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下江南,顺带在这山村里造桥便民,还试图改变人的命运

文/吴贤林

相传乾隆皇帝曾到过常山,好几个地方都有相关的民间传说。

圣意建桥,命名九隆

青石镇九龙山村,很早以前不叫九龙山村。据《常山县地名志》载:郑姓于清光绪年间从怀义乡昭庆里二十四都(今招贤镇象湖)迁此。村后之山有九条沟谷,俗称九龙戏珠,故名。其实,九龙山的名称还可追溯更早的历史,而且与清乾隆皇帝有关。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月,乾隆帝奉皇太后命起銮出京,开始第二次南巡。他带着嫔妃,带着官员,带着侍卫,约有百余人,浩浩荡荡的队伍就出发了。开始他并不是微服私访,而是到江南巡视。

乾隆皇帝下江南,顺带在这山村里造桥便民,还试图改变人的命运

同年二月五日乾隆一行到达天妃闸,阅龙木;二月十三日,到达范仲淹高义园;二月二十日,到达苏州临视织造机房,在嘉兴和石门镇阅兵;二月二十七日,到达杭州。到杭州后,巡视了海防及运河运输等,然后他让众人继续留在杭州,他却带少数贴身侍卫,顺钱塘江而上,进行微服私访,在游玩了金华、兰溪等地后,顺衢江往常山港进发。到了九龙山停潭岭上面,他觉得此地山清水秀,风光旖旎,顿时龙颜大悦。命靠岸停船,要上得岸来欣赏一番此地的无限风光。

可是上得岸来后,却发现这里道路崎岖,行走艰难,交通十分不便。于是,乾隆帝对随从说:“此地如果造一座桥,既可方便百姓行走,更是方便码头装卸货物之需要。”手下人领悟其意,但又觉得为难,因为乾隆皇帝离开杭州到浙西南出游,没通知沿途地方官员,此番建桥之大事,若没地方官员牵头恐难奏效。但皇帝的手下不愧是精练之士,其中一官员略加思索,计上心来。他速差人找来当地村庄首领,马上写了张字条折好递给他说:“不得拆开,速交于你们知县,不得有误。”村庄首领颌首答应,并于次日早早到县城,将字条呈送常山知县吴振域(江苏甘泉县进士)。知县大人拆开一看,只见字条上写着“此地建桥,命名久隆。便于百姓,利于航运。”知县知是万岁爷微服私访来本县了,顿觉此事非同小可。但当时县衙财政空虚,实难拨银于地方建桥,可是圣上旨意不得有违。于是,于次日亲率相关官员,会同乡、村两级前往实地商量建桥对策。师爷献计说:“建桥乃修心积德之善事,动员乡绅出钱,乡民出力,立碑传颂捐资者,并非难事。”知县依计,命乡村广为宣传,促其乡绅捐钱,乡民出力。

当年秋月,一座八尺宽,六丈长的石拱桥横跨小溪(里山溪),取名为“久隆桥”,意为乾隆江山永久不衰。此桥建成后,从此既方便百姓通行,又便于码头搬运货物。

乾隆皇帝下江南,顺带在这山村里造桥便民,还试图改变人的命运

据说五年后(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爷第三次下江南到杭州时,还专门寻问九龙山建桥一事,相关官员根据各县呈报建桥记载,告诉乾隆帝常山九龙山这里已建有一座壮实之桥,并凿有《久隆桥》三字的桥碑,村庄也起名为九隆山。乾隆爷听后龙颜大悦,夸奖当地官员会办事,能办事。对乡绅捐资,乡民出力的做法大加赞赏,并要求其他地方可效仿。

圣上开口赠《介推流芳》牌匾

此后乾隆爷又顺常山港而上,到常山塔山等地,然后在县城一茶店歇息,此时他一时兴致,命人找了几位年长者,闲聊当地风俗习惯及相关奇闻,以此来了解常山的民风民情。当他得知彤弓山有一徐姓村民割肉喂母的感人事迹后,命手下官员切记督其常山县衙赠其《介推流芳》牌匾。

该牌匾宽约二米,高约一米二,每个大字足有六十厘米见方(此匾1989年仍悬挂在徐姓村民家正堂上方,大约在1994年左右卖给一外地人)。

玩是玩的人,干活是干活的人

相传乾隆皇帝乔装打扮到常山时,仅带一书童。那年初夏季节,乾隆来到西峰山背岭凤凰形这地方时,见一年轻人穿着长衫坐在树底下拉着胡琴,悠美的琴声伴随附近的蝉鸣,汇成了美妙的交响曲。可是不远处有一老者,脱光上身在挥锄挖地,满是皱纹的脸上流淌着汨汨的汗水。乾隆心想:世上怎么如此不公平。年轻的人在悠闲地拉琴,年老的人却在太阳底下干活,挥汗如雨。此时他动了恻隐之心,意欲改变一下这不合理的状况。于是,他速速写了个字条,递给老汉说:“老人家,请你把这字条交给你们县官大人好吗。”老人接过字条答应说:“等会我送去便是。”

乾隆皇帝下江南,顺带在这山村里造桥便民,还试图改变人的命运

几年后的夏天,乾隆再次游到此地时,几年前的情景又回到了他眼前。年轻人仍在树底下拉胡琴,老者仍在地里挥锄锄草,只不过他脸上的皱纹更深,锄地的力气不如几年前了。乾隆过去问:“老人家,几年前我交给你字条叫你交给县官大人你没有送去吗?”老人停下手中的锄头说:“我当时为了把地锄好,歇不得,就委托这位小哥送去了。”乾隆听了摆摆头连说“罢、罢、罢,看来世间万事都有定数,玩是玩的人,干活是干活的人。”

原来,几年前乾隆给老人的字条上写着“见字如见朕,取一百大洋”10个字。可是由于老人不识字,不知何意,他想趁天气晴朗要抓紧锄地,耽搁不得,于是就让年轻人送去了。年轻人接过字条一看,暗自高兴,将字条交给县官大人手中,拿到一百块大洋高兴地回家了。若干年后,人们才知道了事情真相,于是,民间传开了“玩是玩的人,干活是干活的人”这句古训。当有些人每天干着强度很高的体力活而看到有的人却很轻松不干活时,就会自我安慰地说:“玩是玩的人,做是做的人”这是皇帝金口断定的,谁也无法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