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蘇聯沒有出現英特爾、AMD這樣的微處理器產業?

曾傳新


蘇聯不僅沒有這樣的信息企業,人們甚至都不大知道蘇聯有過什麼著名企業。蘇聯存在的就是“國營石油公司”,“國營鋼鐵公司”之類。半是企業半是政府機構。初期可以集社會資源集中發展一下,後期就陷入官僚體制的僵化之中。

如果單算產能,蘇聯這些國營企業會達到世界前例。比如蘇聯航空公司是當時世界上運輸里程最大的公司,比泛美之類大得多。但它根本不是一家真正的企業,而是國家機構。

蘇聯也創辦過國營半導體公司之類。但因為都不是獨立的企業,隨著蘇聯解體,這些國家機構就都不存在了,其資產被寡頭們分拆購買。


科技文化鄭軍


前蘇聯作為二戰之後唯一能和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雖然綜合國力相比美國一直處於劣勢,但是在科技,軍事等方面,可以說是不遑多讓的。然而,美國誕生了全球知名的客運飛機制造商,全球頂級的汽車製造商以及領先於世界的信息技術巨頭企業等等令人羨豔的所謂“高端產業”,前蘇聯在這方面卻是乏善可陳。因此,時不時就會有人問:“為什麼蘇聯的XX技術那麼強大,卻沒有誕生世界一流的XX產業?”

前蘇聯沒有出現英特爾和AMD並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要放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去解讀。從某種意義上,前蘇聯先進的技術沒有轉化成相應的產業,也是前蘇聯在冷戰中失敗,最終解體的原因之一。

雖然說造成前蘇聯在信息技術產業落後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技術路線的選擇,市場的容量等等方面都會有影響。但是,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前蘇聯的國家思維

冷戰時期,前蘇聯的科研技術實力是非常強大的,但是,前蘇聯的一門心思跟美國搞對抗,國內建設沒有跟上。我們國家近些年一直在提倡“擴大內需”,說白了就是要提高民眾收入,老百姓有了錢才能消費,反過來促進市場的發展和國家的繁榮。這種想法,和美國的策略是極為相似的。通過軍民結合,互相促進,既提高老百姓生活,也增強國家實力。國家的投入可以有更多的產出,是一種投資行為。相對而言,前蘇聯的太多的精力用於軍事實力的提高,大國力量的展示等方面。國家的很多投入,單純變成了消耗甚至浪費。此消彼長,實力差距必然不斷擴大。儘管前蘇聯在某一段時期內,通過非常手段縮小了跟美國的差距,最終卻是不得不敗下陣來。這種過於強調對抗,試圖打敗對手而不是壯大自己來確保霸主地位的思維,是冷戰思維的重要精神內核。

除此之外,前蘇聯實行的計劃經濟,相比於市場經濟,本身就不利於產業發展,這也是導致前蘇聯的強大技術難以轉化為先進產業的重要原因。不過,計劃經濟本身就是前蘇聯國家思維的導致的一種結果呈現。因此,歸根到底是國家思維,或者說是國家發展方針的問題。

前蘇聯的重工業,尤其是軍工產業是很發達的,但卻沒能轉化為民用產業,龐大的軍費開支成了嚴重的負擔。而美國人的做法就要精明很多,他們把軍用技術中有經濟利用價值的部分,積極做民用產業化的嘗試。以全球定位系統(以及由此發展出來的衛星導航系統)為例,美國的GPS成功推廣到了全世界,而前蘇聯/俄羅斯與之類似的格洛納斯(GLONASS)則幾乎只剩下了軍用價值。

美國雖然“免費”讓全世界人民使用GPS,但是發展依託GPS誕生的產業鏈,美國人具備了先天優勢。除此之外,由此帶來國家形象的提升,遠遠比登月之類的大事件更為深入人心。美國人發展全球定位/導航系統,的確花了不少錢,但是回報驚人。相比之下,前蘇聯的和其繼承者俄羅斯的格格納斯,回報則要小得多。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其他的各個領域當中。

美國的技術研發投入很大,同時也在努力追求把部分技術民用,讓科研成果變成經濟產出的動力,從而有能力不斷擴大投入。前蘇聯的技術研究投入巨大,產出較小,沒有形成良好的發展模式。因此,雖然憑藉國家意志的強力驅使,前蘇聯在國家層面(尤其是軍事實力)可以跟美國分庭抗禮。但是舉全國之力發展重點項目,必然導致其他產業發展乏力。因此,軍工產業極度發達和民用產業停滯不前並不矛盾,反而關聯緊密。這個時候再去思考為什麼前蘇聯沒有出現大飛機產業,沒有出現英特爾這類微處理器巨頭就不難理解了。因為,所有的精力主要都投入軍工產業了,自然沒有足夠的能力把民用產業做好。


鎂客網


昔日,蘇聯科技實力用強大這個詞來形容一點不誇張,至於為何沒有孕育出英特爾、AMD這樣的微處理器產業(半導體廠商)?實際上是由多個因素共同造成的。

先說蘇聯

當年,在美蘇冷戰初期,蘇聯在太空競賽中處於領先位置。可是,蘇聯在選擇電子技術發展方向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對相對老舊的電子管技術是情有獨鍾,而非著眼於更先進的晶體管及集成電路(芯片)技術。而且,蘇聯曾一直想方設法讓電子管變得更小型化以提升自己的電子技術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電子行業一度是被蘇聯當作軍用高科技技術行業。蘇聯不僅十分重視自己的電子行業,還對該行業進行嚴格管理。與此同時,蘇聯為了讓自己的軍用武器裝備更加簡單、可靠、成熟和易生產,覺得電子管技術很成熟,利用該技術容易研製出大功率電子元件。乾脆集中主要的精力於電子管小型化的研究方向上。另外,蘇聯技術專家們在對模擬電路與數字電路作選擇的過程中,分析認為模擬電路更成熟,更適用於電子管,便大力發展以運算放大器為核心的模擬電路。

蘇聯選擇電子管技術,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都對此持支持的態度。有媒體引用赫魯曉夫說出的一句原話:“真空電子管在核電磁脈衝下的生存性能比強過晶體管,今後蘇聯就不要搞什麼晶體管了,我們要集中主要的力量搞電子管小型化。”在那個年代,結合蘇聯當時的體制,赫魯曉夫這番話,等同於是給晶體管技術判了個死刑。

之後是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蘇聯有些工程技術人員終於意識到,真空電子管小型化這條路基本走到頭了,如若要讓真空管體積再縮小一個數量級,所需費用必然是個天文數字。美國等西方國家研製出的集成電路,已能在0.5平方釐米的硅晶圓片上集成14萬個晶體管了。蘇聯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用差不多10年的時間向世人們證明了一個真理,電子管小型化最終根本比不過晶體管集成電路。甚至有人還從中得出一個推論,蘇聯在科技發展戰略上出錯,也是導致蘇聯在冷戰中逐漸落於下風的原因之一。

後來,在全球範圍內,美國在集成電路芯片行業處於領先地位,進而搶得信息技術革命的先機,在軍、民電子技術行業把蘇聯遠遠甩在後面,且依靠信息技術產業創造出旺盛的市場需求。美國產業結構由此成功升級換代。蘇聯錯失了在信息技術行業的領先優勢,自身產業升級換代缺少相應的技術支撐,以至在全球成為一個油氣等資源輸出大國。

不過,也人提出了與前面不完全相同的觀點,即當初蘇聯並非完全不重視晶體管技術。比如,1950年蘇聯研發出第一個晶體管,1953年蘇聯研發出第一臺帶有晶體管的作為部分元件的大型計算機,1957年蘇聯研製出第一個硅晶體管,1961年蘇聯研發出全晶體管的大型計算機。再比如,當時蘇聯在半導體領域中的理論研究水平其實是相當高的,甚至在某些電子元件設計上,還有著很深的基礎和造詣。

後說美國

美國在集成電路行業佔據領先地位,除了早年美國對本土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給予大力扶持,以及有著市場化(競爭)大環境、產業鏈支撐等外,美國本身還有過一些了不起的集成電路技術人才。“晶體管之父”威廉·肖克利生於英國,從3歲起在美國生活、讀書、工作、創業。“集成電路之父”傑克·基爾比生於長於美國,曾在德州儀器工作過。英特爾共同創始人之一羅伯特·諾伊斯同樣生於長於美國,在業界可謂是個傳奇人物……

1955年,威廉·肖克利離開貝爾實驗室,返回故鄉硅谷聖克拉拉創業,並在當地創建“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次年,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布蘭克、克萊爾、赫爾尼、拉斯特、羅伯茨和格里尼克,這八位年齡均不過30歲的青年科學家,因仰慕威廉·肖克利的大名,相繼從美國東部來到硅谷,追隨威廉·肖克利以共創事業。後來,這八位青年才俊選擇與威廉·肖克利分道揚鑣。於1957年共同在硅谷創立仙童半導體。威廉·肖克利稱這八個人為“八叛逆”,後又改口稱他們“八個天才的叛逆”。

引述網絡上一段文字:“仙童半導體曾是世界上最大、最具創新精神和最令人振奮的半導體企業,為硅谷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這家公司還為硅谷孕育了成千上萬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是電子、電腦業界的‘西點軍校’。曾有一批又一批的精英人才從這家公司走出,書寫了硅谷一段輝煌的歷史。”

到1967年,仙童半導體的年營業額達到2億美元,在那時可謂是個天文數字。據一位曾經進入過仙童半導體的華裔博士親口所述,“一旦你進入仙童半導體,就等於進入了硅谷半導體工業的大門”。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仙童半導體的危機逐漸顯現。“八叛逆”中的克萊爾、赫爾尼、羅伯茨首先離開仙童半導體創業。之後格拉斯也帶著幾個人出走仙童半導體創業。1968年,“八叛逆”中最後兩位,即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帶著格魯夫脫離仙童半導體,共同在硅谷創立英特爾。另外,傑瑞·桑德斯帶著七人從仙童半導體出來後,於1969年在硅谷共同創辦了AMD。至於後來英特爾、AMD在集成電路行業中的發展史,在此略過。

綜上可得:美國能夠孕育出英特爾、AMD等微處理器廠商,應該是與美國有著市場化的環境、勇於創新的人才精英和配套的產業體系是分不開的。


我為科技狂


當你說到英特爾和AMD的時候,你有沒有關注過,美國的企業諸如蘋果,微軟那些崛起的主要年份,上世紀80年代,而在上世紀80年代後,直到90年代進入克林頓時代,美國的科技在基因組圖和信息高速公路上出現了大跨越。這些跨越是如此的集中以至於這裡面肯定存在某種觸發因素,那麼這個觸發因素是什麼呢?老生常談的一個法案,拜杜法案。

《拜杜法案》由美國國會參議員Birch Bayh和Robert Dole提出,1980年由國會通過,1984年又進行了修改。美國專利法第18章,在拜杜法案之前,所有的政府資助科研項目所有權為政府所有,在拜杜法案之後,政府的大量積壓專利向私人部門轉移,實質上拜杜法案打通了一條非常重要的專利之路,也就是專利的商業化道路,這裡面也同時盤活了大量美國院校的專利技術。

我們知道專利權保護實質上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壟斷來獎勵研發行為,這使得研發出現了超額的投入,我們也獲得了很多未來的科技,但是在研發上面很明顯是講求一種投入產出比,一些領域本來個人投入激情不足,比如登月,私人在一開始就沒有這種需求,所以這方面的科研是政府在開始的時候推動的。但是這部分專利雖然研發出來了,但是沒有人去考慮運用於民用產品。所以一直以來各國都在想辦法用激勵的方式盤活這些專利,美國的拜杜法案從結果看是做到了。如今美國很多的初創企業來自於大學校園,大量的專利通過利用校園的設施獲得,繼而通過校園專門設立的專利商業化機構對外進行銷售,無論是佔用公司股份的形式,還是直接買斷的方式,交由市場去開發專利,繼而校園獲得更多的資金,去搞更多的研發。

為什麼蘇聯沒有出現芯片公司,實際上大量的技術是通過技術積累來實現的,芯片也是如此,要多層次的研究基礎,並非信手拈來。而蘇聯時期知識產權是否可以實現私有呢?這個問題基本上就不用我們回答了吧,那個是計劃經濟,一定層面上專利法都不存在,所以研發結果都是目標性的,而且是國有的,也並不考慮市場的需求。即使蘇聯對於研發的科學家也是激勵的,有獎勵的,但是這些技術依然是不實用的,很多的技術就躺在了那裡,而沒有被商業化開發,成為製造利潤的工具。

這就像當年讀書,有興趣的學科你總能學很好,沒興趣的學科老師天天讓你留到十點你還是學不好,因為興趣實質上是因為做好的事情能夠自我激勵。在激勵這一點上面,很明顯,美國的效率比蘇聯高很多。到了俄羅斯時代,不但是國力上和美國拉開了差距,科技上面的差距也很龐大,這個差距在早年的蘇聯時代已經奠定。


凱恩斯


為什麼蘇聯沒出現英特爾AMD這樣的微處理器產業公司,其實原因多了,個人覺得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體制問題,原蘇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限制了人的思維和創造力;二是科研重心問題,原蘇聯成天都想著稱霸,注重發展那些看著高大上的飛機大炮;三是國民思維問題,當然這也是由傳統文化和教育所導致,比如美國電影中科幻片佔很大比重!


長風破浪19651606


借鑑蘇聯的經驗教訓,決策不要偏聽偏信,不要盲目拒絕新興科技,決策要有前瞻性,要有足夠的超前意識。所以,中國在輪軌高鐵發展建設應用規模鼎盛的時候也不要肓目自大地認為唯有輪軌高鐵才是最牛、才是最靠譜,而放緩對常壓高速磁懸浮列車技術和真空管道磁懸浮列車技術的研究和實例化開發應用。很多人都對研究真空管道超高速列車不報有希望和信心。決策層和科研領域理應比普通百姓網民更加清醒和冷靜,要堅定不移地緊跟世界高端和前瞻技術,而不能坐等人成之後才覺得靠譜再去追趕,等到別人真正實現應用的時候你才覺得靠譜再去追趕那就晚啦,所以中國常壓高速磁懸浮列車和真空管道超高速飛車的研發一刻也不能停,千萬不要受網絡噪音的干擾和影響而放慢研發和實例化的腳步!


能量十十


和體制有關,也和土壤有關,蘇聯的社會制度讓人為了國家去努力,去為了社會大義去拼搏,忽略了人性。太極端了。美國自由的很,所以自由的國度腦子靈活,跳躍。說個栗子。

UNIX操作系統,是今天Linux祖先,也是安卓和iOS的原始祖先。今天大型服務器很多在用的。可這個東東的誕生卻是兩位發明人最早為了玩遊戲搞的,而為了玩遊戲,還開發了個語言,用這語言搞了系統,最後,就是為了玩遊戲,就是閒的蛋疼兩人。具體故事更有意思,公家的閒置電腦,為了鼓搗遊戲,最後弄出了了不起的事。

這樣的故事在蘇聯不可能誕生,這是典型的不務正業,典型的懶撒行為。要是被紀律部門發現,會要挨批鬥,會要做檢討,開除d籍的。但美國現實中,這兩人開創了未來成為佳話。

我們現實的問題也不過如此,什麼事都要靠國家意志,集中力量幹大事。可忽略了什麼呢


邪神大熊


因為美國一直在進步,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產業。而蘇聯給人的感覺是表面強國,實際上一直在吃老本,一直在退步,以前沙俄的時候。可以說是名人輩出,不管是科學上的門捷列夫,還是文學上的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都豪不遜色西歐。軍事上平平無奇的威靈頓,隨隨便便就打敗了拿破崙。後來蘇聯之後就沒什麼人物了,所有的世界名人都是政治的產物。而CPU這種東西完全是科技上的東西,美國不知道在基礎工作上投入的多少的人力物力時間才發展出來的。不是蘇聯領導人吼兩聲就能做出來的簡單功利化產物。


165414


不要輕信那些所謂的體制之類的謊話。蘇聯好東西太多了,但是西方國家把那些發揚光大了。理論上西方國家要給蘇聯不菲的專利費用,但是,蘇聯解體了;蘇聯當局不認可那些專利!

說實在話,蘇聯的專利可以養活至少兩個俄羅斯!

比如手機,比如百事可樂,比如個人電腦,比如薩馬蘭奇


聯盟指揮官


美蘇冷戰時期,蘇聯一門心思打核大戰,全心全意研究晶體管,電子管就沒當回事,結果核戰也沒打起來,冷戰結束後蘇聯解體俄羅斯內亂,上來的領導人都是經濟盲人,加上國內政冶勾心鬥角,鐵腕獨裁,所以在國際上聲譽很差。其實俄羅斯包括蘇聯不是沒有相關產業,而是不太重視,不宣傳造勢而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