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代的原因探究(二)李成梁究竟是努爾哈赤的血仇還是恩人?

公元前119年,年僅22歲的霍去病率軍深入大漠兩千餘里,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萬有餘,乘勝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經此一役,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自此之後封狼居胥成為了中國武人最高榮耀的象徵。17歲即大破匈奴,22歲就建不世之功的冠軍侯也成了年少成名的代表。

明清易代的原因探究(二)李成梁究竟是努爾哈赤的血仇還是恩人?

封狼居胥山

有年少成名的名將,自然也會有大器晚成的名將:

32歲才戰場首秀,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41歲才開始將兵,以七千騎兵橫掃北魏擁有“名軍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美譽的陳慶之都是其中的翹楚。

而本文的主角李成梁也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

李成梁,字汝契,作為一個出身於中級武官世家的子弟,卻因為家道中落,窮的連去京師辦理襲職手續的盤纏都湊不出來,只能在遼東蹉跎度日,直到不惑之年。所幸就在此時,一位來自中央的巡按御史發現了李的才華,慷慨的資助了他前往北京所需的銀兩。李成梁就此順利承襲了遼東要塞險山堡參將的武職。從此一飛沖天,憑藉其在遼東“出師必捷,威震絕域”的赫赫戰功開始與坐鎮薊門的戚繼光並稱帝國雙璧。

明清易代的原因探究(二)李成梁究竟是努爾哈赤的血仇還是恩人?

李成梁的軍事上的輝煌伴隨著張居正被清算,延續十六載的隆萬改革的結束而終止。在親眼目睹了戚繼光被貶謫、彈劾、免職、從天下名將隕落為尋常老人最終落寞死去的全過程後,他清楚同樣受過張居正照顧的自己之所以免於牽連的原因必然是以往的戰功讓萬曆印象頗深,而遼東複雜的局面同樣也離不開自己這樣久歷戰事的宿將。

這樣的認知也為其隨後的行為做出瞭解釋,自此以後李成梁依然是每戰必勝的功勳大將,只不過其中的水分越來越大。在一次次的擅殺冒功之後,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被亂軍誤殺,成為了被殃及的池魚。

這也成了後來努爾哈赤血親復仇,開啟十三遺甲起兵的源頭。努爾哈赤其人同李成梁類似,是建州左衛世家的子弟。建州左衛指揮使的名頭看似響亮,但是鑑於當時女真落後的經濟生產以及東北人口稀少的情況,其勢力範圍大致也只是與眼下的村落相當。

明清易代的原因探究(二)李成梁究竟是努爾哈赤的血仇還是恩人?

努爾哈赤

有明一代,對於封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朱元璋曾定下標準:有非社稷軍功者不得封。明初封爵也多為開國及靖難名將。

然而自嘉靖以來,重文輕武,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日益形成,武官難封的現象開始出現。直到明亡,這百餘年來,武將封爵的案例只有寧遠伯李成梁一例。

李成梁作為明中期後少有的進攻型將領,長於長距離的騎兵奔襲。為了在崇文抑武的環境中維持自己的權勢,同時也為了避嫌於張居正一派,他必須要讓遼東的局勢混亂起來。而自俺答受封順義王以來,邊境互市,蒙古不再對明朝形成威脅。要讓自己有仗可打,就必須要有新的對手,東北的女真成為了最佳的對象。當時東北分佈著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三支,其中海西女真、建州女真漢化程度較高,從事著農耕和漁獵混合的生產,李成梁的制衡也主要以這兩支為對象進行展開,其政策延續了明朝的邊疆對策,通過敕書的下發提供的官爵證明以及貿易許可來實現政治和經濟上的節制,通過時不時的主動進攻實現軍事上的壓制。

明清易代的原因探究(二)李成梁究竟是努爾哈赤的血仇還是恩人?

明中期以後東北女真形勢圖

同時李為了在女真內部掀起波瀾,扶持壯大了努爾哈赤。孟森的《明清史講義》中有論斷:努爾哈赤與李成梁結托極深。努爾哈赤在李的府邸生活過很長時間,瞭解了一定的軍事政治知識,後來他甚至把自己弟弟舒爾哈齊的女兒嫁給了李成梁的二兒子李如柏,成為了姻親,並無限制的滿足這李家對於財物的需求。這些財物也成為了李向閣僚言官行賄的工具。

在李兩次在任遼東總兵的時間裡,他為努爾哈赤的崛起創造了一個穩定安全的外部環境。

在這個崛起過程中,李也趁著女真的內鬥多次發起軍事打擊,充實了自己的邊疆軍功,而這一行為又客觀上幫助努爾哈赤打壓了競爭對手。從這些戰果來看,徹底平定東北,遼東軍顯然是有餘力的,但是李卻從未對日益壯大的努爾哈赤進行打壓,這一定程度上由於努爾哈赤不斷獻媚於李的態度,本質上還是由於養寇自重的意識在作怪。

而在李成梁第二次遼東總兵任期行將卸任時,他再次送上大禮,主動放棄了寬甸六堡及其周圍八百餘里的土地。這六座堡壘,位於今天遼寧省寬甸、鳳城、本溪境內,地勢險要能夠有效保護遼東半島腹心區域,並向東連接朝鮮。

明清易代的原因探究(二)李成梁究竟是努爾哈赤的血仇還是恩人?

遼東都司

由於六堡的拱衛,這片土地上已有二十餘萬的常住人口。據記載,李成梁為了完成遷移,出動了遼東兵拆毀房屋,強迫民眾內遷,過於強硬的手段也造成了青壯年的不滿,許多人轉投努爾哈赤,為建州女真帶去了急需的勞動力。

關於李為什麼選擇放棄六堡也有很多說法,雖然前文所說,李成梁與努爾哈赤關係密切,卻也有殺父之仇,兩人間確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關係到不了朋友層面,但可能也要高於互相利用的層次。努爾哈赤建國後並未立即對明宣戰,而是等到李死後才以七大恨誓師,薩爾滸之戰中李成梁之子李如柏部成為唯一保全的部隊,都暗示了這一關係。

然而就此認為李受賄於努爾哈赤,送遼東六堡給女真卻過於武斷。在李離任遼東的十年間,萬曆長期怠政,總兵數易其人,導致邊備鬆弛,軍需不足。而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完成了建州女真的統一,實力大漲,李成梁作為熟知遼事的邊帥,判斷打拉結合的戰術難度已經遠大於十年前,六堡孤懸在外,分兵據守的代價過高,不如放棄進而在遼左形成一個與女真之間的真空地帶。這樣既迴避了努爾哈赤的兵鋒,同時也避免了大變的出現以保全自己暮年的威名。

可以說遼東六堡的放棄從本質上來說類似於明朝中期河套、哈密等地的丟失,是明朝國力衰退的表現,然而上李成梁這一決定事實上確實也為努爾哈赤挺進遼東內地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跳板。

李成梁在完成內遷任務之後,卸任回京,以帝國勳貴的身份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李死後一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正式建立後金。1618年,李死後三年,努爾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師,宣讀了與明朝結有的七大恨的檄文,嚮明朝發起了進攻,遼患遂起。

明清易代的原因探究(二)李成梁究竟是努爾哈赤的血仇還是恩人?

赫圖阿拉老城

縱觀李成梁一生,他坐鎮遼東數十年,開疆拓土,繁榮了馬市,多次擊敗蒙古進攻,對於女真的策略也延續了中原王朝對邊疆少數民族慣用的扶弱抑強,分化制衡的傳統方法。明史稱其為邊帥武功之盛,兩百年來所未有。可以說萬曆十年以前的李成梁作為一代名將與戚繼光並稱南北確實當之無愧。

然而由於親歷張居正戚繼光變故,明朝軍功制度的弊端,萬曆的長期怠政,朝內的黨爭多種因素的影響,李的心態開始發生了變化,更多的關注自己的權勢地位,殺良冒功,搜刮財物,甚至默許了努爾哈赤的擴張。

在其罷官去職的十年,由於遼東歷任總兵難堪大用,更是彈壓不了努爾哈赤,加速了建州女真的統一。即使在1601年再任遼東總兵時,李成梁也安於邊境的表面的和平,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聲,避免大變而不去對努爾哈赤的女真進行更多的遏制。從這一方面來說李成梁確實是努爾哈赤崛起的助推手。

明清易代的原因探究(二)李成梁究竟是努爾哈赤的血仇還是恩人?

明末遼東形勢圖

如果用更大的視野來看這一段歷史,我們會發現有明一代,女真的分裂是蒙古、朝鮮、明朝三方不斷博弈的結果。於蒙古來說,俺答以後,草原沒有再形成一個統一的力量集團,而豐成秀吉徵朝雖然失敗,但朝鮮也只是靠明朝慘勝,國力大不如前。至於明朝,自萬曆中期以來,朝綱廢弛,政治腐敗,三大徵又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國力持續衰退。這時的東北亞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權力真空,即使沒有努爾哈赤也會由女真部落中的其他人完成統一,李成梁也僅僅是幫助努爾哈赤加速完成了這一過程。在隨後的文章中我們再來看看明清博弈的具體歷史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