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方法|用三篇經典文章教會你,如何寫好議論文的事例論證

事實勝於雄辯,事例論證,是議論文最基本的論證方法之一。在學生的習作中,如何恰當的運用事例作論據?

寫作方法|用三篇經典文章教會你,如何寫好議論文的事例論證

一、事例和觀點之間,必須有明確的對應關係

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論據為論點服務,論點統帥論據”,做到事例與觀點一致,切忌事例與觀點脫節。

【例如】吳晗在《談骨氣》一文中,先擺出中心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然後把骨氣的含義詮釋為三個方面:再對應這三個方面,舉出三個事例來論證,從而有力的證明了中心論點。文中的對應關係如下圖所示:

寫作方法|用三篇經典文章教會你,如何寫好議論文的事例論證

試想,如果將上述的對應關係打亂一下,肯定會造成觀點與事例不統一的毛病。

二、所選事例要有側重點和代表性

只有這樣,才能使文章論述嚴密,說服力強。

【例如】《事業篇》選段:事業是人生的不朽豐碑。人類的史冊告訴我們:凡是留下英明的人,總是創造了永存的事業。孔子、司馬遷、魯迅之所以為千秋萬代傳頌,是因為他們為民族文化寶庫增添了財富;屈原、岳飛、鄭成功之所以載入史冊,是因為他們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偉大的愛國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孫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為他們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蔡倫、畢昇、祖沖之之所以永遠為人們紀念,是因為他們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在科學技術領域留下的發明創造,使後人享用不盡。誰做了對人類有益的事業,誰就樹了一座人生的不朽豐碑。

這段文字列舉了12位歷史人物,細細分析,就會發現,他們各有側重點和代表性:為民族文化寶庫增添財富的,如孔子、司馬遷、魯迅;為中華民族留下精神財富的,如屈原、岳飛、鄭成功;推動了歷史前進的如李自成、洪秀全、孫中山;在科技領域留下發明創造成果的,如蔡倫、祖沖之、畢昇。這樣,全段利用這些事例無懈可擊的從各個側面論證了論點:事業是人生的不朽豐碑。

寫作方法|用三篇經典文章教會你,如何寫好議論文的事例論證

三、列舉事例,必須和闡述道理相結合

在列舉事例時進行闡述,為的是事例和觀點更緊密的結合起來,使讀者從感性的表象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深層的認識。但學生在習作中往往是習慣於只擺事實,不講道理,犯了堆砌事例,以例代議的毛病,不能以理服人。議論文中,常見的擺事例作闡述有三種方式:

1、先敘後議

【例如】《談骨氣》的第五段和第六段:

南宋末年,首都臨安被元軍攻入,丞相文天祥組織武裝力量堅決抵抗,失敗被俘後,元朝勸他投降,他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就看怎樣死法,是屈辱而死呢,還是為民族利益而死?他選取了後者,要把這片忠心紀錄在歷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個陰溼的地牢裡,受盡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勸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堅決拒絕,終於在公元1282年被殺害了。

孟子說的幾句話,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現出來了。他寫的有名的《正氣歌》,歌頌了古代有骨氣的人的英雄氣概,並且以自己的生命來抗拒壓迫,號召人民繼續起來反抗。

我們可以看出,第五段先敘述文天祥的事蹟,第六段緊扣事蹟進行闡述。

2、先議後敘

【例如】從談骨氣全篇來看,文章第一段先提出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然後再敘述三個事例證明;

3、夾敘夾議

即邊敘述事例,邊穿插議論。

【例如】《談骨氣》選段:

另一個故事是古代有一個窮人,餓得快死了,有人丟給他一碗飯,說:“嗟,來食!”(喂,來吃!)餓人拒絕了“嗟來”的施捨,不吃這碗飯,後來就餓死了。不食嗟來之食這個故事很有名,傳說了千百年,也是有積極意義的。那人擺著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聲“喂,來吃!”這個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這碗飯,第二步怎樣呢?顯然,他不會白白施捨,吃他的飯就要替他辦事。那位窮人是有骨氣的:看你那副臉孔、那個神氣,寧可餓死,也不吃你的飯。

不食嗟來之食,表現了中國人民的骨氣。

此段例舉貧者不受嗟來之食一例時,就應用了夾敘夾議。

這三種方法在寫作時可根據需要分別選用,也可以綜合運用。

寫作方法|用三篇經典文章教會你,如何寫好議論文的事例論證

四、舉例的詳略要得當

議論文是以理服人,不像記敘文是以情感人,議論文中的敘述是作為論據來使用的,一般來講,應力求簡明。只要把事件梗概講清即可。但根據需要,也有例外。

【例如】《理想的階梯》一文中以諾貝爾的事蹟為例,有這樣的細緻刻畫:最後一次試驗時,他聚精會神地盯著燃延的導火線。一聲巨響,在旁的人們驚叫:“諾貝爾完了!”諾貝爾卻從濃煙中跳出來,面孔烏黑身上還帶著血,興奮地狂呼:“成功了!”這一細節描寫把諾貝爾為了實現理想,不顧自身安危的忘我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從而很好的證明了論點。可見,議論文中的敘例詳略也是不能一概而論,應根據論證的需要而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