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需要這樣的「藥神」麼?

#醫生說藥神##青雲計劃#,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還沒有上映就收穫了9分的豆瓣評分。

那麼,中國真的需要這些仿製藥麼?

印度的模式是否值得借鑑?

這些無藥可買的患者該何去何從呢?

我們真的需要這樣的“藥神”麼?

印度的仿製藥制度:

印度的仿製藥制度有3個特點:

1.不保護原有藥物的混合使用或簡單衍生藥物。就是稍微改進一下就可以仿製了,保護了等於沒保護。

2.藥物強制許可制度:不經專利權人的同意,由政府授予、許可其他企業使用某項專利。

3.政府依賴生產仿製藥物獲得稅收。換句話說,印度政府是鼓勵仿製藥的。印度加入世貿組織之前,更是完全不承認藥品專利。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什麼藥物,隨意仿製,隨意上市。

我們真的需要這樣的“藥神”麼?

也就是在政府的默許和鼓勵下,印度成為了世界藥物工廠。

有人說政府不願意在醫療上投入,自己不加大研發,也不讓患者出國買藥。全國上下眾多的白血病患者走投無路,只能等待死亡的降臨。

很多人吐槽中國政策迂腐,官商勾結,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中國醫療體制確實存在問題,但是在仿製藥的制度上,卻值得力挺。

如果為了少數病人開綠燈,國家就主動放棄了成為超級大國的機會。

先彆著急反駁我,至少看完後面的內容。

因為,中國的體量太大了,無論做出什麼決定都得先把賬算好。

降低汽車關稅,可以讓中國提前10年步入輪子代步的社會;降低手機關稅,可以讓中國在20世紀初就做到智能手機的全民普及。

日本的高鐵在1964年就已經建成,如果我們直接買日本的鐵路,那麼京滬高鐵可以讓我們至少少等40年。

如果我們這麼做了,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看到華為、小米、聯想這樣的公司;我們也無法建成世界上最長也是獨一無二的高鐵網,更不要說把技術出口到國外;我們更無法誕生騰訊和阿里這樣的國際互聯網巨頭,我們一定是隻能用臉書和谷歌,別無選擇。

我們真的需要這樣的“藥神”麼?

中國的文化產業和日本的製藥產業

與上面的行業相比,中國的文化版權保護制度是相對滯後的。以前,中國人很少去電影院,去電影院可能需要單位組織公家買票。大家都是買了盜版碟在家用DVD看,後來網絡普及了,中國人就在網上下免費的電影看。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最關鍵的是一分錢都不用花。

但是從2010年以後,中國的文化製品保護制度開始健全。人們開始選擇買票去電影院看電影,網上的音像製品開始被逐步禁止。想要看電影、聽歌,都得花錢。當時大家叫苦不迭,原來的免費電影、免費音樂都沒有了,這似乎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次倒退。

我們真的需要這樣的“藥神”麼?

只花了不到2年時間,徐崢的一部《泰囧》就席捲了12億票房,2017年,《戰狼2》更是創紀錄地獲得了58億票房,讓世界電影產業為之一振。

再回頭看看2010年以前中國能拍出什麼樣的電影?現在雖然爛片多了,但是好片,無疑也多了。因為沒有盜版,如果你能拍出好的電影,觀眾願意買單,你就能賺到真金白銀。大家都願意去投入自己的心血,拍出更好的電影,這部《我不是藥神》,就是這樣誕生的!

2010年以前,中國的文化產業,像極了現在印度現在的製藥產業。中國的文化業,不用花錢就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印度的製藥業,不用花錢就可以解決人們的身體病痛。

印度人口現在已經超過中國,也是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曾經被認為是中國最大的潛在競爭對手。

但是,現實怎麼樣呢?

為什麼印度被中國越甩越遠?

我們真的需要這樣的“藥神”麼?

【因為他們主動放棄了成為超級大國的可能性,而選擇成為了美國的跟屁蟲。】

首先把英語列為官方語言,所有的人都去學英語,所有的行業第一目的就是跟美國接軌。直接照搬美國的標準,美國的體制,美國的路線。

別的行業我不瞭解,但是印度的醫學生用的就是美國的教材,他們所有的努力就是為了去美國當醫生。美國每年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的醫生中,2/3是本國人,1/3是外國人,而這1/3中,90%是印度人。也有人說,如果你想去美國當醫生,你必須至少戰勝9個印度人。

在印度,唯一的出路就是移民美國。曾經的中國也是如此,而現在的中國,卻不斷地把海外的人才吸引回來。

從個體來說,印度人和中國人的聰明程度差不多,在國際上都被認為是最聰明的群體,在國際數學競賽上長期名列前茅。

但是從制度上來看,印度已經徹底放棄了成為超級大國的可能,在歷史上沒有,在未來也幾乎不可能。

落後的代價,付得起麼?

其實,中國在很多產業上都落後於發達國家,並不僅僅在製藥業。2017年以前,中國甚至連圓珠筆芯都造不出來。但是為什麼製藥業,被推向了風口浪尖呢?

我想,一定是因為人命關天!造不出藥,又不讓仿製,很多人就會眼睜睜的死去。不讓進口電影,大不了不看;但是不讓進口藥物,那每年真的有許多人因此失去生命。

從政策上來說,在 2006 年 1 月,中國就通過了《涉及公共健康問題的專利實施強制許可辦法》。也就是說,中國通過和強制和談判的辦法,在緊急情況下快速獲取專利。但是中國也從來沒有這麼做。

從技術上來說,中國是世界製造業最強大的國家。如果一心走仿製這條路,技術也上絕對不成問題。但是中國不僅不這麼做,還在不斷鼓勵被很多人視為糟粕的中醫中藥。

其實這麼做,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建立一套自己的體系。哪怕很不完善,哪怕它比世界上的最先進的醫學理論要落後幾十年。

所謂的鼓勵中醫,也並非僅僅是鼓勵傳統醫學,更重要的是鼓勵建設一套中國特有的醫學理論體系,或許也可以稱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醫學理論”。2017年,《中醫藥法》正式立法、實施,絕對是一個好的開始。中醫藥的部分思路,也許現在看來很荒謬,我也曾經吐槽過。包括中藥的一致性評價問題,一直就是大問題,亟待解決。

我們真的需要這樣的“藥神”麼?

但是回頭想一想,照搬美國標準,就是一定是正確的麼?

上文也提到,美國已經有了那麼好用的蘋果手機、亞馬遜購物、戴爾電腦,為什麼還要做自己的。

你還記得最早的國產手機麼?怎麼能把用戶體驗做得那麼差?外觀巨醜,發熱明顯,瘋狂卡頓,和精緻蘋果手機放在一起,那簡直就是快磚頭?幾年過去了,現在的國產手機,做的怎麼樣,有目共睹。

有人說,凡是西方技術封鎖的行業,我們都做得很好;沒有技術封鎖的行業,我們都做得很爛。這句話說的不無道理,但是在早期需要付出落後的代價。

在其他行業上付出的代價無非是經濟收入、生活便利度、教育水平、精神文化水平等等。而到了醫療業和製藥業上,就不得不付出患者的生命了。

【這些無藥可治的人可能成千上萬,但是和中國的巨大體量比較,是可以承受的代價。】

這句話說得很殘酷,如果落到你的頭上,你可能就不會說了。

其實並非如此,每個中國人為國家的發展都付出了很多,甚至獻出了生命。比如三峽大壩為代表的國家工程,讓千萬人放棄了曾經安居樂業的家園;比如在高鐵動車事故中無辜去世的生命;比如在戰鬥中為國家獻出生命的戰士。

難道為了他們的家園,國家工程就擱淺了?難道因為出現了事故,動車技術就放棄了?難道因為打仗要死人,在戰爭面前就直接投降了?

我們真的需要這樣的“藥神”麼?

付出生命的代價,可不是中國特色。美國的《達拉斯買傢俱樂部》,根據主人公伍德魯夫的真實經歷改編,講述了他在1986年被診斷為艾滋病晚期,通過自己海外購藥,幫助自己和病友治病,並且和美國FDA鬥爭的故事。該片在2013年上映,一舉攬獲6項奧斯卡大獎。《我不是藥神》被譽為中國版的《達拉斯買傢俱樂部》。

由此可見,美國人海外購藥也不合法,不止是中國,美國也為專利保護制度付出了無數人生命的代價。

個人思維和國家思維

如果你的家人生病了,相信你可以毫不猶豫地傾家蕩產。但是國家不能為了讓每個絕症病人都多活1年,而掏空國庫。從印度帶藥,個人角度而言,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從國家角度,卻不能放開這個口子。這就是個人思維和國家思維的最大不同。傾舉國之力給皇帝修一座陵墓的時代,早已經過去了。

試想一下,如果在每個小區都配備一輛救護車,那無疑會提高急救的速度和成功率,拯救更多的生命。每個小區都建個綜合性醫院更好,但是隻要算一下經濟賬,誰會傻到這麼做?

【對於個人,健康是第一位,對於國家來說,人均壽命,絕不是考量的唯一指標。】

但是,不可否認,與其他行業的突飛猛進相比,中國的製藥產業發展的確有些落後。製藥需要投入很大,中國在醫療衛生的投入和發達國家比起來的確不足。

即使是過了進口藥物的專利斷崖期,想仿製出來也並非那麼容易。因為藥品行業存在特殊性,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資金週轉率低、研發過程耗時長。簡單來說,就是投了錢之後,5年、10年內都看不到成效,可能花了幾十個億研製出一款新藥或是仿製藥,越過層層的審批環節,剛投入市場,就因為某個嚴重副作用被召回了。這幾十億就打了水漂。但是如果能研發出一個好藥,每年躺著也可以吃下幾十上百億的市場蛋糕。

在過去的50年裡,讓國家和市場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這個投入巨大,回報不夠穩定的行業,顯然是不現實的。比起高鐵技術、互聯網技術、汽車製造、飛機制造,甚至航母製造業來說,研製新藥被排在了後面。國家不給海軍撥錢,中國的航母也只是南柯一夢。如果國家把造航母的錢全部投入新藥研製,製藥工業就可以快速起飛。

國家的投入也存在許多不穩定性,比如中國的元朝重軍事,錢都投入到士兵訓練和打仗中去了;宋朝重文化,錢都給文人墨客擺弄詩詞歌賦去了。

國家就像一個大家長,如果收入有限,你肯定先買糧食,然後再解決住所,下面的錢是買輛車?還是用來給孩子上補習班?或者是帶家人每年去旅遊?或者就全部買醫療保險?

你可以想象一下,看看你的規劃和國家規劃有什麼不同?

或許我們已經快攢夠了能玩得起新藥研發的錢了。又或許這部電影,加上中國人健康意識的提高,會讓政府把更多的目光,更多的GDP投入到醫療衛生產業上來。讓藥品的研發,逐步進入正軌,而絕不是在制度上放棄主動權。

在許多行業上,中國都做到了,在醫療上,有什麼理由放棄信心?

我們真的需要這樣的“藥神”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