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國記憶|臘肉炒藜蒿——回到南昌,講述一道菜的故事

尋找中國記憶|臘肉炒藜蒿——回到南昌,講述一道菜的故事

說起南昌,很多人的印象,或是無數先烈在這裡為了中國革命而奮起抗爭,為了新中國的建立而揮灑熱血——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或是描寫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一座充斥著文學氣息的城池。

尋找中國記憶|臘肉炒藜蒿——回到南昌,講述一道菜的故事

不過今天我不想談關於南昌的壯烈歷史,也不想說文學帶給南昌的美好氣質。我只是想淡淡地回憶,找尋記憶深處充斥南昌街頭巷尾的家常味兒,那是一種關於家的思念、一道滿足味蕾的菜色。

童年記憶中,我總是覺得人很小,世界很大。

就像每每外婆牽著我,一邊與路邊的街坊打著招呼,一邊快步走過嘈雜的大街,來到一片混雜著各種氣味的菜市場。那時候的我總會感嘆,這個地方真大,這裡的好吃的真多!

尋找中國記憶|臘肉炒藜蒿——回到南昌,講述一道菜的故事

我左顧右盼,可是外婆的腳步卻未曾停留。最後,在一個攤販前立定,磨了一會兒價,省了幾毛錢,最後提著稱好的新鮮藜蒿,總算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牽著我,緩慢地往回家的方向走。

我曾問過她,為什麼每次去菜市場都要那麼趕,這裡這麼多菜,賣不完的。外婆聽後,總是搖搖頭,笑著說,不早點去,新鮮藜蒿就賣完了,你都不曉得,家家戶戶,每天都要做這道菜的,你去得晚就只能撿到不新鮮的了。

尋找中國記憶|臘肉炒藜蒿——回到南昌,講述一道菜的故事

“什麼菜啊,炒藜蒿嗎?”“不,是藜蒿炒臘肉,走,回家炒給你吃。”

其實我是不愛吃藜蒿的,但我仍舊很喜歡外婆親手做的這道菜。尤其很喜歡其中的臘肉,藜蒿的清香滲入醇厚臘肉中,讓臘肉那種油而不膩的鮮香口感更添幾分清新感,若論野蔬與醃製肉品的極佳搭配,藜蒿炒臘肉絕對可以榜上有名。

尋找中國記憶|臘肉炒藜蒿——回到南昌,講述一道菜的故事

現下離家許久,與外婆通話的時候,總會開始莫名想念,在家中飯桌上的那一角,靜靜擺好的那道藜蒿炒臘肉。

不過說起這個菜的起源,倒是還有一點故事。

據傳晉代治水名家許遜本是南昌人,曾任旌陽縣令,後棄官返里。時值彭蠡湖(今鄱陽湖)水災連年,許遜決心為民治水,足跡踏遍湖區各地。

尋找中國記憶|臘肉炒藜蒿——回到南昌,講述一道菜的故事

一年開春,他來到彭蠡湖區某個地勢高峻的孤島探察地形,突遇狂風暴雨,湖水迅漲,被圍困在島上好幾天,不得外援。當時,他所帶乾糧幾乎全部吃光,只餘下一點臘肉。

飢寒交迫中,許遜偶然發現島上長滿了一叢叢的藜蒿草,蔥鬱清新。於是他隨手摘取了一些嫩莖,嘗試著與僅剩的臘肉烹製,誰知,這藜蒿不僅能吃,且清香撲鼻,脆嫩可口,與臘肉的巧合搭配,竟成為了一道經典美味佳餚。

尋找中國記憶|臘肉炒藜蒿——回到南昌,講述一道菜的故事

一道菜,因古老的淵源而被流傳、因美好的流傳而被紀念、因長久的紀念從而被沾染上歲月的清香,也逐漸承載了太多的情感。這就是我童年裡的南昌味兒,也是我記憶裡的家中味道。

如今長大之後,再嚐嚐這道菜,吃出的味道,不可言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