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銘記,施以關懷:爲什麼要策劃推出《尋找最美退伍兵》?

如今,這些宣傳和評選活動已經過去了3年,但我相信,它激起的漣漪還在盪漾擴散……這次活動不僅向廣大退役軍人和軍屬傳達了黨委政府和社會對他們的關愛,在社會上營造了“當兵幾年,榮耀一生”的擁軍氛圍,同時也向社會充分展示,在實現中國夢和強軍夢的進程中,廣大退役軍人和軍屬甘於奉獻,勇於擔當,是促進社會穩定與發展的一支堅定力量。


給予銘記,施以關懷:為什麼要策劃推出《尋找最美退伍兵》?

第一期《尋找最美退伍兵》節目播出畫面

近些年來,退役軍人的維權事件,在社會上形成一次次的輿情事件,讓人們不得不更加關注這個特殊的群體。而我認為,如果對他們的關注再早一些,關心再多一點,即便因為政策的原因不能滿足他們的所有訴求,但那些問題和矛盾也不至於如此突出。

同樣還穿著軍裝時,我就意識到,我們社會上,一代又一代的退役軍人曾經胸懷滿腔熱血和保家衛國的赤膽忠心,響應國家號召,遠離家鄉,在異鄉的軍營奉獻了青春和熱血。從軍營解甲歸來,他們依然不忘軍魂,拼搏進取,為我們的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

6年前,當我來到毗鄰北京的這個縣級市人武部任職,我發現,在這個縣級兵員大市,每年有近300人參軍入伍,至今還有1200多名子弟奉獻在全國各地軍營,歷年回鄉創業的復轉軍人有上萬人。

我不由想,當初他們響應人武部的動員穿上了軍裝,如今退役歸來,人武部就該義不容辭的當好他們的“孃家”。那麼,他們退役回鄉多年,生活過得還好嗎?在自主就業和創業的道路上,一切都還順利嗎,有過哪些成績和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

基於這種認識,剛到人武部不久,我就萌發了在全市範圍內評選表彰一次優秀復轉軍人、優秀現役軍人和優秀軍屬的打算。我當時設想,每個群體評選10個人,因此統稱“國防建設三‘十佳’”。為此,我安排姜顯義副部長加班加點,再經我反覆修改,拿出了關於評選表彰國防建設三“十佳”的方案,上報市委和政府主要領導。

當時,這個方案雖然得到了黨政領導的批准,但電視臺要收取的贊助費一直沒有著落,再加上初來乍到,勢單力薄,在人武部內部也得不到支持,因此直到姜副部長轉業離開,這個活動也一直未能啟動。但我一直沒有死心,第二年,我與一直想在愛國擁軍方面做點事的明城集團張志國董事長相識後,說出了埋在心中已久的想法,他非常支持,毫不猶豫地提供了贊助。

於是,我趕緊調整了當初的三“十佳”方案,打算先從評選表彰優秀退伍兵入手,其它兩項評選,以後再視條件逐步推出。當時負責電視臺工作的市委宣傳部劉群輝副部長聽到我的想法後,也非常支持,給我們以2萬元贊助費的“優惠價”,要求電視臺和報紙開設了《尋找最美退伍兵》新聞宣傳專欄,專門報道退伍兵們解甲歸來保持軍人本色、不等不靠自主創業的先進事蹟。

應該說,這是在全國地方媒體第一次專門為報道退伍兵開設的新聞專欄。劉部長從廣播電視臺和報社人員中,抽調精兵強將組成聯合報道組。正式方案敲定時,距當年的八一建軍節僅有一個星期的時間,如何找到自主創業退伍兵是當務之急。

我讓人武部趕緊下發通知,要求15個鄉鎮和辦事處的武裝部蒐集上報本轄區自主創業的退伍軍人線索,電視臺、電臺和報紙也面向社會發出了廣泛徵集新聞線索的公告。在新聞線索還沒有上報上來的情況下,記者們通過自己的人脈關係,很快掌握了幾位自主創業退伍兵的線索,退伍兵李行、楊建民、毛偉斌、李永利、李俊等人,被列入第一批採訪的名單。

為了確保稿件質量和宣傳效果,大多數報道我都要跟著採訪,每一篇報道我都要親自擬定標題和對稿件修改把關。我還專門為專欄“片花”設計了這麼一句話:“我無悔,我曾經是個兵;我無愧,我永不失軍人本色!”

7月28日晚上,當地的電視節目裡第一次打出“尋找最美退伍兵”的專欄圖標,第1期報道《李行:搏擊在人生第二戰場》隆重推出,緊接著,第2期《楊建民:戰場歸來不褪色》錄製成功,按時播出。

給予銘記,施以關懷:為什麼要策劃推出《尋找最美退伍兵》?

在當年12月舉辦的退伍兵歡迎大會上,部分“最美退伍兵”登臺亮相

這次報道活動也獲得了當地一位網絡媒體人的熱情關注和支持,他就是《涿州在線》網站負責人鄧美景。當時,鄧美景還是華北鋁廠的一名普通職工,這些年來,他著眼信息網絡的發展趨勢,自費開辦了涿州在線網站,依託互聯網積極傳遞涿州社會正能量。為了支持這次報道活動,他在網站專門為人武部開設了“涿州國防”板塊,發佈每期的《尋找最美退伍兵》報道,使退伍兵的事蹟在網絡上得到了很好的二次傳播,擴大了影響面。

一時間,最美退伍兵的事蹟在這座古城引起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許多群眾反映,退伍兵不等不靠自主創業的精神值得弘揚,他們身上體現的軍人風骨令人欽佩。李行是2011年國家取消義務兵安置政策後入伍的第一批兵,在青海格爾木某部服役兩年,他克服了內地到高原的種種不適,與戰友一次次穿行在青藏線上,圓滿完成了運輸保障任務,並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退伍回鄉後,他到跆拳道館擔任了一名助理教練,靠在部隊練就的過硬素質贏得了同事和學員的好評。

退伍兵韓光偉曾經是享譽全軍的新聞骨幹,退伍後,他把在部隊獲得的榮譽全部歸零,選擇了自主創業,短短一年時間,竟然辦起了一個農場和兩家公司。這位從村裡走出的農家娃,對軍旅充滿了感恩:“如果沒有軍營這片沃土,我現在可能就是抱著孩子,鬍子拉碴的地道農民,是部隊培養了我,給我提供了學習的平臺。”感恩讓他懂得回饋,他想憑藉自己的能力在地方闖出一條路來,再吸納更多優秀的戰友前來就業。

石曉峰,是這次活動採訪中最年長的一位退伍兵,也是最樂觀的一個。60多歲的他45年前入伍,在山西某基地服役5年,3次榮獲嘉獎。在一次國防施工中,為了保護戰友腰部不慎被撞傷,鑑定為三等甲級殘廢。退伍回鄉後,他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不找政府要待遇,自主創業謀生路,如今在大街上開三輪,儘管日子過得不寬裕,但他一直懷著自強不息和樂觀向上的精神。

通過這些報道,讓人們走近了這些退伍兵,被他們的事蹟深深感染。像九零後的退伍兵李行、屈晗,十七八歲的年齡,當別人還在父母庇護下時,他們卻選擇了軍營遠離家鄉,雖然軍旅時光只有短短兩年,但他們卻在部隊這個大熔爐的歷練下,走向自立和成熟,變得更有意志和堅強。即便脫下戎裝,他們也奮勇搏擊在人生第二戰場,以創業激情書寫火熱青春。當被報道的退伍兵歡欣談起當年軍旅的輝煌成績時,觀眾們與他們一起歡笑,當他們訴說坎坷經歷時,觀眾們與他們一起落淚。

隨著每一期節目的播出,《尋找最美退伍兵》欄目越來越家喻戶曉,不僅退伍兵和軍屬們愛看,許多群眾也愛看,電視收視率和網上點擊率也與日俱增,有人還千方百計託人到報社要報紙,越來越多的人主動打電話提供新聞線索。

給予銘記,施以關懷:為什麼要策劃推出《尋找最美退伍兵》?

作為參加過老山前線作戰的退伍兵,楊建民經歷過戰場上血與火的考驗,退伍20多年來,他把在部隊獲得的榮譽壓在箱底,即便是後來從單位下崗時,也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回鄉搞起了高品質種羊養殖。他感謝媒體能夠給予退伍兵關注,他說:“專欄片花裡‘我無悔,曾經是一個兵,我無愧,永不失軍人本色’,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們退伍兵的心。年輕時,我們曾經懷揣報國夢想,把寶貴青春獻給軍營,時隔多年的今天,我們還能獲得媒體的關注,說明家鄉政府和社會沒有忘記我們。”

最後一期節目的時候,我們在熱心網民的幫助下,找到了一位叫印麗的女退伍兵。她是30名退伍兵裡唯一的一名女兵,也是學歷最高的一名退伍兵。當年,她在大學裡報名參軍,退役後,她本可以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自主創業。這位美麗、樂觀、向上的80後退伍女兵說,她的夢想永遠在路上。她的故事播出後,更多的人向她表達了關注和支持,讓她繼續自主創業的信念更加堅定了。

這次報道活動,也為退伍兵們經營的事業帶去了一定的廣告效益。李俊是中醫按摩理療師,觀眾收看了《李俊:巧手推出致富路》的報道後,一週內,前去按摩理療的人數就增加了30餘人。開“張亮麻辣燙”的八零後退伍兵王伯被報道後,小店每天的顧客一下激增了80%。

石曉峰所在的槐林村鄉親聽說網絡評選後,非常敬佩村裡這位身殘志堅的退役軍人,不會上網的老人也叮囑孫輩幫忙上網投票,在鄉親們的支持下,石曉峰最終獲得14834票,在投票榜上名列第三。“最美”退伍兵的評選,不管在現實生活還是在網絡虛擬空間,都成為人們關注和議論的話題,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感染著更多的人。

給予銘記,施以關懷:為什麼要策劃推出《尋找最美退伍兵》?

部分媒體和網絡報道

在第二年的徵兵宣傳中,我們以《軍旅錘鍊,精彩人生》為題,把這次宣傳活動推出的30位退伍兵的事蹟全部製成掛圖,掛在大街上,許多青年受到他們的激勵,主動選擇參軍報國,到軍營裡接受淬鍊。

這次採訪報道活動猶如吹響了集結號,重新把退伍兵們召集到了軍旗下,激發了他們積極向社會傳遞正能量的激情。第9期報道的退伍兵張騰,爺爺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軍人,父親是河北省愛國擁軍模範,紅色血脈的傳承一直影響著張騰的信仰。退伍回來後,在家族企業裡打拼的同時,他不忘幫助那些工作還沒有著落的戰友。尤其是自從國家取消義務兵安置政策後,他一直在思考民營企業在幫助退伍兵自主就業和創業上如何承擔更多的責任。2014年,他和父親一道在企業裡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幫戰友”就業創業服務中心,義務為退伍兵就業創業提供免費服務。

其他退伍兵也結合自身特長和優勢,積極參與到公益活動和幫助戰友的行動中,主動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開辦中醫按摩診所的李俊,打出了優先招聘退伍兵和對軍人軍屬進行免費技能培訓的公告;曾在雲南服役3年的潘東子,退伍歸來一直懷有深深的雲南情結,開了一家叫“我在麗江等你”的飯店,在生意火爆的情形下,他推出了“支持國防5條承諾”,對軍屬和退伍兵打折優惠,帶頭髮起了爭創“愛軍門店”活動;一些經營養殖種植的“最美退伍兵”,在抓好自身發展的同時,不忘帶動周邊鄉親一同致富。

2015年7月,這次《尋找最美退伍兵》活動總結表彰會上,我們又推出了長達8個月的《尋找最美軍屬》新聞宣傳活動,再一次把關注點聚焦到在軍人身後默默奉獻的軍屬身上……

如今,這些宣傳和評選活動已經過去了3年,但我相信,它激起的漣漪還在盪漾擴散……這些活動不僅向廣大退役軍人和軍屬傳達了黨委政府和社會對他們的關愛,在社會上營造了“當兵幾年,榮耀一生”的尊崇軍人氛圍,同時也向社會充分展示,在實現中國夢和強軍夢的進程中,廣大退役軍人和軍屬甘於奉獻,勇於擔當,是促進社會穩定與發展的一支堅定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