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两人先后造反,为何老子成功登上帝位,儿子却惨遭铜缸焚烧呢

明太祖朱元璋以7O岁高龄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遵遗旨登上皇位,改年号为建文。建文帝上台伊始,就在心腹大臣黄子澄等人的鼓惑下,采取削藩政策,搞得各地藩王人心惶惶,不知如何是好。如果建文帝措施得当,采取擒贼先擒王的策略,首先把声望和实力都远超诸王的皇叔燕王朱棣拿下,那么也就没有以后的靖难之祸了,建文帝也必将会被后世赞誉为一代明君。

父子两人先后造反,为何老子成功登上帝位,儿子却惨遭铜缸焚烧呢

​可历史没有假设,由于建文帝的忧犹寡断,昏招迭出,短短四年,握有一手好牌的建文帝,就被燕王朱棣逆袭,上演了一出史无前例的藩王造反成功的剧情。

朱棣当了皇帝后,立了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由于朱高炽身体肥胖,行走不便,因而喜武的朱棣从内心有些厌恶他。而次子雄伟挺拨,英气逼人,朱棣是越看越喜欢。再加上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多次在危急关头救过自己,自己也曾许诺过要立他为太子。于是,朱棣动了易储的念头准备实施,不料却遭到了所有文官集团的坚决反对,此事就拖了下来,没有了下文。

父子两人先后造反,为何老子成功登上帝位,儿子却惨遭铜缸焚烧呢

​后来,渐渐长大的朱高炽长子朱瞻基进入朱棣视线里。朱棣见孙子无论那方面都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于是每次出征塞外,都把孙子带在身边,教他习文练武,悉心教导他。看着气宇轩昂的孙子,朱棣是喜不自禁,干脆立了这个孙子为皇太孙,换太子的念头也渐行渐远,再也不提了。

朱棣第五次出征塞外时,不幸病逝于回师途中。太子朱高炽登基为帝,史称明仁宗。由于明仁宗体弱多病,当上皇帝后日夜操劳国事,赢弱的身体不堪重负,才当了十个月皇帝就撒手人寰。太子朱瞻基此时正在南京,接到噩耗后连夜动身,经过与皇叔汉王朱高煦的斗智斗勇,朱瞻基有惊无险的回到北京。在满朝文武大臣的拥戴下顺利继位为帝,改元宣德,史称明宣宗。

父子两人先后造反,为何老子成功登上帝位,儿子却惨遭铜缸焚烧呢

​朱高煦见自已阻击明宣宗登基的阴谋破产,心中恼恨不已。于是他四处招兵买马,准备学父皇朱棣也来了靖难之役,过一过当皇帝的瘾。谁知他的反叛军队刚与朝廷平叛大军交手,就被打得溃不成军,连他自己也一网成擒,做了俘虏。考虑到汉王朱高煦毕竟是自己的叔父,明宣宗并没有下令斩杀,而只是把他废为庶人,囚禁在皇城西安门内,严加看管。

三年后的某一天,明宣宗去朱高煦处想看看他有无悔改之意,不料却被朱高煦差点偷袭。明宣宗勃然大怒,这次说什么也不会再饶他了。于是,明宣宗下令,用铜缸把朱高煦扣在里面,四周架起柴禾,活生生的用火烤死了他,方出了心中的一股怒气。

为什么同样是叔父造侄子的反,老子朱棣能荣登九五至尊,而儿子朱高煦却铜缸焚烧呢?我下面专门分析一下,大家也许就明白了。

朱棣能造反成功,最大的功劳当属建文帝的处置不当。建文帝整天与儒生相伴,浑身充满书生意气,对人心的险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朱棣由于常年在外征战,文攻武略都高出建文帝几个等级,因此朱棣每每在关键时候都能做出正确判断。而建文帝由于自幼长于深宫,涉世不深,每每在关健时候都会做出错误决策。此消彼长,朱棣能逆袭也就毫不奇怪了。

父子两人先后造反,为何老子成功登上帝位,儿子却惨遭铜缸焚烧呢

​朱高煦虽然常年领兵在外,也算是一个身经百战很有本领的人。但他的对手明宣宗,却不是像建文帝那样带有酸儒书生气的迂腐之人。明宣宗由于从小就经常随皇爷爷朱棣出征塞外,战场上的千变万化,人世间的尔虞我诈,他都了然于胸。再加上有造反大师朱棣的亲手提点,耳濡目染之下,明宣宗虽然年轻,但他在政治上很敏锐,朱高煦在他面前耍的一些勾当,他早就洞察一切。因此才会出现朱高煦刚打出反旗,明宣宗才御驾亲征,朱高煦叛军犹如土鸡瓦狗一样迅速崩溃的情况发生。

最后我套用一句后世名言来形容朱高煦的造反失败吧!朱高煦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选择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个错误的战争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