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爲什麼最看不起知識分子

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不喜歡知識分子,他的方法是“溺儒冠”,一把將知識分子的帽子抓下來,當眾朝帽子裡撒尿;明朝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不要做知識分子,他的方法是“焚儒巾”,跑到孔廟向孔夫子說:“各行其是!”當眾把書生裝燒了。這一溺一焚之間,真有學問。中國知識分子最缺乏“溺儒冠”、“焚儒巾”的氣魄,讀書不化、頭腦不清,到處叫爸爸。

劉邦為什麼最看不起知識分子

中國知識分子不但喜歡自己“叫爸爸”,還喜歡關心別人“叫爸爸”,以宋朝的一場鬧劇為例。八百年前,宋朝六宗沒有兒子,絕了後,新皇帝宋英宗做了皇上。英宗是仁宗堂兄淮王的兒子,他接了仁宗的香火,對他親生爸爸該怎麼叫,竟引起天下大亂,朝廷形成左派歐陽修,右派司馬光,最後鬧得雙方都賭氣要求皇上貶自己,滿朝烏煙瘴氣。第一流的知識分子不把精神用來解決小人、解救小民、解放小腳,卻用來爭所不該爭的,為別人“叫爸爸”的問題互掐18個月。

劉邦為什麼最看不起知識分子

中國知識分子缺乏一種重要的品質,就是“特立獨行”。缺乏特立獨行,自然就生出知識分子的兩大方面的失敗。結果變得甲跟己沒有什麼不同,丙和丁沒有什麼兩樣,大家說一樣的話、寫一樣的狗屁、拍一樣的馬屁。他們都是在傳統板眼裡一板一眼的順民,他們兩眼必恭必敬地向上看,一點也不敢荒腔走板。中國傳統最不允許荒腔走板。中國社會雖然沒效率,但對收拾板眼不合的天才與志士,卻奇效如神,很會封殺。這種封殺,先天就致特立獨行的人於死命。

劉邦為什麼最看不起知識分子

中國沒有偉大的文學,沒有大氣魄的詩詞,沒有大氣魄的敘事,只不過寫點騷柔小詩,在“五言七律“裡裹著小腳步賣弄,他們沒有什麼理想,時而憂鬱,時而豪放,時而鶯鶯燕燕慼慼,一票娘娘腔貨色。中國知識分子是中國最可恥的一個階級。這個階級夾在統治者和老百姓之間,欺下媚上。他們之中不是沒有特立獨行的好貨,可是隻佔幹萬分之一,其他都是“小人儒”。庸德之行,庸言之謹,讀書不化,守舊而頑固。中國知識分子堅守他們在統治者和老百姓中間的夾層地位,當特立獨行的王安石搞變法,想直接受惠於老百姓的時候,文彥博站出來向皇帝說話了,他說:“陛下是同士大夫治天下,不是同老百姓治天下。”王安石想越過這批攔路虎,可是他碰到了絆腳石。

劉邦為什麼最看不起知識分子

中國知識分子失敗了。有兩大方面的失敗:一方面是品格上的,一方面是思想上的。他們以知識為專業,結果卻頭腦不清,文章不行。這種特色不但使他們卑躬屈膝,狐假虎威,並且扶同為惡,為虎作倀而不自知;在思想上,也不能深入群眾,影響普遍的中國人。他們寫的東西,只能自我陶醉,或者給互相捧場的同流貨色一起陶醉,實際上,實在不成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