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源:白茶記事

產地:白茶源起何處

白茶素為茶中珍品,歷史悠久。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唐朝陸羽的《茶經》七之事中,其記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陳櫞教授在《茶葉通史》中指出:“永嘉東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誤。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為長溪縣轄區),系白茶原產地。”

茶之源:白茶記事

茶學界有些不同觀點,有人認為白茶起於北宋,宋代的皇家茶園(焙),設在福建建安郡(今建甌市)北苑(今建甌市東部),《大觀茶論》中的白茶,是早期產於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製作方法仍然是經過蒸、壓、造型而成團茶,同現在的白茶製法並不相同;

有人認為是始於明代或清代的,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主要從茶葉製作方法上加以區別茶類的,因白茶的生產過程只經過“萎凋與乾燥”兩道工序。

還有學者認為,中國茶葉生產歷史上最早的茶葉不是綠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國先民最初發現茶葉的藥用價值後,為了保存起來備用,必須把鮮嫩的茶芽葉曬乾或焙乾,這就是中國茶葉史上“白茶”的誕生。

茶之源:白茶記事

白茶的起源,從有文字記載來考證,其名稱首見於宋子安《東溪試茶錄》(1064年前後),但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已有白茶記載,當時指的是一種白葉茶。最為明確的是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在北宋紹聖年間(1094年-1098年)白茶已充為貢品。福建貢茶使君蔡襄有詩云:“北苑靈芽天下精,要須寒過入春生,故人偏愛雲腴白,佳句遙傳玉律清。”宋代茶人鬥茶把豐美雪白的芽茶,視為天下精品。當時白茶產量極少,僅供皇帝御用,極為珍貴,北苑茶農把白茶視為“茶瑞”,把這吉祥茶作為鬥茶的絕品。

茶之源:白茶記事

白茶之說(工藝)

一是指用白茶樹鮮葉為原料製成的白茶,因芽葉天然呈白色而得名。1982年在浙江安吉縣推出的安吉白茶,像宋代北苑白葉茶一樣,是一種嫩葉全為白色的珍稀茶樹,採摘鮮葉以綠茶製法加工而成的白葉茶。

二是指以普通茶樹(菜茶、大白茶)鮮葉為原料,採用自然萎凋,輕度發酵,不揉不炒,自然乾燥或文火微焙方法制成的茶葉。其成茶芽葉完整,密披白毫,色澤銀綠,滋味甘醇,湯色淺淡,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白茶。

白茶加工製作方法正式形成是在清嘉慶年間(約1796年前後)。據福建茶史記載:由於當時紅茶市場不暢,而導致大量積壓,政和縣的茶農就改制白茶外銷,從此白茶即成為一種正式的茶類;而且白茶加工的基本方法也一直沿傳到現在。

茶之源:白茶記事

白茶目前產區主要在福建省(臺灣也有少量生產)政和、福鼎、建陽、松溪等縣。境內丘陵起伏,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山地以紅黃壤為主,主要種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建陽水仙等優良茶樹品種。白茶因採用鮮葉原料不同和工藝不同,生產出的白茶可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新工藝白茶五種。

茶界泰斗張天福在《福建茶史考》說:白茶由福鼎創制,當時銀針採自菜茶(閩東北的原生茶樹種)樹上鮮葉。福鼎大白茶品種原產於太姥山,古老茶名綠雪芽約在1857年加以繁殖後,於1865年開始以大白茶芽製成銀針,便稱大白。對採自菜茶者則稱土針或小白。

茶之源:白茶記事

可以說,白茶製造歷史先由福鼎開始,以後轉到建陽,再傳到政和。以製茶種類說,先有小白,後有大白,再有水仙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