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原来平远的歪头山还有这样的故事啊!

歪头山,挺立在平远镇之南八公里处。传说有一仙家女子生活在天庭,因见这一带山川壮丽,风光潋滟,田畴平展,膏沃肥美,煞是羡慕,于是不顾天庭禁令,趁明月之夜领着八个孩子降落人间,饱览风光。她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喜,一路爱,竟着迷于好山好水之中。直到将饱眼福之际,才想到孩子们,于是回头看顾,不料在她扭头回眸之时,传来方圆村寨声声报晓的鸡鸣声,于是乎,她头不能动,身不能移,脚底生了根,再不能回到天上去了,就化作当今之山,歪着“头”,永驻人间。而她的八个孩子,有六个被遗失在当今之稼依一带,各自化作青山,点缀坝子。所以,稼依旧时曾有“六山镇”之名;还有两个孩子,随其到了平远一带,一个化作当今之田心小山,另一个化作当今之木瓜铺小山。

很多人不知道,原来平远的歪头山还有这样的故事啊!

远看歪头山

清嘉靖《阿迷州志山川卷》载:歪头山,“奇峰突出,形如伏螺,约高六十余丈。”海拔1590米。山之四周,田畴平展,村舍俨然,一马平川,是云南高原不可多见的大“坝子”。山之脚,清溪透亮,绕山流淌,终年不断:又有村舍五百余户、寨名曰“回龙”。山之东,绿树匝地,横枝摇曳;藤葛遍生,缠崖绕树;蒿草丰肥,气息清新;又有野花生树,似白雪,如红霞,绚丽多姿,清香扑鼻。这厢虽无明显道路可走,却能披荆斩棘,“爬”到山顶。山之南,山势较之东面陡峭,绿树不密,满目尽是仙人掌遍生于怪石奇壁之中,一道道,一丛丛,一层层,一遍遍,密密麻麻,锐刺丛生,别说行人登山难之,或许蟒蛇欲行亦无可奈何!山之西,虽怪石不多,也无仙人掌阻挡,却是绝壁悬崖,由山巅直线至山脚,像“天神”的大刀劈过一样。也许最善攀崖越壁的猴子到了这里,也会对之望而生畏。山之北,风光可分两段。下半段浓荫密布,树木幽幽;上半段却是陡崖峭壁,风姿险峻,那歪着的山之“头”在湛蓝苍穹的映衬下,越发显得气度凌云,别具情操。

很多人不知道,原来平远的歪头山还有这样的故事啊!

歪头山

此山不但形状奇特,风光秀丽,而且曾是古战场,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有过烽烟滚滚、刀枪剑戟林立的日月,至今,山上还横亘着当年作战防御的营盘。追源查史,即知其情:那是明永历年间发生的战争。是时,号称拥兵二十万的女流万氏招赘安南(今文山地区)土司沙源之子沙定洲,伙并兵马,由文山起兵,一路拼杀,一路扎营,一路前进,欲往昆明而去,意欲强占云南全省,其声势之大,可想而知。当今平远地区回龙的“歪头山”、水城的“大尖山”、“营盘山”、“城头山”等处,都曾作过战场,留下了兵戈扰攘的史实。传说万氏和一部人马曾被官军围在“歪头山”上,官军却不能登山捉之,便采取围山不攻、以逸待劳的办法,要将万氏等渴死困死于山上。然而万氏虽系女流,却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她一面指挥士兵,严阵守山,一面命伙夫将许多玉米粒爆炒绽花之后,再命士兵把一匹马牵至山下可见之地带,把一盆盆的玉米“花”泼向马身上。当时山下官军见了此状,以为山上水源十分充足,不但足够人饮,还可给马沐浴,只好暂时撤退而去……

此山顶部之东还有一眼洞,洞口很小,且被层层绿阴覆盖,不知其然者,行至跟前也难发现之。钻洞而行,通道曲折,高低错落,阴凉至极;越往里走,空间越大,道路越宽,洞中有洞,洞洞相通,其中岩溶发达,有石鸟、石笋、石柱、石兽、石花……若继续行走,约四小时左右钻至山脚出口处。如此说来,此山是“空腹”。这样的妙境,也就难怪当年的万氏要选择扎营、死守盘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