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崛起——第一回 仁愛惠帝

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在位八年的大漢帝國創立者——劉邦,因傷病去世,享年62歲。大漢帝國贏了一位新的掌舵人,此人就是皇太子劉盈。

大漢崛起——第一回 仁愛惠帝

漢惠帝——劉盈


劉邦死前一直擔心皇后呂雉會篡奪大漢天下,所以和大臣定下“白馬之盟”,但劉邦管得了生前,管不了身後。劉邦的擔心不無道理,因為就在他死後,呂后就準備不發喪,先將朝中某些重臣解決掉。當然,呂后謀劃這件事情,自然要找人商量,這些人肯定是呂后的親信。主要是“三呂”,即呂產、呂臺、呂祿,呂產和呂臺是呂后大哥呂澤的兒子,呂祿是呂后二哥呂釋之的兒子,這三人都是呂后的親侄子,呂后深信他們。然而,這“三呂”此時畢竟年輕,是名符其實的“呂家三少”,呂后還找了另外的人來商量。這個外人就是審食其。


劉邦封賞功臣時,將審食其封為闢陽侯,那審食其立了什麼軍功嗎?審食其沒有立任何軍功,他只幹了一件事情,奉劉邦之命,在沛縣照顧劉邦家小。彭城之戰後,劉太公和呂后都被項羽俘虜,審食其也陪著他們在項羽大營做人質。呂后在項羽軍營中過了三年最悲催的時光,在這期間,都是審食其照顧她的飲食起居,兩人自然日久生情,呂后既把他當親信也當情人。劉邦項羽鴻溝義和後,呂后和審食其一起回到了劉邦大營,兩人之間自然保持了一定距離。


那劉邦知不知道他們之間的事情呢?肯定知道,但畢竟是在當時那種特殊的情況下,而且呂后和審食其之後並沒有再次做出出軌的事。還可能有一個原因,劉邦是非常注重男女平等的,劉邦在論功行賞時,先後封了幾個女子為侯,其中就有許負,號稱天下第一神算,她被劉邦封為雌亭侯,同時,許負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女子封侯的。劉邦自己都找了那麼多老婆,此時呂后早已人老珠黃,只要不過分,劉邦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呂后在劉邦的遺體面前,跟審食其以及“三呂”謀劃說:“朝中很多人都與先帝是布衣之交,後來變為臣子了,他們常常感到不愉快。今天又讓他們侍奉少主,如果不殺光這些人,天下難以安定。”呂后的確擔心她不能鎮住那些重臣悍將,所以才決定鋌而走險。然而,這個密謀終究還是走漏了消息。誰走漏了呢?自然是呂家三少之一的呂祿,呂祿公子哥一個,平時就喜歡交朋結友,他有一個非常好的朋友,叫酈寄,是開國將軍酈商之子。呂祿將這一絕密消息竟然告訴了酈寄,酈寄覺得事態嚴重,隨即告訴他的父親酈商。


酈商當即跑去見審食其,酈商說:“我聽說皇上已經駕崩,故意不發喪,想要誅殺部分大臣。如果是真的,那就天下大亂了。陳平、灌嬰率十萬大軍駐守滎陽,樊噲、周勃率二十萬大軍平定代地,這些將領聽說陛下駕崩,朝中大臣都被殺死,必然率兵返回,攻打關中。大臣在內部反叛,將軍在外面攻打,這樣下去,大漢就完了。”審食其原本就不贊成呂后這麼做,只是他沒有更好的理由,於是他將酈商的話告訴了呂后,呂后聽後,不禁打了個寒顫。隨即,將劉邦駕崩的消息昭告天下,並大赦天下。


一場災禍就就這樣消於無形。顯然,呂后沒有追查是誰走漏的消息,不然的話,呂祿也不會在十多年後,一場致命的政變中,命喪他人之手,以至於呂氏被滅族。在那場宮廷政變中,欺騙呂祿的還是酈寄。


公元前195年五月十七,皇太子劉盈率領文武百官將劉邦葬於長陵。葬禮完畢後,眾人一起返回太廟商量劉邦的廟號、諡號。何為廟號呢?就是皇帝在廟中被供奉時的名號,起源於商朝,後來被秦始皇廢掉了,而大漢初期實行的儒家治國,自然又將祭祀、禮儀等一些儒家重視的傳統再次恢復。西漢對追加廟號十分慎重,西漢出了那麼多帝王,只有四個帝王有廟號。也就是說,只有開國君主、或者有保全社稷大功的皇帝,才有廟號。何為諡號呢?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評價,算是蓋棺定論。諡號制度也是從周朝開始的,天子,諸侯、大臣都有諡號。秦始皇登基後,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屬於“大不敬”,於是也將諡號制度廢除。由於漢朝施行以孝治天下,劉邦之後的所有帝王,諡號中都帶有“孝”字,像後來的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第二個字就是對皇帝的生前評價。這些字選取自然有好有壞,好的有“文、武、明、睿、景”,壞的有“厲、靈、煬”。當然也有一些平庸的,只要這個帝王不是亡國之君,他的諡號一般不會很難聽。即使在位期間,沒有什麼作為,也會用一些平庸的字來做諡號。比如即將登基的皇太子劉盈,後來的諡號就是孝惠皇帝,這個“惠”字就是一個非常平庸的。歷史上,不管是晉惠公,還是晉惠帝,都是昏君,在位期間,都是無所作為的。


那大臣們是怎樣評價劉邦的呢?群臣商量說:“皇帝出生細微,撥亂反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也就是,大臣們將劉邦的廟號定為“太祖”,諡號為“高”,稱為高皇帝。由於劉邦是大漢的開國之君,所以沒有加上“孝”字,而此後的漢代所有帝王,都有一個“孝”字。


劉盈將父親劉邦的喪事弄完後,剛剛十六歲的他終於登了上皇帝大位,並在登基時,封母親呂雉為皇太后。後人認為劉盈這個皇帝過於仁弱,無所作為,以至於司馬遷寫《史記》時,都沒有專門為他作一篇。如果仔細的分析,在他不長的皇帝生涯中,他還是做了一些事的,而且他也想有所作為。


劉盈之所以評價不高,兩個原因,第一是他老子劉邦太厲害了,他的光芒都被劉邦掩蓋;第二個原因就是他是呂后的兒子,而呂氏最終被滅族。


劉邦對劉盈這個兒子,應該是非常不滿意的。當初彭城之戰時,劉邦被項羽追兵追殺,他在情急之下竟然將馬車上的劉盈和魯元公主直接踢下車,每次踢下都被太僕夏侯嬰給抱上來了,劉邦還踢了好幾次。當時的劉盈才五歲,劉邦氣的都想殺了夏侯嬰。試問一個五歲的小孩,面對兵荒馬亂,除了哭能幹什麼?唯一的依靠就是自己的父親,而自己的父親竟然多次將自己拋棄,有哪個小孩能夠承受如此之重的傷害。正是那次事件讓劉盈的心理留下了非常的陰影,即使在登基為帝后,依然不能散去。


彭城之戰後,劉盈不久即被封為王太子,留守關中。在留守關中的那幾年裡,劉盈渡過了最悲慘的時光,父親在外征戰,母親被人俘虜,幾乎無依無靠。史書上記載“蕭何與太子鎮守關中”,試問,一個五歲的小孩,怎麼能鎮守關中?蕭何政務繁忙,也沒時間管教劉盈,只能找一些僕人照看他,除了不讓他受凍受餓外,劉盈沒有感受到任何父母之愛。相當於說,劉盈的幼年一直在託兒所裡面,而且託兒所幾乎沒有玩伴,只有他和他的姐姐。


劉邦打敗項羽後,劉盈從王太子變為皇太子,這對他來說,算不上什麼驚喜。唯一讓他開心的是,母親呂后能夠和他在一起,他也可以時常去見見爺爺奶奶。劉邦自己不學無術,對自己的孩子也沒什麼要求,劉盈幾乎處於放養狀態。在劉邦登基幾年後,劉邦意識到了儒學的強大,所以給劉盈找了一個老師,這個老師就是儒學大師叔孫通,正是叔孫通的到來,讓劉盈覺得人世間還有一些趣味。


叔孫通作為儒學大師,教授給劉盈的就是儒家的那些思想,主要包括“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九大方面,作為未來的帝國領導人,叔孫通一直給劉盈灌輸一個思想,治國必須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劉盈之前從來沒有接觸到這些東西,在他看來,老師給他講的這些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讓他倍感舒適,使得他的心靈得到洗禮。於是在之後的幾年裡,劉盈跟著叔孫通學《孝經》、《論語》,不管外面太子爭奪戰如何激烈,劉盈都在心無旁騖的學習。對於劉盈的學習提高,太傅叔孫通還是很認可的,他認為,只要假以時日,他定能將劉盈培養為一代仁愛之君。正是為了追求這個夢想,叔孫通為了保證劉盈的太子之位,數次以死相逼。對於叔孫通為劉盈所做的一切,呂后看在眼裡,感激在心,她也多次告誡劉盈說:“孫太傅博學多才,你一定要認真學習。”


事實證明,劉盈的確沒有辜負叔孫通的期望,在他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他已經做得很好了。部分人認為劉盈在當皇帝期間,並無實權,和傀儡差不多,這句話是有問題的。如果仔細分析,可以明顯的發現劉盈權力非常大,幾乎很多事情他都能乾綱獨斷。劉盈的所有作為都符合儒家仁君的標準,那劉盈到底做了哪些事情才有仁君之稱呢?


比如對自己的同族兄弟上,劉盈的做法可讓那些後世明君汗顏。比如他的三弟劉如意,劉盈堪稱關懷備至。劉邦死後,呂后掌權,自然不會忘記自己的老仇人,當即下令把戚夫人囚禁起來,並把戚夫人的頭髮剃光,讓她穿上囚衣在在永巷裡舂米。何為舂米?就是將稻穀去殼的過程。由於古代科技不發達,這是一項非常繁重的勞動。呂后將戚夫人頭髮提到,穿上囚衣,讓她做苦力,顯然是為了羞辱她,就是一個女人的嫉妒心在作祟。要說戚夫人不愧是一代才女,她一邊舂米,一邊唱著自己她自己創作的詩歌《舂歌》:“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


戚夫人的這首《舂歌》被考證為記載於正史最早的五言詩歌,是可以和項羽的《垓下》,劉邦的《大風歌》媲美的千古絕唱。呂后聽見後,完全不會有我見猶憐的感嘆,只是讓她更加憤怒。因為呂后想到了當初戚夫人差點將太子之位奪取,這就不是平常女子之間的嫉妒了,而是政治鬥爭。在呂后看來,劉如意的存在一直是她母子的威脅。於是呂后派出使者召見趙王劉如意入京。


劉邦在死前讓硬漢周昌擔任趙國的丞相,希望他能夠保護劉如意。事實上,劉邦真沒看錯人,呂后前後派出了三次使者,都被周昌給拒絕,周昌還當著使者的面,直接把呂后的陰謀給說出來了。周昌對使者說:“高帝生前把趙王囑託給我,趙王年紀小,我聽說呂太后怨恨戚夫人,想把趙王召去一齊殺掉,我不敢讓趙王去。而且趙王也病了,不能接受命令。”呂后發現自己目的沒達到,陰謀也被周昌給戳穿,非常憤怒,決定先調開周昌。


呂后先召周昌入京,然後在派遣使者召劉如意入京。此時的劉如意只有十二歲左右,哪裡知道危險,而整個趙國除了周昌之外,也沒人敢得罪呂后,於是劉如意就屁屁顛顛的跟著朝廷的使節來到了京城。劉盈知道母親將劉如意召入京城之事後,當即認為會對弟弟如意不利,在得知弟弟進入長安地界的那一刻起,劉盈就親自出城到灞橋迎接如意。一個帝王不為了任何政治需求,只是為了保護弟弟而出城迎接,自古少有。至此之後,劉盈不管吃飯,睡覺,還是上朝,都帶著劉如意一起,以至於呂后根本找不到機會下手。就這樣,劉盈將自己的弟弟很好的保護了起來,連續一個月都是這樣,然而,人畢竟有疏忽的時候。


有一天早上,劉盈凌晨就出門打獵,劉如意由於年紀小,不能早起,便在宮中接著睡覺。呂后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派人拿著毒酒給劉如意送了過去,劉如意還在睡夢中,以為是宮女送的早餐,當即喝了下去。等劉盈打獵而歸時,看到的是劉如意七竅流血的屍體,心中那個悔恨可想而知。


解決劉如意這個政治威脅後,此時呂后已經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她下令砍斷戚夫人的手、腳,挖去眼珠,燻聾耳朵,喝啞藥,讓她呆在廁所裡,這就是呂后製造的“人彘慘案”。當然,《史記》、《漢書》上都記載呂后將戚夫人做成人彘後,並叫劉盈一起來觀看自己的傑作。對於這個記載,我是不認可的,原因就在於劉盈畢竟是呂后的親兒子,身體很差,呂后沒有必要嚇自己的兒子。難道呂后不知道自己的兒子身體差,如果將劉盈嚇死,此時劉盈無子,劉邦還有六個兒子在,恐怕呂后的太后之位就難以保全了。劉盈的存在才保住了呂后的政治地位,呂后不可能做出這種自毀長城的事情來。至於史書記載,劉盈知道這件事情後,就非常埋怨母親呂后,然後就每天飲酒、不理朝政,沒幾年後就死了。這些話都是由問題的,因為劉盈不但沒有荒廢朝政,反而是有所作為。


劉如意的慘劇,劉盈應該親自看見了,至於“人彘慘劇”,應該是劉盈調查得知的。劉如意畢竟大半年沒有見到自己的母親了,肯定會求自己的皇帝哥哥,而劉盈就會調查。惠帝對自己的弟弟如此友愛,對自己的哥哥也如此。漢惠帝二年,齊王劉肥到京城朝見惠帝。由於劉盈之前看見自己弟弟的慘死,所以此次哥哥前來,劉盈非常小心,生怕再次讓自己的哥哥慘死京城。


劉肥即是外鎮諸侯,又是自家兄弟,劉盈舉行酒宴為哥哥接風。惠帝認為齊王是自己的哥哥,便請他坐上座。呂太后非常惱怒,讓人倒了一杯毒酒放在面前,賞賜給齊王,為他祝福。由於有之前的教訓,劉盈時刻注意著母親的一舉一動,當齊王剛起身要接,惠帝劉盈搶先拿過那杯酒。呂后一見大驚,起身潑去惠帝手中的酒。齊王心知有怪,不敢再喝,假裝酒醉離去。經打聽知道那是杯毒酒,大為驚恐,以為此次很難離開長安了。齊地人才濟濟,身為齊王的劉肥身邊自然不缺乏能臣。當即有人告訴劉肥說:“呂太后只生了惠帝與魯元公主兩人。如今您國內有七十餘城,而公主的封地只有數城之地。您不如拿出一個郡獻給太后,用作增加給公主的封地。這樣,太后必然高興,大王也就沒有災禍了。”漢初,王孫公主都有自己的封地,而封地上所有稅收都歸持有人,封地越多,自然越富有。於是,齊王劉肥就獻出城陽郡,並遵魯元公主為齊國太后,面對如此大禮,呂后自然開心。呂后一開心,就親自在齊王官邸設酒宴,與齊王一起飲酒慶祝,然後送齊王回國。


劉邦的所有子孫中,能夠逃離呂后魔爪的真不多,這個齊王劉肥就是其中一個。當然,齊王能夠存活下來,也和他的經歷有關。齊王雖然是劉邦的長子,但畢竟是私生子,從小受人白眼,逆來順受慣了。諾大的齊國對他來說,已經足夠了。作為劉邦的長子,既沒有和劉盈爭太子之位,又主動獻好,呂后沒有必要為難他。劉肥作為魯元公主的哥哥,竟然將自己的妹妹認作齊國太后,不知九泉之下的劉邦作何感想。


劉盈關愛兄弟,這在儒學上叫“悌”;但他又不能忤逆他的母親,因為儒學上還有“孝”。弟弟慘死,人彘慘案對劉盈來說,肯定是有打擊的,因為他一直對太傅叔孫通的教導銘記於心,在他看來,這些道理能夠啟迪他的心靈。同時,他也相信這些道理能夠幫助他改變母親。太傅教導他“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他也深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所以他想德行去感化他的母親。他想到了太傅教給他的《論語·顏淵》這一節,上面說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然而,呂后的幾件慘案讓他懷疑他的少年所學,甚至有一種哀莫大於心死的感覺。每當想到這些時,劉盈的確曾借酒澆愁,但絕不是頹廢到底,在醒來時依舊勤於政務。


劉盈的執政班底在劉邦死前就已經定好了,丞相依舊是蕭何,趙堯任御史大夫,太尉為周勃,幾乎沒有改變,對待這些老臣,劉盈非常敬重。比如蕭何病重時,劉盈親自前去探視,看著躺在床上的蕭何,劉盈傷心的問道:“您要是百歲後,誰可以接替您?”蕭何回到:“最瞭解臣下的還是皇上。”劉盈問道:“曹參怎麼樣?”蕭何欣慰的說:“陛下已經找到了人選,我死也沒有遺憾的了。”蕭何不愧是一代名相,原本因為爭功問題,導致他和曹參二人有隔閡,但是蕭何臨死前,依舊推舉了曹參。顯然,蕭何真正的做到了“外舉不避仇”,真是大公無私。


自古皇帝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知錯改錯不認錯,因為認錯會損害皇帝的權威,而惠帝劉盈,在這方面上繼承了劉邦的優點,只要大臣指出他的錯誤,他不但欣然接受,而且還自責不已。劉盈在即位後,又將自己的老師,太子太傅叔孫通調為太常,這個太常就是之前的奉常,主管宗廟禮儀,這對叔孫通來說,也算是專業對口。劉盈每次去長樂宮拜見母親呂太后時,天子出行一般都有衛兵警戒清道,劉盈認為這樣會驚擾百姓,於是下令在武庫的南邊修了一條空中走廊,這樣以來,就不會擾民了。但劉盈不知道的是,他修築的這條道路恰好在劉邦衣冠出巡儀式的道路上。雖然劉邦死了,但按照禮儀,每個月的第一天必須將劉邦生前的衣服拿出去巡遊,而巡遊之路的上面就是惠帝修的空中天橋。


叔孫通發現這個問題後,當即反問劉盈說:“子孫後代怎麼能在祖宗道路上行走呢?”惠帝驚恐說道:“趕快拆了它。”叔孫通說:“皇上不會做錯事。如今已經做了,百姓都知道。希望陛下再蓋一座高帝廟在渭水之北,作為出遊衣冠之廟,這樣也能增加高帝宗廟的數量,這是大孝之道。”劉盈隨即按照叔孫通的方法去做。蕭何是託孤之臣,叔孫通久任太子太傅,劉盈尊敬很好理解,那對一般的臣子呢?


對一般臣子也非常好,劉盈剛即位就給所有官員漲工資,他的理由也高大上,他直接說:“官吏的職責就是治理人民,如果能盡職盡責,就會得到人民的信賴,因此給他們重的俸祿,也是為了人民。”要知道的是西漢官員的俸祿本來就很高,劉邦採取的就是高薪養廉的策略,以至於我們發現,西漢幾乎沒有官員因為貪汙而被處罰的,因為基本沒人貪汙。不僅如此,劉盈還多次給官員發賞錢,當然,他發的方式也很特殊,比如退休的兩千石高官或將軍直接發,對於那些沒有退休的官員也會發,但有個條件,就是要和父母妻兒住在一起。劉盈這樣做很明顯,就是為了提倡孝道。對於老百姓中那些典型孝子,劉盈採取選舉制,只要有人評選上大漢十大孝子,就可以免除賦稅和徭役。


叔孫通教育劉盈,無論什麼人,都可以採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使人心變得善良,知道恥辱,無奸邪之心,這才是最徹底的方法,而法律制裁根本不能達到這種目的。顯然,劉盈是認可這些的,他在位期間,多次為死刑犯減刑,甚至減少對肉刑的使用,採用以做苦力的方式來代替。肉刑主要包括:黥(刺面並著墨)、劓(割鼻)、刖(斬足)、宮(割勢)、大辟(即死刑)等五種刑罰,《孝經》裡面記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顯然,劉盈的這一套做法還是遵循儒家思想的。


中國古代男子在二十歲時,都要舉行加冠禮,由父親負責,在宗廟裡舉行,由特殊嘉賓為男子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冠禮之後,意味著該男子已經成年。雖然劉邦已經死去好幾年,但可以找到好多長輩為劉盈舉行加冠禮。皇帝舉行加冠禮,這對一個國家來說,可以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劉盈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依舊展現了他的仁君本色。他宣佈了三條旨意:第一,大赦天下;第二,廢除那些妨礙官員治理及干擾百姓的法令;第三,廢除《挾書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