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百款車型車內內飾重金屬檢測報告》即將發布

你瞭解你的車嗎?你知道車內空氣質量也是影響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嗎?你知道汽車除了主動和被動安全之外,還有一種隱形的存在叫作車內重金屬含量嗎?

對於重金屬,我們知道鉛,汞,鉻這類元素如果在身體內逐漸堆積,會對人體健康有著非常嚴重的影響,但這些重金屬的存在往往被汽車整車企業和零配件商所忽視,或者故意隱瞞。

而就在2018年6月底之前,多年以來著重關注汽車車內健康的車問網聯合擁有超百萬粉絲的汽車新媒體“車有範兒即”將聯合發佈《百款車型車內內飾重金屬檢測報告》,將超過100多款車的車內重金屬含量檢測報告,公佈於眾。

據悉,本次檢測採用“現場測試“的方式,即100多款車型均為下線後三個月之內的新車,從而保證了檢測樣品的“新鮮”,而這百款車型幾乎囊括了市面上所有合資、進口、自主汽車品牌的大部分市場銷售產品。

2018年度《百款車型車內內飾重金屬檢測報告》即將發佈

本次檢測由專業的測試團隊手持聯合國核查所使用的便攜式熒光RoHS分析儀,通過兩次檢測校對後得出最終檢測報告,因此數據報告更加權威、準確。

另外,檢測標準採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於2014年發佈的《汽車禁用物質要求(GBT 30512-2014)》國家強制標準。

其實2009年8月底,《汽車禁用物質要求(徵求意見稿)》(下稱《要求》)的意見徵集階段就已經結束。按照《要求》所指,除部分在一定期限內豁免的汽車零部件和材料外,新認證車輛從2011年1月1日起、在生產車從2013年1月1日起,均應滿足如下規定:汽車及其零部件產品中每一均質材料中的鉛、汞、六價鉻、多溴聯苯(PBBs)、多溴聯苯醚(PBDEs)的含量不得超過質量百分數的0.1%,鎘的含量不超過質量百分數的0.01%。

按照國標要求,除部分在一定期限內豁免的汽車零部件和材料外,汽車及其零部件產品中每一均質材料中的鉛、汞、六價鉻、多溴聯苯(PBBs)、多溴聯苯醚(PBDEs)的含量不得超過質量百分數的0.1%(1000PPM),鎘的含量不超過質量百分數的0.01%(100PPM)。

此次檢測的單位(PPM),ppm是溶液濃度(溶質質量分數)的一種表示方法,ppm表示百萬分之一,即1升水溶液中有1毫克的溶質,則其濃度(溶質質量分數)為1ppm。

2018年度《百款車型車內內飾重金屬檢測報告》即將發佈

本次接受全面“重金屬體檢”的132款新車在選擇上涵蓋了多重維度,既包含國產合資品牌,也包括了進口車車型和自主品牌;既有幾萬元的經濟型車,也有百萬元的豪華產品;既有傳統燃油車型,也包括了眾多新能源品牌車型。

本次報告主要針對汽車駕駛艙內三個部位的重金屬進行了取樣測試,包括方向盤、座椅、排擋,這三處人體經常接觸的部位。

此次我們關注的重金屬含量主要有4種,鉛(Pb)、汞(Hg俗稱水銀)、鎘(Cd)、砷(As是俗稱砒霜的主要元素,因為性質與重金屬類似,也通常被歸類為重金屬)這四種重金屬因為危害人體比較嚴重,而這些重金屬主要是以混合物的形態出現在車的內飾當中,尤其是座椅,檔把,玻璃,車輛儀表板以及搪塑材料中,所以是本次檢測的重點。

鉛在車內的存在:鉛一般會作為有機材料添加劑使用,如加入橡膠件,密封件,粘結劑,塗料,潤滑脂和樹脂表面,車用皮質座椅的鞣製等過程也會使用到鉛。

砷的危害:是人體的非必需元素,元素砷的毒性極低,而砷的化合物均有劇毒,三價砷化合物比其它砷化合物毒性更強。砷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接觸進入人體,如攝入量超過排洩量,砷就會在人體的肝、腎、肺、子宮、胎盤、骨骼、肌肉等部位蓄積,與細胞中的酶系統結合,使酶的生物作用受到抑制失去活性,特別是在毛髮、指甲中蓄積,從而引起慢性砷中毒,潛伏期可達幾年甚至幾十年,慢性中毒有消化系統症狀、神經系統症狀和皮膚病變等。砷還有致癌作用,能引起皮膚癌。

鎘的危害:鎘的毒性很大,可在人體內積蓄,主要積蓄在腎臟,引起泌尿系統的功能變化;鎘主要來源有電鍍、採礦、冶煉、燃料、電池和化學工業等排放的廢水。

2018年度《百款車型車內內飾重金屬檢測報告》即將發佈

檢測流程如下:

1、光譜儀準備

按照儀器的工作指南給儀器通電,加熱設備,並按照廠家的指導說明使儀器穩定。

2、校準

根據儀器用戶手冊的說明,按照廠家提供樣品作為校準樣品。樣品中元素的濃度必須各不相同。

3、選擇測試點

測試範圍包括車內方向盤、擋把、座椅三個部位。每個部位根據不同車型材質、用料的不同至少選擇三個點作為被測試點,例如擋把頂部真皮材質,檔杆鍍鉻材質,以及底座仿皮材質等。

4、正式測試、讀取數據並記錄

測試點為金屬材質則測試時間為120秒,聚合物材質為60秒。含氯(CL)元素超過10%的被測點,需改變測試模式為無滷模式重新進行測試,以達到精確數值,此時測試時間為90秒。

根據測試儀器顯示記錄每個部位18項元素數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