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除一上联刁难中国,晚清一使臣机智应对,送日本一个新外号

中日两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大唐时期,当时中国是世界强国,而日而是虚心学习中国的小弟,甚至连国家的名字都是武则天给取的。当时日本是叫“倭奴国”,日本觉得太难听了所以向请求武则天给换个名字。于是就有了日本这个称号。

日本人除一上联刁难中国,晚清一使臣机智应对,送日本一个新外号

可是后来随着日本国力愈发增强,开始逐渐挑战中国的权威了。明朝的时候日本海盗大肆侵略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最后靠着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成功击退日本,因此也有了倭寇这个称号了。但是到了清朝末年,中国实力跌入谷底,受到了世界列强的欺负,而这时蓄谋已久的日本又再次出动了。

日本人除一上联刁难中国,晚清一使臣机智应对,送日本一个新外号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实力大增,因此就想挑战中国。于是清朝派出使臣前去日本谈判,日本在这次谈判中态度十分嚣张,甚至在谈判结束后想用文化羞辱下中国。日本一位高官当着众多记者的面说“听闻大清人才济济,刚好我这有一上联始终没有人能对出来,不知大清能否对出来?”

日本人除一上联刁难中国,晚清一使臣机智应对,送日本一个新外号

话刚说完,日本使者似乎根本不给大清拒绝的机会就直接说出来了上联“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意思是他日本兵强马壮,大王就有八个,示之以文德,陈之于武功,日单独就可踏平中国。谁知清廷大臣不示弱,先要日方准备砚台磨好墨,再铺好白绢,挥笔写下下联:“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意为倭寇就是倭寇,来偷大清的龙衣,八大王变成四小鬼,拿你日本易如反掌。众记者看了,个个叫好。虽说大清后来还是败了,但从此日本就又多了一个外号“鬼子”。

日本人除一上联刁难中国,晚清一使臣机智应对,送日本一个新外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