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式經營:擴張、上市、世界第一,並不是「永續經營」所必需的

日本式經營:擴張、上市、世界第一,並不是“永續經營”所必需的

本文希望通過研究日本企業的經營特點,探討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之路,為中國式經營管理的探索和形成拋磚引玉。

外生成長型經營與內生持久型經營

對於後發趕超型的企業來說,需要的是既能快速增長,又可持續發展的新經營模式,可將之概括為:“經營戰略×做大企業×做好企業”(圖1)。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完善的經營戰略體系,看準方向。方向錯了,企業跑得越快,越危險。同時,企業朝著既定方向前行,至少需要兩個輪子的支撐,一是“做大企業”,一是“做好企業”。本文將前者稱為“外生成長力”,簡曰“外功”,後者稱為“內生持久力”,簡曰“內功”。

日本企業有著使企業持續發展的基因,其特點是專一、精益,集體智慧能夠在企業內部得到常年的積累和沉澱,內生創新和改善的能力很強,屬於“內生持久型經營”。這種持久力是一種功夫,它得益於較為長期的經營戰略。

日本是長壽企業最多的國家(2011年止),壽命200年以上的企業有3937家,為世界之首,遠多於第二位德國的1850家。美國為157家。中國為75家。壽命在百年以上的日本企業有52000家,也為世界之最。

外功有爆發力,往往隨外界大環境的變化而劇烈波動。內功有耐力,往往當大環境惡劣時脫穎而出。外功依賴精英的智慧,內功依靠集體的智慧。外功,靠併購等大手筆的資本運作,長於非連續型創新,易模仿,易移植,給後發企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追趕方式。內功是內生型,長於連續型創新,不易被模仿,有助於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 的形成,也是後發企業的軟肋。

實現新經營模式的轉換,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認識“做大企業”一輪獨大的危害,樹立“永續經營”觀;

第二步:建立正確的經營戰略體系;

第三步:苦練內功。

樹立“永續經營”觀

認識“做大企業”一輪獨大的危害,樹立“永續經營”觀是企業轉型應走的第一步。

過度依賴外生成長力,過分轉動“做大企業”的輪子,會給企業和經濟帶來了危害和隱患。

藉助資本的力量可以嫁接、移植資源,但不等於可持續駕馭它們,不等於能讓它們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當正確的戰略體系和經營管理的綜合實力缺位時,就可能導致企業被資本牽著鼻子走,成為單純追逐利潤的經濟動物,養成“暴飲暴食”的惡習。這種惡習的表象就是,瘋狂地擴張規模,非理性地多元化,甚至盲目地國際化。“暴飲暴食式經營”,易使企業業績大起大落,鋌而走險。輕則使企業自身變得不可持續,重則令企業不擇手段,引發惡性價格戰,欺騙消費者、甚至拿生命當兒戲。假藥、地溝油、三聚氰胺、無序開發、環境汙染、電梯事故、塌陷事故等都是盲目追求快速做大的結果。

在“暴飲暴食”的資本運作中,當越發急功近利時,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資本偏離知識、偏離技術、偏離實業,而流向短期回報率高的錢生錢的遊戲,時而炒房、炒股、炒概念,時而炒酒、炒茶,時而湧向地下錢莊、黃金白銀......用血汗積累起來的資本,不是用來使公司事業升級換代,用來夯實實業,而是依舊投資於短期回報率高的產業。一部分老一代的溫州商人,正處在這種尷尬之中。

企業到底為什麼要經營?杜拉克(德魯克)早就給了我們答案:“生存”。即“永續經營”(going concern)。那些百年企業也證明了這一點。聯想的創始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做先烈”。面對重大戰略抉擇時,能夠縝密地想清楚“不想做先烈的話,該怎麼辦”,以及只想“快速躋身500強,該怎麼辦”,兩者之間哪種決策更英明就顯而易見了。

如果回到這一原點來反思的話,擴張、上市、世界第一、500強,並不是“永續經營”所必需的。至於企業為什麼要長壽、要永續,日本松下電器(今日的PANASONIC)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的名言可以概括一切,即“企業是國家和社會的公器”。

建立正確的經營戰略體系

建立正確的經營戰略體系是急需走的第二步。

正確的經營戰略體系,能夠引導我們的外成長這個輪子轉動得更理性、更智慧,使核心競爭力更清晰,這是企業長壽、永續經營的基礎。

經營戰略是什麼?是尋找一個好項目嗎?是引進幾部先進設備嗎?是買下世界級品牌嗎?不完全是。它們只是狹義上的經營戰略。

經營戰略是經營理念、願景(夢想、藍圖)、使命、生存領域 (domain)、經營方向(即上述所說的狹義上的經營戰略)的綜合作用。也就是說,為了能永續經營,各個企業必須知道自己的經營理念、願景、使命、生存領域以及3-5年的經營方向是什麼。這些概念,在各個層次,起著不同的作用(如圖2所示)。

第一層是願景、使命、理念,它們一般是創始人給企業注入的靈魂,是公司治理的依據,是企業文化的基礎,是企業的DNA,是不斷創新的土壤,是制定經營方向的前提和員工行為的準則。它一般不隨時代而變遷。而是需要一代一代傳承。為什麼有的公司會斷送在第二代、第三代或職業經理人的手中?大多數原因,是因為第一層本身就沒有確立,或沒有被傳承。如果同仁堂不傳承它的“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理念,那麼,它馬上有可能變成追逐利益的機器,與製造假藥的那些公司為伍。這一層次的建設,絕不能是為了上市的包裝和擺設。

第二層是企業賴以生存的領域 (domain),大變革時期也許有改變的需要,但大多數長壽企業都是堅持幾百年主營不變。

當然也有像豐田那樣有著“一代一業”理念的公司。生存領域要不要轉變,與經營理念密切相關。在好的企業,至少它要被深耕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第三層經營方向,即狹義的經營戰略。明確企業3-5年的行進方向。這一層,需要當代經營者對第一、二層的深刻理解,對當下企業內外環境的準確把握,需要前瞻力和與時俱進能力的完美結合。經營者必須緊隨市場變化推出新技術、新產品或新業務,保持資源與業務間的最佳組合。第三層經營方向的作用是,推陳出新,創造顧客,保持利潤的穩步上升,給企業注入生命力。所以,好的經營者,應該是“上工治未病”的“上工”。

對於成熟的先進企業來說,表面上,他們只是調整一下狹義的經營戰略,關停並轉一些業務,推出一些新的產品,就能使企業成功轉型,實際上,是因為他的企業第一層和第二層鋪墊很健全。這是無形資產,對當代經營者的戰略決策過程,起到非同小可之用。

有的經營理念由於時代的侷限,需要一兩代人完成。三井集團,一般以三井高利在江戶(今東京)開辦吳服店“三井越後屋”(後來的“三越百貨”)作為起點。至今已經有330年的歷史。三井高利的年代,正趕上經濟繁榮,江戶人口猛增的成長期,所以,他的經營特徵是“創新”“擴張”,用現代話說,就是通過“低價零賣”的商業模式,把高端的和服變成了老百姓買得起的商品,然後規模取勝。在當時成了同行業的“攪局者”。同時還開展銀兩匯兌等業務。到了三井高平時代,政府實施“奢侈禁止令和緊縮政策”(享保改革),對內,高平需要面對過分擴張產生的不盈利店鋪處理、剩餘人員安置等問題。這在當代也同樣是個棘手問題。於是,在被稱為三井家法的“宗竺遺書”中,雖保留了高利的遺言,但是,從加進的內容看,高平更強化了與“存續經營”或“永續經營”有關的理念和制度。比如,禁止做投機買賣,主業的服飾和匯兌以外,無論多麼有魅力的領域,禁止涉足等。於是三井在相當一段時間,在這兩個領域開始了精耕細作。這樣使得三井家乃至後來的三井集團有了“永續經營”的基因。

日本長壽企業80%有經營理念,壽命在200年以上的,有80%主營領域是連續的。還有調查表明,經營理念與利潤也成正比,經營利潤額(日元)為3000萬以下的企業,49%有明確的經營理念;3000萬-1億的為61%;1億-3億的為69%;3億以上的達78%。也就是說,利潤高的組群中,近8成的企業有明確的經營理念。長壽企業的經營理念很多是以家訓、家法的形式傳承下來的,其內容多為中國人熟悉的修身齊家類的。可貴的是,他們能沉下心來年實踐上幾百年。

啟動內功的輪子

轉換經營模式的第三步是練內功。

內功之一:“追求完美、注重細節”內生了持久創新力和改善力

如上所述,日本的長壽企業中80%堅持主營業務不變,比較專一,給持久的創新提供了環境。日本企業推出產品或服務時,追求的是讓顧客感到更滿意、更周到、更好用、更愉快、更方便、更美觀、更乾淨、更整潔、更放心⋯⋯這種“追求完美、注重細節”的習慣,內生了日本企業在某一領域的持久創新力和改善力,外顯了高水準的產品和服務。

內功之二:集合全體員工智慧的能力

80年代後期以來,西方開始流行“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一詞。“知識管理”,就是將個人的經驗、技術、知識轉變成“組織智慧”的過程和方法。

如前所述,美國、中國等以“外生成長型”經營為主的企業,更多依賴精英的力量,習慣於通過獵頭公司從外部高薪聘請人才,而精英所擁有的一切能力,也會隨著精英再次被挖走而從該企業消失,轉移到其他企業。這種企業內知識傳承的困擾,正是“知識管理”被提倡的原因。

而有著內生持久力的日本企業本身就蘊藏著“知識管理”的智慧。它表現為“提案制度”,這是一個“集合全體員工智慧於企業”的制度。

永續經營觀,可以使企業更加關注顧客,增加抗風險能力;健全經營戰略體系,是企業以及全體員工走正確方向的保證,也能使外生成長能力得到理性的發揮;內功能使企業在自己開闢的領域中,形成精耕細作的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理念的確立傳承和內功,是一個漫長而持之以恆的過程,

這個功力不僅可以防止中國企業或品牌頻頻陷入窘境,它更可以使企業內生出“永續經營”的生存能力。這一經營模式可以幫助中國企業提高持續盈利的能力,並擁有以長期的信任積累為基礎的品牌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