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關於美食的年代記憶

人們常說

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無論什麼時候

無論哪個年代

吃這件事情

都自有其重量和不同的時代意義

縱觀近80年,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年代與年代之間的經濟水平更是天差地別。因此,親歷時代變化的人,總是更能體會美食在他們各自生活中的不同含義。困難時期,有口吃的,全是美食;生活條件好轉,吃飽才是美食;物質富餘年代,只有自己喜歡並且可得的,才能稱之為美食。

從那些時代親歷者們的記憶裡穿梭,透過美食可以看見世間變換。雖然,無論所處何種時代,人天生的韌性總能與之和解。但也明白,現代人,少有匱乏感,正是時代的恩賜。

五六十年代

很多人不知飽腹感為何物

92歲老人的記憶

陳明珍老人,今年92歲了。家住西昌市太和鎮的她雖然依舊神采奕奕,但牙口已經不好了,許多食物她都不愛去吃。這要是擱從前,有啥吃啥,從來都是津津有味的。

親歷過吃觀音土的苦難時期,陳明珍他們那代人過年的時候能吃上一口大米飯就謝天謝地了。陳明珍說,最難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糧食總是不太多,為了讓家人能夠多吃上一口,需要煮上一些南瓜、土豆。但就是這樣也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吃飽。“永遠都是饞嘮嘮兒的。”老人說,每頓飯後,孩子們總是還想再吃點兒,但沒有了。其實,大人也一樣,只是盡力隱藏,像永遠都不會餓一樣。

找尋 | 那些關於美食的年代記憶

糧食不夠,煮一鍋南瓜、土豆。

其間,陳明珍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那會兒,自然災害讓收成更加不好,別說是大米飯,連頓好點兒的雜麵都吃不上。於是,她就帶著大女兒上山挖觀音土吃。

找尋 | 那些關於美食的年代記憶

困難時期,人們吃觀音土充飢。

進入70年代,有所好轉。過年是最值得期待的日子,生產隊會殺豬,好的年份還會宰牛。家裡每個勞動力還可以分到半斤肉。至此,飯菜裡終於有了些許油葷。

在那些吃飯都困難的日子裡,他們靠著想象和意志的堅強在過時光。當然,也靠著“說好吃的”來填充胃裡的空空如也。比如,一家人到了晚上就圍坐在一起,陳明珍就跟孩子們說:“你看,今天,有白麵饅頭,就著鹽菜吃,又香又甜;今天有米飯,管夠,來,現在開始分碗;還有回鍋肉,太香了,好吃得很……”說完,大家擺出夾菜的樣子,開心地“吃”起來。儘管,這不過是一場虛幻的夢,但卻能讓飢腸轆轆的大家安然去睡。要是老人知道金聖嘆,說不定還能告訴孩子們,“花生米與豆腐乾同嚼,有火腿味”呢。

雖然,那個時代連飯也吃不飽,可在像陳明珍這樣的老人臉上,從未有過苦大仇深的面容。相反,面對生活,他們總有一股泰然自若的勁兒和苦盡甘來的釋然。

60歲的他


曾一度認為羅漢酥是人間美味

60歲老人的記憶

住在老城區的夏彪今年60歲了,小時候,他也曾過過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每天想的都是怎樣才能吃飽。每天傍晚,他和姊妹5人並排坐在門前,等爸媽回家。他們不玩兒也不皮,因為肚子一直在咕咕叫。年紀最小的一個,餓得沒了力氣,頭靠在門方上,用手託著頭,閉著眼睛,似乎生命跡象都有些微弱。

找尋 | 那些關於美食的年代記憶

那時過年才能吃上的回鍋肉。

不過,就算爸媽幹完活兒回來,也沒有能力讓他們完全吃飽。過年時候的那碗回鍋肉,則是食不果腹的日子裡,大人和小孩兒們艱難度日的盼頭。似乎,那時的人什麼都很能忍,也只能忍。

還好,這樣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不知不覺中,飯想吃多少就有多少,終於體會到了吃飽的滋味。夏彪說,那時候,吃飽就是美食。

找尋 | 那些關於美食的年代記憶

冰糖葫蘆。

慢慢地,北街上出現了賣糖葫蘆的人,人們特別是充滿好奇心又嘴饞的孩子隱約感到,生活更值得期待。但也只有望著咽口水的份兒,畢竟父母手中沒有幾個閒錢。不過,這樣的情況突然出現了反轉,有一天,媽媽幹完活兒帶回了一塊叫羅漢酥的餅子,夏彪姊妹幾個分著吃了一小口。那股瞬間從舌尖流向全身的香和甜,讓他回味至今,成了童年記憶裡一束美麗的光。

找尋 | 那些關於美食的年代記憶

酥餅。

八十年代

那磚紅糖上的牙齒印歷歷在目

80後的記憶

物質生活水平出現質的飛躍,是從80年代開始的,我們就是那個時候出生的幸運的80後。

從未捱過餓的我們,吃飽自然不再是人生追求。對於何謂美食,有了新的定義。對那個時候的我們來說,零食才是丈量生活幸福感的另一個重要元素。

找尋 | 那些關於美食的年代記憶

磚紅糖。

想必,大家還記得童年時,米櫃裡埋著的那一磚紅糖吧。雖然,那會兒生活已經好了很多,但零食卻也不常吃,紅糖也算是一種。我們常常乘奶奶不注意,偷偷拿起咬一口,然後迅速放回去,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時間長了,紅糖上便出現一圈大大小小的牙齒印。還有,奶奶趕廟會回來,從兜裡掏出來的薄荷糖,清清涼涼中藏著一股細膩的甜。

找尋 | 那些關於美食的年代記憶

童年記憶裡的“炸爆米花”。

找尋 | 那些關於美食的年代記憶

童年記憶裡的“炸爆米花”。

過年,永遠是一年中零食最集中的時候。年前,無論是大街小巷還是鄉村小路上,總有吆喝“炸爆米花”的人。小孩子們得到大人的允許後,舀起包穀和大米就往外跑。當黑黢黢的滾筒開始冒煙時,便躲在一邊,心跳加速,塞緊耳朵,蜷縮著身體,等待“嘣”的一聲。然後一個個熱氣騰騰的爆米花便嗖嗖地滾進準備好的塑料袋裡。


現在,用這種古老而又簡單的方式製作的爆米花已不再是稀罕物,也不是大人和孩子們一定要吃到才罷休的零食。於是,不管是街道上還是村子裡,吆喝著做這個買賣的人漸漸消失了。不過,想必很多人至今記得,曾經他們的出現帶給我們的喜悅。

其實,深究起來,童年的味道未必就有多好,畢竟和現在比起來,工藝粗糙了些,用料也並不講究。那,它們何以佔據我們心裡的重要位置呢?可能因為,第一次吃到時的驚喜無法複製,而它很多時候出現在童年裡。

圖/資料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