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燒、出皮疹、唇乾,5歲以下要留心這種「怪病」!

科長前幾天推送了一篇關於寶寶發燒的文章,很多寶爸媽留言表示,想看關於小兒川崎病的科普文章。

寶寶發燒、出皮疹、唇乾,5歲以下要留心這種“怪病”!

急大家之所急,應大家之所需,科長這就帶各位寶爸媽瞭解一下讓寶寶備受折磨的川崎病!

STEP 1

認識川崎病

什麼是川崎病?

乍一聽這個病名,可能以為它是個什麼罕見病,其實不是。它最愛欺負5歲以內的嬰幼兒,尤其是男寶寶。

川崎病又稱黏膜淋巴結綜合徵,是一種以急性發熱、出疹為主要症狀的急性血管炎症。

由於此病是由日本醫生川崎富作首次報道出來的,因此被稱為川崎病。

這種病的主要症狀是:一開始連續高燒5天,用藥也不奏效;緊接著患兒雙手雙腳出現腫塊,然後脫皮;同時雙眼發紅,舌頭上還有顆粒狀紅點,形似“楊梅”。

臨床表現:

寶寶發燒、出皮疹、唇乾,5歲以下要留心這種“怪病”!

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川崎病本身沒那麼可怕,可怕的是它容易引起併發症,造成肝臟、心、肺、腎臟等器官的病變,特別是容易造成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

此外,還會引起患兒煩躁不安、腹痛、關節痛、咳嗽,甚至發生抽搐、昏迷等症狀。

冠狀動脈瘤:

寶寶發燒、出皮疹、唇乾,5歲以下要留心這種“怪病”!

遺憾的是,目前川崎病的病因還不清楚,可能與感染有關,但均未得到證實。

STEP 2

怎樣判定是否得了川崎病?

川崎病≠感冒、猩紅熱

川崎病的前期症狀是持續發燒、身上同時伴發有疹子,因此常常被誤診為感冒猩紅熱

寶寶發燒、出皮疹、唇乾,5歲以下要留心這種“怪病”!

寶寶發燒、出皮疹、唇乾,5歲以下要留心這種“怪病”!

哪些症狀強烈提示川崎病?

目前全世界公認的川崎病診斷標準主要參考以下6個表現症狀:

  • 持續發熱5天以上。體溫常在39℃左右,服用退熱藥後,體溫退而復升,且抗生素治療無效。
  • 多形性皮疹。發熱2~3天后出現紅色斑丘疹,多發在軀幹部,沒有水泡、結痂及瘙癢症狀。
  • 手腳出現硬性水腫。通常在起病後3~5天出現手掌及足底發紅,雙手足硬腫;病程10天后指/趾開始脫皮。
  • 眼球結膜充血。在發熱1~2天后常出現眼球充血,但無分泌物。
寶寶發燒、出皮疹、唇乾,5歲以下要留心這種“怪病”!


  • 口唇紅腫、乾燥、皸裂。一般在發熱1~2天后出現,嚴重時有口唇有出血,舌頭紅成楊梅樣,但沒有潰瘍。
  • 頸部淋巴結腫大。起病後1~2天出現,多見於單側,觸之柔軟,但不可推動,無化膿。

如何確診川崎病?

心臟彩超、心電圖、血常規、CRP、血沉、冠狀動脈造影等。

STEP 3

丙種球蛋白+阿司匹林+潘生丁

潘生丁 川崎病恢復期仍然有冠狀動脈病變的患兒,除了應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外,還須加用潘生丁。

定期複查

患兒出院並不代表病就痊癒了,患兒還需要繼續服用阿司匹林,無冠狀動脈併發症患兒口服至病後2~3個月,有冠狀動脈併發症的患兒應該口服到冠狀動脈內徑恢復正常。

此外,寶爸媽們還要記得帶孩子做定期複查。

沒有冠狀動脈病變:可以分別在出院 1 個月、3 個月、半年及 1 年後,進行 1 次全面檢查(包括體檢、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

有冠狀動脈病變:除了以上檢查之外,每 6 個月都需要複查,直到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消失。

川崎病一般多久能治好?

病程因病情輕重長短不一。一般情況下:

  • 急性發熱期,病程為3~11天,需住院治療。
  • 亞急性期,一般病程為 11~21 天,體溫下降,症狀緩解。可發生冠狀動脈瘤,致心肌梗死、動脈瘤破裂。
  • 恢復期,為 21~60 周。如無明顯冠狀動脈瘤即逐漸恢復,有冠狀動脈瘤仍可持續發展。

【科學家庭育兒】國家級出版傳媒機構專業團隊,聯合百名育兒專家與萬千家庭一起,專注寶寶的早教、智力開發、性格培養、情商教育、家庭親子關係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