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功与过

对于一个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评价怎样才能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还原真实的历史,不局限于自己所掌握的有限史料,包括野史,传说,甚至正史,更别谈现代泛滥成灾粗制滥造的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了。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宏观地去评判,看他是推动还是阻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是出卖还是保卫、拓展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侵害还是维护了最广大民众的利益。基于这样的标准,我们来评评袁世凯的功与过。

袁世凯的功与过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河南省项城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创始人。

早年,23岁的袁世凯因在平定朝鲜王宫内的叛乱有功,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并在此期间,粉碎了驻朝日军妄图挟王室以达到吞并朝鲜的图谋,有力打击了日本的渗透势力,进一步巩固了清廷的宗主国地位,推迟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袁世凯也因这一事件受到李鸿章等人的重视,为他后来平步青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袁世凯在朝鲜12年,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效防止了日本和沙俄对朝鲜的渗透和颠覆,强化了清朝在朝鲜的特殊利益。

因在朝鲜的历练和特殊功绩,回国后的袁世凯被派往天津小站训练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陆军。戊戌政变前,帝党人物曾寄望于袁的新军,但因为袁世凯的告密,致使变法失败。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政治投机者,他会审时度势,见风使舵,作出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因此他不可能站在弱势的光绪一边而与强势的慈禧为敌,自毁前程。也正因为他的选择而被慈禧所青睐,得以率领所有新军出任山东巡抚,在任期间,袁世凯积极开展官绅教育、倡办新式学堂、积极推广社会教育等多项教育活动,并积极倡议、创办山东大学堂,极大促进了山东教育的近代化,成绩斐然。但在稳定山东局势中,也滥杀义和团,有袁屠民之称。

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并创办各种武备学堂,至1905年北洋六镇编练成军,每镇一万二千五百余人,除第一镇系满洲贵族铁良统率的旗兵外,其余五镇都在他的控制之下,这就成了他发家的资本。

武昌起义一声枪响,让摇摇欲坠的清廷大厦就此倒塌,作为清廷手握实权的袁世凯,顺应历史潮流,兵不血刃,完成了又一次的改朝换代,避免了生灵涂炭,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治统治。

当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之后,本来有望出任内阁总理的国民党籍议员宋教仁,在上海被刺身亡,舆论哗然,大家纷纷把矛头指向了袁世凯,认为他就是幕后黑手,但却被矢口否认,事实上,凶手是国民党阵营的人。至于谁是主谋,到今天也是一个谜。

丧权辱国、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要求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是日本帝国主义以吞并中国为目的而强加于中国的单方面“条约”,袁世凯不敢贸然接受,但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根本没有拒绝的资本,还在谈判期间,就把这个消息泄露给外界,得知消息,群情激愤,欧美列强因自己的利益受损,也向日方施压。迫于压力,日本也对所谓的“条约”作了部分换汤不换药的修改。但袁政府后来也拒绝承认该条约的有效性。

袁世凯最不得人心的是错估了形势,妄图开历史倒车,重回君主政体,走封建社会的老路,没曾想却 遭到了内外一致的反对,各省相继宣布起义,讨伐袁世凯,在全国人民一致的声讨中,袁世凯八十三天的皇帝梦就此破灭,之后忧愤成疾,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死前痛骂其长子袁克定“欺父误国”,并立下遗嘱,按大总统选举法,推荐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三人为总统候选人。要知道段祺瑞可是反对他坐上皇帝宝座的急先锋,曾要求他主动退位,以求自保。

纵观袁世凯的一生,功大于过,他为我国的政治,军事,教育,实业,铁路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以和平的方式推翻了满清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他最大的败笔是和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晚年不自量力,试图称帝,虽然仅仅只是昙花一现,但也是他一生中抹不去的耻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