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现代,它们将变成这样?

众所周知,北京是明清两代的皇城,如今更是中国的首都,可谓是从古至今都聚集了众多的皇亲国戚。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现代,它们将变成这样?

虽然随着朝代的更迭,众多王府已逐渐"没落",甚至到了现在,更是大多都不再以"王府"而自称,但还是仍有很多王府保留了部分原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藏匿在北京城中的豪宅都在哪儿吧!

1、 恭王府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现代,它们将变成这样?

恭王府是清代最大的一座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恭王府前半部是富丽堂皇的府邸,后半部为幽深秀丽的古典园林,总占地面积将近6万平方米。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现代,它们将变成这样?

这座府邸的三位主人,都是非富即贵。

在乾隆四十年前后,先是和珅相中了这块四周萦水、遥接西山又离皇宫不远的风水宝地,遂以高价买下了这里的多处房产,建造了大名鼎鼎的"和第"。

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和珅因罪被赐死之后,嘉庆皇帝将这座宅第赐给了他"爱豪宅不爱江山"的胞弟庆僖亲王永璘。不过,嫁给和珅之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

到了咸丰元年时,身兼议政王、军机领班大臣等要职的恭亲王奕䜣便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他大筑邸园,并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现代,它们将变成这样?

而恭王府最与众不同之处便在于其府邸最深处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据说这里是和珅曾经的"藏宝楼",当年放满了珍宝,堪称富可敌国。在嘉庆四年,和珅被抄家时,搜出来的财富共约白银八亿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可以说是城中最有故事的"豪宅"了!

2、 雍亲王府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现代,它们将变成这样?

雍亲王说的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还是王爷时所居住的府邸。现为藏传佛教寺庙,称雍和宫。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现代,它们将变成这样?

这座府邸是出过两位皇帝的龙潜福地,风水极佳!因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驾崩之后,曾在此停放灵柩,于是雍和宫主要殿堂内的原绿色琉璃瓦便均被改为了黄色琉璃瓦。而又因为乾隆皇帝曾诞生于此,雍和宫内出了两位皇帝,成了众人皆知的"龙潜福地",所以殿宇全部改为黄瓦红墙,有着与紫禁城皇宫一样的规格。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现代,它们将变成这样?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被改作正式的藏传佛教寺庙,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雍和宫也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据说这里还有一条特殊的秘密通道,是不是很神奇呢?

3、 涛贝勒府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现代,它们将变成这样?

涛贝勒府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光绪二十八年醇亲王奕譞的第七子载涛过继给钟郡王奕詥为嗣,承袭贝勒爵,迁居于愉王府,作为贝勒府,称涛贝勒府。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现代,它们将变成这样?

涛贝勒府整体古朴典雅,院内绿树成荫,主体建筑古色古香,是北平著名的三大中西合璧建筑之一。如今依旧保留着清代宫廷的痕迹,长廊、楼亭、花厅、假山,一个都不少;也是京城著名三大中西合璧建筑之一。

虽然这几座豪宅现已成为名胜古迹,但在北京城中想要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豪宅也并非是天方夜谭!

4、 长安壹号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现代,它们将变成这样?

位于北京长安街西,定都峰下的长安壹号,便将王宫大院般的宏伟建筑巨细无遗地呈现于现代之中,打造继涛贝勒府之后北京城内的又一处中西合璧的法式宫殿。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现代,它们将变成这样?

地处三面环山之中,周边自然形成的"大师椅"地形,为居住于此的主人们藏风聚气;而此类地形也是住宅风水中难得一遇的绝佳风水之地,三面皆有护绕,意味宅运稳;一面通气,后盾坚强,前气自然也顺畅,可谓是和气又生财。这一点,在曾经人才辈出的王府宫殿中也能看出,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现代,它们将变成这样?

长安壹号承昔日帝王皇苑之中,藏纳千载帝京气象,蕴养定都立国之源,演绎着"龙栖之地,世代传承"的半山传奇人居。77栋法式半山独栋错落布局,并以960~2600㎡大开大合宫殿,将法国宫殿形制与半山自然天赋相融合,礼著世界大人物的传世府邸。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现代,它们将变成这样?

除了坐拥风水地势之外,更是将整个中央景观设置成高差达17米的层叠式台地,喷泉水景及半山观景泳池位居两端上下呼应,构筑整个园区的中央水景。可谓是后有层层屏障的靠山,前后有户户私享的泳池,有山又有水,则贵为财,更有拱迎天子之势!

长安壹号,一座足以传世的经典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