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申城”上海相比,河南的这座申城历史更加悠久

上海之“申”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在春秋时代,这里只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江东地区一个无名的入海口,属于诸侯国吴国的领地。

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一举灭掉吴国,并吞吴地,今天的上海又成为了越国的土地。到了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33年,随着楚国的不断壮大,国力严重衰退的越国终被楚国灭国,越国的领土也一并归到楚国帐下。楚考烈王时期,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相黄歇被封为春申君,并主动请封于江东吴地一带,即今天的上海、苏州等地。

当时的上海市区刚刚形成陆地不久,所以境内河流大多都不稳定,每到汛期都会泛滥成灾,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春申君黄歇来到封地后,带领当地百姓疏通河道,筑造堤坝,解决了百姓的心头大患,深受百姓爱戴。

与“申城”上海相比,河南的这座申城历史更加悠久

后来,为了纪念春申君黄歇做出的贡献,当地百姓纷纷以春申君的姓或号为山水和地方命名,如今天上海境内的黄浦江、申江、春申江、黄浦区、黄申路、春申村等的命名都与黄歇有关,久而久之,“申”就成了上海的别称之一。

而黄歇本人更是被奉为“开申之祖”,几千年来深受江南一带百姓的爱戴。

到了现代,由于上海“申城”的名气太大,所以每当人们提起“申城”之一别称时,几乎所有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上海,而忽略了在千里之外的河南省也有一个“申城”,而且其历史比上海更加悠久。

这个城市就是信阳。

信阳之“申”

信阳市是河南省最南部的一个城市,位于大别山、桐柏山结合部,豫鄂两省交界处,南襟全楚,北屏中原,扼楚豫之咽,被称为河南省的南大门。

与“申城”上海相比,河南的这座申城历史更加悠久

信阳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8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800多年。

公元前872年,西周晚期,周宣王封姜方伯为申伯侯,并于今天的南阳、信阳一带建立申国,史称南申国。公元前688年至687年,楚文王伐申,南申国遂被灭国。

楚文王灭南申侯之后,将南申国的部分贵族、平民强行迁往东面的信阳地区安置,后来申国遗民在信阳复国,不过复国后的申国只能成为强楚的附庸之国,此地的申国在春秋时期史称其为"信阳之申",亦称"东申国"。

到了战国时期,东申国终被楚国吞并,至此存在数百年的申国彻底消逝于历史长河之中。

东申国被灭后,楚国在申国故地设置申县,直属于楚国中央管辖,此为信阳设县之始,也是信阳别称“申城”的由来。

信阳的历史与文化

信阳是豫楚文化交融之地,商周、春秋、战国以后,细腻浪漫的楚文化与绵密柔美的中原文化在此交融、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淮河文化。信阳也是姓氏之根,当今汉姓100个大姓中,有黄、赖、罗、蒋等13个姓氏源于信阳或有一支源头在信阳。这里还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和子路问津处,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的故事也发生在此处。

信阳境内古文化遗址众多,如市郊"南山嘴"裴李岗文化、三里店鲍家山商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长台关的楚王城遗址等。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即为长台关楚墓出土的编钟所奏。

信阳自古以来地灵人杰、英雄豪杰辈出,如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相春申君,是上海、苏州等地人文始祖;楚国令尹(丞相)孙叔敖,助楚庄王称霸,为战国时期最著名政治人物之一;宋朝宰相司马光,著有《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界之泰斗;明代文豪何景明,为“前七子”的领袖,名播全国文坛。

信阳还是土地革命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在革命战争时期,培育出了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红四方面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百余名信阳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

与“申城”上海相比,河南的这座申城历史更加悠久

信阳被誉为山水茶都,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更是全国唯一连续八年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城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美城市等头衔。

历史悠久的信阳正以崭新的姿态,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全文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