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国旗黄龙旗被认“病蛇旗”,国歌《巩金瓯》颁布六日清朝灭亡

黄龙旗被认“病蛇旗”,三角改成长方形;《巩金瓯》难救大清朝,颁布六日丧钟鸣。

我国古代旗帜不少,但人们却不知“国旗”为何物。战场上惯用“旌旗”,旗上绘有军队将领的姓氏,表明军为我有。旌旗一般是三角形或矩形的,边缘有波浪形的镶边。皇室有御旗,一般为金黄色,上面要么绣黄龙、金凤,要么就是麒麟、虎豹、八卦,不是代表皇帝就是代表亲王。

黄龙旗成为大清国旗的雏形

清朝国旗黄龙旗被认“病蛇旗”,国歌《巩金瓯》颁布六日清朝灭亡

大清国旗的雏形

到了19世纪,国门被打开,清政府不得不适应近代外交的需要,设计一面“国旗”。清政府也明白了要建立自己的海军舰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志。总理衙门曾向慈禧提交了很多备选方案:八卦旗、麒麟旗、虎豹旗,也有一面与李泰国设计相仿的黄龙旗。慈禧认准了“龙”是君主的化身,金黄色又是皇家独享的颜色,既然“朕即国家”,那么用黄龙来代表大清,最为合理了。10月17日,清廷批准了总理衙门的奏议:所有水师船舰均悬挂三角形黄色龙旗,以黄龙旗作为中国官船旗号。龙旗具有了国旗的身份,虽然没有法令正式确定,但这个日子成了后来史家追溯大清国旗的开始。

李鸿章上奏改三角旗为长方形旗帜

清朝国旗黄龙旗被认“病蛇旗”,国歌《巩金瓯》颁布六日清朝灭亡

改三角旗为长方形旗帜

1872年10月4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批准中国轮船桅梢所常挂之式样为三角的旗帜是海军旗。龙旗要求龙头向上,旗用黄羽纱制,龙身用蓝羽纱制,定于11月1日所有旗帜一律更换。如此一来,黄龙旗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龙旗有高贵的意义,却也有一些缺点。中国的第一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使西纪程》里说:各国国旗多为长方形,且竖黄旗是有危重病人希望别船医生救助的信号,中国国旗用尖角、黄色“太为失考”。

1881年,洋务大臣李鸿章奏请把三角旗改为纵高三尺、横高四尺的长方形旗帜。他曾在19世纪60年代上奏过慈禧太后,请求颁制国旗。1888年10月3日,慈禧太后批准《北洋海军章程》,规定大清国国旗为长方形黄龙旗。自此,清政府的国旗才算最终确定。

《李中堂乐》曾代国歌,国歌《巩金瓯》颁布六天清朝灭亡

清朝国旗黄龙旗被认“病蛇旗”,国歌《巩金瓯》颁布六日清朝灭亡

《李中堂乐》

按照国际惯例,国歌与国旗同为国家的象征。大清国既没有像样的国旗,自然也没有像样的国歌。

1896年,清朝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欧和俄罗斯作礼节性访问。

欢迎仪式上,主方要演奏中国的国歌,李鸿章傻了眼: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国歌是什么。没办法,李鸿章只好把它理解为一首中国的歌曲,临时找了一首适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歌词还算大方:“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此曲后来改称《李中堂乐》,算是旧中国最早的一首国歌。

1911年10月4日,清廷谕令内阁:典礼院会同礼部各衙门创作、呈览的“国乐”,“声词尚属壮美,节奏颇为叶和,著即定为国乐,一体遵行。”“国乐”名为《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语言有点晦涩,意思却很美满: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枯干。

清朝国旗黄龙旗被认“病蛇旗”,国歌《巩金瓯》颁布六日清朝灭亡

《巩金瓯》

但6天后,武昌起义爆发,清廷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