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聽劉繼軍介紹,水月鏡花古戲臺建於明末清初時期,最初隸屬於山陝會館,也就是那個時期,村裡就有了自己的戲班子。這個戲臺便是本村以及附近地區重要的文化娛樂場所,村裡有句順口溜:“聽到鑼鼓響,全身都發癢。”足見村民對於祁戲熱衷到何種程度。據村中老人回憶:“當年在計劃經濟時代即便是有錢也需要布票才能購買戲服,一件製作精良的戲服花費不菲。村民們便從縣祁劇團‘收購’舊的衣服,以全村每人出一隻雞,再加兩頭豬的‘價格’換回了一批繡工考究的戲服,並且一直使用到現在。”目前,戲班人數大約在20個,目前有師傅5個,平均年齡70歲以上;徒弟十個左右,平均年齡40歲左右,他們皆義務參加。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精美的“水月鏡花”戲臺

琵琶崗村唱的戲種叫祁劇。祁劇又稱祁陽班子,是湖南地方大戲劇種之一,起源比京劇早400年,清末稱為“楚南戲”,民國初年又稱“祁陽戲”。明初傳入祁陽後與當地文化融合而形成祁陽特色的劇種。

琵琶崗村的祁劇班子曾經遠近聞名,經常被邀外出演出。歷史上琵琶崗地處湘粵兩省鹽商貿易通道之上,曾經商賈雲集,富甲一方,看戲自然是當時最好的娛樂項目。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飯後,與劉繼軍一起去祠堂,已有一些村民聚集在戲臺下,我上了“水月鏡花”戲臺,演員們都在各自妝扮,描眉、畫臉、帶帽、穿袍子。很是忙碌,我也用相機不停的抓拍。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戲開始了,只聽得鑼鼓一響,臺下即停止了喧囂。長條凳上已座無虛席。說實在的,唱的啥我是聽不全懂,但我就是喜歡這種感覺。隨著演出時間的推移,我看到臺下的人越來越少,首先是年輕人離開,最後即剩下幾個白髮老人了。而臺上亦然唱得有板有眼,絲毫不為觀眾離開所影響。為演員的執著敬業所感動著。但不由得我在想一個問題,琵琶崗村的戲班子的出路在哪裡?沒有年輕人學了,地方戲劇如何傳承下去?這會不會我此生看到的最後一場祁劇?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第二天一早,我就去找村裡唯一會製作祁劇道具的蕭先寶老人,70多歲的老人坐在窗邊,正在扎一頂帽子,牆邊放著一排舞臺上的兵器,都是出自蕭老的雙手。蕭老告訴我,現在年輕人都出去找錢了,沒人來學戲了,這次恢復唱戲,好不容易動員幾個人來學唱,最年輕的也是40好幾的婆娘了。蕭老顯得很無奈。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下田能幹活,洗腳可唱戲

作為傳統村落和傳統文化的愛好者,我也有些茫然,我只能用我的相機記錄這即將逝去的文化和家園,以慰藉自己的心靈。

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