質,提高的是所有人的素質。應試教育培養的是精英, 是一種選拔教育。而素質教育是一種普及教育,培養的是全民族的素質。應該為每一個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而不管其政治、文化、民族經濟,信仰的差異,每一個公民都應有平等受基礎教育的機會。國家應該在每 一角落建設條件相當的學校,這是關鍵所在,沒有必要的學習條件,何談提高全民素質。中國現在實施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讓每一位兒童都受到教育,實質就是一種素質教育,它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質。(2)、因為素質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所以決定了它應該是一種社會福利事業,是一種國家性事業,其主要投資者應該是國家和大型企業的捐款, 應該說是一種免費教育,受教育者幾乎不交納任何費用或交納較少的費用就可入學,讓每一位適齡兒童都能上得起學(不至於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現在有人提出教育要產業化,教育拉動經濟,促進內需,這種做法可能於經濟有利,但對素質教育而言,它限制了經濟落後地區的學生學習的機會,它降低了學生的入學率,限制了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使受教育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使教育成了一種貴族教育。這促提法是不利於素質教育的,

2、素質教育應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   (1)、人的全面發展   是指人在自由王國裡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一直是人類追求的目標,由於人的個體差異,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識技能,不可能成為一個完人。我們所說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發展能為個人所駕馭,人們可以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自由地從事多方面的活動,充分發展多方面的能力。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意義是促進全體兒童、少年的全面、主動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一直是人類社會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是,如果這個人的生活條件使它只能犧牲其它一切特性而單方面地發展某一特性,如果生活條件只提供給他發展這一特性的材料和時間,那麼這個人就不能超出單方面的、畸形的發展。所以,只有人們的生活條件,亦即只有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提供了這方面的可能並提出出了這方面的需要時,才有可能實現人們在一定條件下的全面發展。   (2)、人的主動發展   教師要把學生真正當成人,當成正在學習承做社會人的人,當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覺的學習主體、當成正在學習選擇、學習提高社會責任的未來的國家的主人。發展只能是他們的主動行為,沒有主動性就沒有發展。每個學生都有某些方面的優勢和愛好,珍惜這些特點,發展每個學生的優勢,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承認學生的智力差異。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意義是促進全體兒童、少年的全面、主動發展。而不是向以前那樣學生是教師手中的提線木偶,他們只是“材”(材料),而不是“人”,不是那種有權決定自己學習發展方向,發展速率與最終發展程度的、自己生命的主人。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平等對待有差異的個性,平等地看待在某些方面發展程度不同的受教育者,不但不歧視暫時或長遠“後進”的人們,而且要尊重他們們在某些方面後進的權利,鼓勵他們全面、主動發展他們的優勢。素質教育不能使所有人都成為牛頓、愛因斯坦、馬拉多那、……   3、素質教育必須要有素質教師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建設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提高教師素質是保證素質教育目標實現的前提條件。學生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等素質的提高,必需建立在教師素質的提高的基礎之上。否則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標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我們很難想象一個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科學文化知識貧乏、心胸狹窄的教師,能夠培養出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知識豐富、心理健全的學生來。   素質教育為廣大教師提出了要求,加強教師的培養和培訓,提高業務水平,讓教師教育的終身化,造就適應未來教育需要的新型教師,已成為當務之急。教師要有永遠不滿足的追求感,不斷追求新知識,不要侷限在已有的知識含量上,而應該學習更多知識。 素質教育是一個新事物,人們對素質教育還有不同的認識,素質教育的理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在實踐上,各地也創造出了很多模式,什麼模式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認真總結。只要我們努力,中國教育的現代化就一定能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