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则关于鲁班的民间故事(土堆亭&鱼抬梁&抛斧砍椽头)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

鲁班 。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2400多年来,人们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关他的发明和创造的故事,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故事,鲁班的名字也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几则关于鲁班的民间故事(土堆亭&鱼抬梁&抛斧砍椽头)

土堆亭的故事

相传鲁班的徒弟承建了鲁国一个贵族的花园,画好图纸去找鲁班。鲁班看见图纸没有说话,顺手拿起一块饼走到屋外,放到几根草茎上,草茎摇晃了几下,便被饼压倒了。徒弟明白了师傅的用意,把亭子的木柱改成了石柱。等上亭子盖时,徒弟又犯了难,这么大的亭盖雕刻得很漂亮,可是怎么样才能放上去呢?于是,徒弟星夜兼程去找在外地的师傅求教。见到师傅,鲁班不慌不忙地让徒弟先吃饭,徒弟哪能吃得下去,鲁班也不劝他,端起两碗米饭倒在桌子上,把四根筷子插在米里,又把一只空碗倒扣在刚刚露出的筷子头上面。徒弟看了一会,搓着双手笑了。鲁班说:“这叫土堆亭”。徒弟按照师傅的指点,回去之后运土把四根石柱囤在中间,顺着土坡拽上亭盖,再把土运走,就把亭子建好了。

几则关于鲁班的民间故事(土堆亭&鱼抬梁&抛斧砍椽头)

鱼抬梁故事

鲁班常年在外,看见匠人遇到困难,他都能想出绝妙办法,帮助解决问题。有一次,他从卖鱼的摊贩那里听说,当地一位工匠正在建一座宗庙,好不容易找到一根做大梁的木料,不曾想,却偏偏让徒弟给截短了,正发愁呢。鲁班找到那位工匠,拱手道:“打扰了,俺是鱼日村的木匠,看师傅有愁事,究竟为何?”匠人叹了口气说出了原委。鲁班看了一眼桌上还没有动筷的鱼说:“你看鱼都快凉了,再难的事情也得先吃饭吧。”匠人忙起身施礼道:“你看,我慢待了远道的客人,你稍微等一下,我去打点酒咱一块吃。”匠人回来却不见了客人,再看桌上的鱼,两只碗里各放着一条,鱼尾朝向外,鱼嘴相对,中间用根筷子把两个鱼嘴串在了一起,突然悟道:“哎呀,这不是鱼抬梁吗!”匠人想着遇到了高人,再一想,鱼和日合起来是鲁字,来人不是别人,正是鲁班师傅。他呼喊着鲁班的名字,向路人打听鲁班的踪迹,但早已不知去向。鱼抬梁不仅解决了大梁尺寸不够的难题,还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美观。匠人们高兴地赞叹道:“鲁班师傅真是巧夺天工啊!

几则关于鲁班的民间故事(土堆亭&鱼抬梁&抛斧砍椽头)

鱼抬梁

鲁班抛斧砍椽头故事

传说,曲阜城内建孔庙大成殿时,有成百上千的人在这里干活,每次开饭时都会有一位白胡子老头在里面吃饭,但谁也不知道他是谁。当验收工程时,发现殿脊西山顶上露着一块木头,是一块忘记锯掉的木椽头。正当大家为难时,那个白胡子老头过来了,只见他拿起斧子朝着椽头抛了上去,不偏不斜齐刷刷把那块木头砍了下来,在场的人都很惊讶,围过来问他的来历,老人也不答话转身就走,工匠们紧追不舍,老人只好停下脚步说:“不用赶了,去问问鲁班就能知道”。工匠们不相信,老远得跟着他,结果走到东门外的涧水沟旁不见了,却看见“考槃涧”的石碑一块,于是这里建起了一座“鲁班庙”,成了工匠们前来祭祀鲁班的圣地。现在,明故城东护城河中段可以看到鲁班祖庙宅遗址的石碑,东关社区还有一条背街南北小巷就叫鲁班巷。

几则关于鲁班的民间故事(土堆亭&鱼抬梁&抛斧砍椽头)

本故事来源来源《鲁城故事》,仅供学习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