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春秋五霸,到战国后称为战国七雄,原因是因为谁也不服谁!

在春秋时期单诸侯国就有数百。能为天子守四方并讨伐不臣的诸侯国的国君为霸主。霸主要有实力让周王室和周围大部分的诸侯国承认,才能得到天子册封的诸侯会盟的认同。在同一时间段里只有一个霸主。他会代替天子守四方伐不臣。​

春秋时期先后有多为霸主:齐桓公姜小白、宋襄公子玆甫、晋文公姬重耳、秦穆公嬴任好、楚庄王熊旅、吴王姬光、越王姒勾践。这里面只有前五位被承认,后两位因为时间短,并不被承认

春秋时春秋五霸,到战国后称为战国七雄,原因是因为谁也不服谁!

在战国时期只有三十个诸侯国,比较大的诸侯国是秦、齐、楚、魏、赵、燕、韩,他们合称战国七雄。至于称为七国而不是七霸的原因很简单:

​第一、他们不再替天子守四方伐不臣,而是互相吞噬,兼并对方

第二、他们七个国家之间相互斗争两百多年,根本谈不上霸主,他们之间的强弱变化很快

第三、他们都有同一个目标就是一统天下,谁也不服谁

第四、他们根本看不上所谓的霸主的称号,根本不稀罕

春秋时春秋五霸,到战国后称为战国七雄,原因是因为谁也不服谁!

在齐秦两国鼎力之时,齐为东帝,秦为西帝。这两个强国根本不称东西二霸,就摆明了霸主理念在战国根本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