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國時期,爲何西方列強包括日本會願意培養中國年輕留學生?

lemoncai


首先,對於一部分單純的學者、學術社團而言,培養教育有潛力的年輕人(哪怕來自別國),讓自己的教育思想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尋求桃李滿天下的效果,本來就是一種目的和享受。而且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也能起到文化交互、學術交流的意義。他山之石,可以為錯,學術和教育是具有開放性的,放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輕人身上也更能檢驗和提升教育系統自身的包容性。類比到今天的學校、教授,也願意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吧,更何況中國本身也是具有豐富文化傳統的一個神奇國家。

其次,對一部分善意的政客而言,培養中國留學生,幫助中國成長,也是有利於他們國家自身利益的。畢竟當時世界各國的互動已經相當強了,一個國家過於愚昧,對大家都沒什麼好處。有的政客可能把中國當做合作伙伴,比如日本有一部分人主張扶持中國來共同對抗西方,對這些人來說,培養中國留學生當然可以理解。即使對另外一些人,打算將中國作為掠奪對象的,這種掠奪還是以類似“商貿”“國際合作”的形式存在,那麼依然需要給中國培養一些人才,畢竟要是太缺少人才,連掠奪都顯得費事。想想西方國家對自己的殖民地也是下大力氣組織教育的,那麼對中國也就不奇怪了。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培養中國留學生,也是在中國增加影響力,進行文化滲透和影響的機會。這個機會各大列強都在抓,你不參加就讓給別人了。你培養的中國留學生回國後,很可能高官厚祿,手握大權,那麼你就在中國扶持了一個自己的親近者甚至代理人。藉著培養留學生和日後往來的程序,你還可以更多地往中國摻沙子、找盟友,或者直接派出間諜。

這一點,其實在日本身上看的很明白。常凱申、何應欽這些人都是在日本讀的書,受日本洗的腦。所以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時候,何應欽對他老師岡村寧次客氣的很,甚至允許岡村寧次不親自來投降而改由參謀長代行,岡村寧次戰犯的起訴也被常凱申免除。在日本戰敗的時候,培養留學生的手段還能起到如此作用,那麼在日本長期掠奪中國權益的時候,這種日粉就更有價值了。


巴山夜雨涮鍋


清朝並非非洲、拉美等地,能夠用單純的武力暴力侵略進行掠奪的。鴉片戰爭以後,英國原本夢寐以求的擴大貿易卻始終沒有能夠實現,中國仍舊是小農思想作為主導。

西方當時需要的並不是一個千瘡百孔貧窮落後的清朝,而是一個能夠認同西方思想體制的中國,從而從中國攝取更多的財富。


第一,培植親西方勢力

清朝與民國送去西方的留學生,深受西方文化與價值觀的影響,久而久之,在潛意識裡,都會站在西方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從根本上是親近西方的。這些人同時也更容易進入上層,對於西方來說,就等於是“親信”一般。

第二,文化滲透擴大影響

清朝與民國時代派出的大量留學生,在西方接受了具體化的各種學習,回國以後,以西方的價值觀與制度,對原本的舊制度進行改造。從而摧毀原本的封建經濟。而當時的中國國國力脆弱,一旦與西方同化,必然無法抵擋西方資本侵略。最終加速資本主義列強對於中國的經濟掠奪。

總之,列強不可能做虧本的生意,如果它們付出一分,一定是想拿回十分。


澹奕


培養利益代言人,他們培養的一般都提供社會科學的學習機會,裡面有各種意思形態的私貨;而中國需要的自然科學的人才,哪個時候搞自然科學的留學生個個都是寶貝。搞社會科學的只能打打嘴炮了。社會科學都是自圓其說的理論,不存在公理,只要你能自圓其說就可以被承認有成就。典型的就是經濟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