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世界中,爲什麼有時候看著動物們餓死也不去幫忙呢?


《動物世界》是目前全球收視率最高的紀錄片,影響了好幾代人,對人類瞭解自然世界和所有的幫助,目前拍的最好的應該是屬於美國拍的《動物世界》。攝影師將鏡頭深入到海里、雪山、高原等地,世界各個地方無處不在,探尋著生命的繁衍和發展。

科學家們對小生命進行探索的時候,大多數都是單純的記錄它們,而並非干涉它們的領地生活,其中最典型的當屬於備受質疑的北極熊的要餓死事件了。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北極生存的北極冰川融化,北極熊喪失了天然的優勢。一頭已經快一個月沒有進食的北極熊出現在攝影師的鏡頭下。

飢腸轆轆的他在一次一次的嘗試捕食獵物,但一次一次的失敗。攝影師並沒有投入放下手中的儀器去幫助這頭飢腸轆轆的北極熊,或者說向它投食,而是任其自生自滅,最後走向死亡。唯一有所幹涉的是紀錄片當中的一直被媽媽遺棄的蜜獾。


蜜獾,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平頭哥”,相傳蜜獾是動物世界食物鏈頂端的“王者”,即使是非常有毒性的眼鏡蛇,也只不過是它們的“開胃菜”。因為從一出生開始,蜜獾的媽媽就開始教導自己的孩子如何應對各種的毒液,慢慢的增大蜜獾的耐毒性。

科學家在撿到蜜獾之後,將蜜獾帶回去養了將近一個月,隨後慢慢成長的蜜獾被再一次投入到森林中。科學家們教它捕獵,擔任著蜜獾媽媽的工作,這隻小蜜獾還沒有學會應對忽如奇來的入侵和戰鬥,數次被狒狒追趕,差點喪命。而因為狒狒怕人,每到關鍵時刻,科學家們就走到蜜獾的面前,阻止了即將展開的殺戮。

有說法稱,如果人類過多的干預動物世界,那麼將會破壞自然的循環。最典型的就是為了保護小兔子而獵殺狼,導致兔子氾濫無比,最後氾濫成災,不得不由人類出面解決。但也有觀點認為,北極熊是瀕危的動物,即使是人類出手一兩次拯救北極熊以保留其血脈,也不足以破壞自然的循環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